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021年10月15日,《一州两县入选!青海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实现新突破》报道黄南藏族自治州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消息顿时在青海大地传开。
荣誉来之不易,更显弥足珍贵,这背后是青海各族儿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的耕耘和收获。当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时,青海的生态优势、经济优势潜能叠加释放,发挥出一加一大于等于二的良好效应,涵盖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诸多领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青海实践中被不断印证。
航拍贵德。摄影:洪玉杰
资料图片
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二者缺一不可。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省上下把责任记在心间、扛在肩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以实际行动兑现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誓言。
当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滚滚东去滋润华夏大地,青海各族人民深深地为“中华水塔”感到自豪。持续稳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扎实推进实施三江源二期、环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大规模国土绿化、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等,使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向好,黄河、长江、澜沧江径流量稳定,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持续扩大,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全省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蓝天保卫、饮用水水源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八场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国家“水十条”“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考核持续保持优秀,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断上升,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省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长江、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Ⅰ类,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III类。西宁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全省累计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4462个……青海大地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胜利。
今天,从省会西宁到三江源头,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下,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人点赞的公共产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蔚然成风。
践行“两山”理念成为共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已在青海儿女的心中扎根。从政府机关到社区农村,从城市到广袤农村牧区,共识变为共同行动。
近年来,我省在生态端持续发力,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强基赋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监察机制,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颁布实施“三线一单”,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初步构建起绿色发展空间管理体系;建立全省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量或减量替代,严控新增污染物排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全面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完成黄河谷地和湟水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整顿任务,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强力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6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排放总量均实现累计下降。
在此基础上,我省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基本搭建起符合中央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税开征、环境信用评价进展顺利,初步构建起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新体制。建立生态公益司法保护机制,颁布实施《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青海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使法规和制度衔接更加顺畅。
时至今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
在青海,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现实的金山银山经济优势,如何辩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内在统一逻辑,是理念的创新,亦是制度的创新。河南县、贵德县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无疑是标志性的突破。
站在黄河大桥上感叹清清黄河蜿蜒前行的壮景,这是很多人对于贵德县的印象,“天下黄河贵德清”!如何让“清”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放大,贵德县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以河润地、以河养人,保护好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纷纷前来。也正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从每年早春时节的梨花节到深秋时的赏秋景,游客们都络绎不绝,旅游产业如火如荼,可观的旅游收入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看河南县,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坚持不懈十几年之久的“禁塑行动”,把保护生态环境由理念付诸于行动。每到环境卫生整治日,机关干部、牧民群众纷纷自发来到街头巷尾、草原深处,捡拾被“遗落”的垃圾,他们的回答就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耕耘就有收获,如今,“雪多牦牛”、“欧拉羊”等优质农畜产品已从河南草原的“深闺”飞向全国各地,系列肉制品、乳制品加工特色产业链条带动起一批种养殖合作社发展壮大。绿水青山成了可“变现”的金山银山。
纵览我省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海的发展从未离开过生态保护这条主线。从最初生态立省到今天的“一优两高”,乃至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青海的生态地位越是凸显,生态的转化效力越是会不断释放。
如今的青海大地上,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强劲的绿色发展浪潮,“青字号”品牌享誉全国,越来越多的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零碳产业园、“青豫直流”二期开工,清洁能源产业正以强劲之势崛起;湖光山色的大美青海吸引众多游客慕名“打卡”,生态旅游迅猛发展;“花海经济”、“林木经济”等成为农村牧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珍贵的生态禀赋成就了今天的青海。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也让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视点短评】让绿水青山尽开颜
2021年,黄南藏族自治州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对于在全国率先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的青海而言,是鼓励更是鞭策。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湿地面积位居全国首位,藏羚羊、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鲤种群数量向好恢复;湟水流域治理成为了广大群众称赞的民心工程,长江、黄河、澜沧江出境水质保持稳定……在今天的青海,我们不仅会因有颜的绿水青山而赏心悦目,也会因有价的金山银山而无比自豪,优美的生态环境催生出可持续的生态产业,打造更多绿色、有机、低碳的生态产品和品牌。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成为大家的一致共识,青海大地上绿色浪潮扑面而来。
实践证明,生态是青海的优势,有向前迈进的无限动能。近年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循环经济、高原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壮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青海大地被不断印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高质量发展和谐画卷缓缓铺开。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青海,是生态保护之需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催生出涵盖更多领域、更广范围的生态产业,立足生态求发展,是弥足珍贵的生态禀赋成就了青海,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大省。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位居青藏高原的青海更应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深入探寻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和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将良好的生态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优势;在重塑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的具体行动中,实现生态资源的有价转化。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好绿水青山,做好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章,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绘好“山水图”,念好“草木经”,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新青海处处呈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奋进之景。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