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作人员为茫崖市种植的树林浇水。 郭曲太 摄
中新网西宁7月8日电 题:柴达木戈壁“帐篷城”的绿色“守护神”
作者 李淑娟 郭曲太 孙睿
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驱车一路向西,茫茫戈壁无边无际,唯有风沙伴着荒凉。当驶入昆仑山下茫崖市时,小城焕发新颜,绿色发展充满活力,“由内而外”显露生机。俯瞰整个小城,西北南三面的防护林一直从国道延伸到山脚下,绵延数千亩,犹如两条绿色的臂弯守护着城区的安详。
“茫崖”系蒙古语“额头”的意思,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通甘进藏入疆的咽喉要道,为青海“西大门”。过去,这里是亘古荒原、唯有风沙肆虐,伴随着青海油田的开发和建设,著名的“戈壁帐篷城”声名鹊起。2018年12月27日成为青海省第4个县级市。
茫崖市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局长贾庆黎介绍,茫崖市于2008年开展防护林规模化实验性造林,至今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造林6850亩,栽植各类苗木360余万株,城镇绿化率近30%,实现了城镇生态的根本好转,基本遏制沙化侵害。并且持续推进2020-2021年开展的林草业修复工程,开展国土绿化建设,改善生活环境,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屏障,采取人工造林措施,昆仑山下逐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覆盖度,达到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目的。
图为昆仑山下的防护林生机盎然。 郭曲太 摄
“头发白了,茫崖绿了。”正值中午日头高照,在315国道旁的树林里,林草管护员潘海军和索南才让正给树浇水。从2008年至今,潘海军年复一年的管护着茫崖的一亩亩林地,晒得黝黑的皮肤,长满老茧的双手,记录下了这位林草管护员的执着与坚守。
潘海军每次出门巡护,他都要开车从茫崖新城到老茫崖查看树木有没有被破坏,有没有盗猎的,给树木浇水,补植补栽……“这几年,随着绿化面积的增加,风沙少了,雨水多了,草也长得好,山里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潘海军说,虽然已经52岁了,但还会继续为茫崖的绿化再奉献几年。
456.67公顷,这是茫崖“贵比石油”的造林总数。多年来,茫崖人克服高寒、缺水、盐碱地的重重困难,宁向戈壁要绿色。这来之不易的片片绿洲,驱走的是“开车不过花土沟”的恐惧,带来的是戈壁生态之城的新希望。
潘海军的哥哥潘海镇是茫崖造林第一人,63岁的他从事林业工作22年,他也是青海力源科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管理各类苗木280公顷。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潘海镇是茫崖绿色的“守护神”。
“1979年参加工作我就来到了这里,以前是石油职工,下海以后做了很多事去了很多地方,最后我还是决定回到这里,根植我向往的这片绿色。”2001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潘海镇带着在敦煌植树造林的经验重新回到茫崖,在茫茫戈壁“孕育”了一片绿地。
“这里的环境和敦煌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茫崖高寒风沙大,极度缺水,而且我们要在重度盐碱的土地上种树,好多人都笑我傻,说在茫崖种活树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潘海镇回忆说,刚来茫崖,试种的3.33公顷树林就死了一大半。
“白天十几二十度,晚上气温就能到零下几度,还没发芽的树苗经不起折腾就死了好多。最要命的就是年均4000毫米的蒸发量,要是水跟不上,树苗就都干枯。”潘海镇每说到那死去的树苗,泪水都不禁在眼眶打转,“南方的地里插根扁担都能发芽,我们这里真的太难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坚持,如今潘海镇的林子成活率能达到90%左右。“只要咱努力,它就能带来希望。”潘海镇目光坚毅。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茫崖市森林面积2.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0.04%、草原面积24.13万公顷,草原覆盖率提高到4.84%。
贾庆黎说,茫崖市还重拳开展图斑整治工作,持续开展大气、水源、土壤污染防治和淘汰燃煤锅炉及国省道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市辖三镇建成区91%的区域实现清洁供暖,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63%,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同时,茫崖市还加强草原执法监督管理,积极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使昆仑山下的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出现稳中向好趋势。(完)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