通往酒厂的甬道。
环境优雅的慕容古寨。本报实习记者 贾泓 摄
在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拦一村金仓岭的山顶上,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群,清冽的酒香从这里飘出,古法榨油时木槌的敲打声在这里回响,红色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这里,便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慕容古寨。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的慕容古寨不断挖掘古寨历史积淀,着重打造以鲜卑慕容历史、中华酩馏文化和红色情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体系,开始了文化旅游的探索之路。
传统工艺再现神韵
在慕容古寨,最出名的是工艺。
慕容古寨因古法酿制“慕家酩馏酒”而闻名,所在的村庄因此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慕家村”。这里的酩馏酒酿造技艺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被认定为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生产的酩馏酒在青海民间和国内外都享有较高声誉。而其以家庭为技艺的传承方式,则是典型的青海酩馏酒的缩影。
现在的慕容古寨仍以传统工艺方法酿酒。沿着装饰成石壁的廊头来到酒坊,青稞酒从酿酒器中缓缓流出,带着酩馏酒独有的清香。游客们在炉火边,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酒碗,品一口刚刚出锅的新酒,赞叹着沁人心脾的甘醇。再走进对面的老烧坊,梁上吊着的盛酒曲、酒醅的草囤子,灶台上摆放的旧时酿酒器具,将参观者拉回到百年前的慕容酒坊。
为弘扬这一传统工艺文化,慕容古寨自2013年起,每年“二月二”酩馏文化旅游节时,酩馏传承人会点香烛、敬美酒,请龙饮水、酿新酒。游客们则品一碗刚刚出锅的新酒,感受酒文化的精髓……
传统酩馏酒酿出了慕容古寨的名气,而古老榨油工艺则榨出了古寨飘香的历史风采。
古老的胡麻榨油曾是村民们糊口的生计,慕容古寨为传承这种工艺重开老油坊。推开“青海最大油梁坊”门牌下的木门,长12米的油梁首先呈现在眼前,焙床、碾盘等老物件随后一一呈现。村里80岁高龄的老人李应章在这里“上班”,在他与两位助手的劳作下,黄灿灿的胡麻油带着其独特的清冽鲜香,汩汩地流进大木桶里。
如今的“慕容古寨”,是对农村传统酒文化的挖掘,是农耕文明与旅游业的融合,更是青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种新业态。
追溯历史拉伸记忆
在慕容古寨,最深厚的是历史。
经考证,慕容氏确为鲜卑皇族的一支,后迁居各处,而湟中县的“慕家村”即为慕容氏后人中一支居住之所,并完整保存了其历史和文化的优势资源。这,是慕容古寨的根,更是慕容古寨的魂。
以此为底蕴,“慕家村”重现“慕容古寨”的风貌,彰显青海的慕容文化。为此,慕容古寨在细节上深思熟虑,努力将历史文化与旅游融为一体:城墙风格的廊道、古朴的亭台楼阁、红木造的老宅,就连餐饮区的建筑风格都延续着古色古香的河湟特色。
此外,在古寨中还设有鲜卑慕容氏历史文化馆。在馆内不仅有展现鲜卑慕容氏生活的仿古生活用具,还有部分历史文物,并列举了慕容吐谷浑等慕容氏名人。
5月30日,青海省电力公司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学员桑熙遥早上十点便与同学们来到了古寨。在参观鲜卑慕容氏历史文化馆时,她们一边摸着馆内的仿古床榻、轿撵,一边向工作人员询问着慕容氏的历史。工作人员则从慕容吐谷浑的年代娓娓道来……
如此,慕容古寨整合了历史、人文、风光以及民俗等众多资源,成为了青海省唯一一个集乡村餐饮、民俗体验、历史传承等多位一体的乡村旅游资源体系。仅2018年上半年,接待游客数量便已突破一万人次。
红色文化再添华章
在慕容古寨,最深情的是党恩。
“你快看,这里有各个时期的毛主席像。收集全一定很不容易啊!”在已建成的红太阳历史纪念馆里充斥着这样的感叹。
“红军1949年曾经在这里宿营,我爷爷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红军走时还赠送了五角星、胸章给爷爷。”慕容古寨酩馏酿酒技艺传承人、慕容氏后人慕荣说:“慕容古寨对共产党充满感情,我的爷爷、父亲及兄弟姊妹不断收集红色文化物品。爷爷一直盼望着红军能够再回来,于是完整保留了红军留宿过的房屋,连水杯、餐桌都完好无损。红军赠送的礼物也成为了我们的‘传家宝’,红太阳历史纪念馆全部建成后,它们共同入住其中,供游客参观。”
说话间,已经站在一栋以土墙为整体构架的房屋前,轻轻推开历史的大门,区域地图、钢制茶杯、木椅等物品依然摆放在曾经的位置,就连红军睡过的床铺都铺得整整齐齐,就仿佛红军战士刚刚离开一样。
这一切,都让慕容古寨的历史底蕴更加厚实,文化讲述更加立体,也将慕容家族跟党走、感党恩的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看到陈列室内的历史简报,丰富的红色文化藏品和曾经被广泛使用的老物件,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重温到了共产党的历史。这样的旅游形式,既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历史课 。”游客桑熙遥说道。
慕容古寨,发展的是旅游,传播的是文化,而带动的是附近村民的致富路。据了解,古寨已解决拦隆口镇拦一村闲散劳动力220人次就业,并有效带动各农户发展具有手工、民俗、观光、农特产品等产业。深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慕容古寨,正在“文化+旅游”的路上阔步前行。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