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水乳交融 和衷共济-“非凡十年看青海”系列述评之十三

作者: 时间:2022-10-24 13:34:25 浏览量:

水乳交融 和衷共济-“非凡十年看青海”系列述评之十三

水乳交融 和衷共济-“非凡十年看青海”系列述评之十三

水乳交融 和衷共济-“非凡十年看青海”系列述评之十三

水乳交融 和衷共济-“非凡十年看青海”系列述评之十三

水乳交融 和衷共济-“非凡十年看青海”系列述评之十三

本报记者 雷欣钰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青海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青海牢记嘱托,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实现新进步。

日新月异的繁华城镇,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辽阔碧绿的草原牧场,律动的锅庄跳起来,幸福的花儿唱起来……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卷,描绘出青海省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风貌。

和实生物,和谐生美。大美青海,美在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更美在各族儿女始终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这片热土之上,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自古以来休戚与共、水乳交融、和衷共济,共同演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历史,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齐抓共建

——今天的青海,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真诚地心向总书记、心向党中央,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是青海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

7月27日,贵德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开馆,展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多角度展示了贵德县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密切交往、守望相助、相互依存、血浓于水的生动画卷。展馆成为社会各界参观学习交流的“平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阵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助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从草原深处的当洛乡查雀贡麻村搬迁到了扶贫安置点,孩子们在县城上学,看病也方便,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住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久美家园的牧民旦巴高兴地说。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青海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实施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实行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制;建立省州县乡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亲自抓的领导体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查、政绩考核,构建起党委主导、政府负责、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

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进步专项考核机制,面向全社会表彰先进,面向全省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奖,凝聚全省上下共抓创建的人心力量,获得中央统战部实践创新奖。在全国率先实施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先后委托科研院所对全省两州六县实地评估,把“裁判权”交给社会,探索形成创建工作绩效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出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动态管理办法(试行)》,先后对56个地区和单位复检复验,树立“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的正向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特殊省情、担当特殊使命,举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成为首个所有市(州)建成国家级示范的省份。

根深方可叶茂,本固才能枝荣。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工作,开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基层治理

——夯实思想基础、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群防群治,将党建引领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进一步夯实了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尔干村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实现途径,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明说:“我们的《村规民约》由村民自己制定,村民议事有专门的议事平台和一系列规范流程,我们始终坚持村民自治制度,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民主氛围非常浓厚。”村支部严格将“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到实处,大到几千万元的老村改造工程,小到一条路一间公厕,只要涉及村民切身利益,都要按照这个工作法,最终由村民签字表决后才能实施。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从“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的转变。

“我们把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和社区各项工作有机融合、贯穿始终,以党建引领为龙头,以‘双向服务’为抓手,通过打造‘红石榴籽服务驿站’,设立党员活动室、调解室、综合服务大厅、小石榴籽课堂、退役军人之家和市域化社会治理工作站,努力为辖区各族群众营造和谐的共居环境。”西宁市南小街社区主任安红郁说。

团结之花盛开,幸福之果共享。农牧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客车通达率、光纤宽带率均达到100%,大电网覆盖和离网光伏基本满足了群众用电需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搬进新房,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根本变化,通过在全国率先开展“精神脱贫”,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贫困群众发展和增收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有效解决了村“两委”班子“无钱办事”的难题和困境。通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从源头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通过省外办班,让少数民族学生开阔视野,收获学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省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长期以来危害农牧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包虫病得到根本遏制,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携手新时代,迈步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大任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统筹思想政治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合力。

发展产业

——大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条件,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产业,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石

青海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做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现代产业。

为提高辖区居民的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西宁市城东区慈幼社区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培养创业带头人,同时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举办面点等技能培训班,搭建就业创业的平台,提升群众就业创业能力。经过精心培育,“东关阿娘玫瑰花卷”品牌已初步建立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带货广告,以“网络摆摊”的方式为辖区居民带货销售,既拓宽了社区居民就业渠道,也为居民增加了一份收入。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数加牙。”如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带着手工技艺走进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借助产业的劲风走出省门、走出国门。而圣源则努力扛起社会责任,通过专业的藏毯生产技能培训,采取企业与合作社、编织团队的结对帮扶的方式,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为越来越多人编织出生活的“幸福毯”。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必须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我省始终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和青绣产业发展,鼓励支持20万各族群众走出去创业致富,开办3.3万余家拉面店,连续举办全省刺绣大赛,30万农牧区妇女参与巧手脱贫,“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进步和时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产业。

举办“民族团结杯”生态文明摄影大展并在北京和对口援青省市巡展,依托省内知名景点推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旅游线路和品牌,在各领域、各行业精心打造能够立得住、叫得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载体和品牌,创建工作已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全省工作大局,成为引领各族群众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抓手。

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我们要坚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业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等战略有机融合,坚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民族团结之花,盛开于共同奋斗的征程上。过去,各民族大团结为青海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未来,全省各族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谱写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海大地常开长盛,硕果累累。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