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游记:在路上-西藏(6)

作者: 时间:2022-10-27 11:19:57 浏览量: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山南. 普莫雍错.2016年6月

普莫雍错位于浪卡子县普马江塘乡境内,拉萨市西南135公里。面积29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733米。地处羊卓雍错西南,据当地人说,羊湖与普莫雍错原来是相连的。湖水主要由高山雪水补给,湖泊沿岸为优良牧场。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每年冬季湖面结冰后,幽蓝的冰面上会出现梦幻的气泡、蓝冰。有人说可以媲美贝加尔湖,咱也没去过贝加尔湖,听上去很美。

这里也是三月林芝桃花旅游的重要一站,需要边防证。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结冰后,当地牧民会赶着羊群,穿过冰层到湖中心的一个小岛上放牧。

游记:在路上-西藏(6)

站在湖边除了雄伟的蒙达岗日、卡热疆与库拉岗日雪山,最震撼人的就是湖边密密麻麻的鱼,学名高原裸鲤,看得人头皮发麻。在学术界,一般把普莫雍错归类为超寡营养型湖。在西藏,绝大部分藏民是不吃鱼的,除了曲水县俊巴村的藏民以打渔为生外。不吃鱼的原因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很多人说藏族人不吃鱼是因为藏族有水葬的风俗,但是很多不在湖边居住没有水葬习俗的藏族人同样也不吃鱼,这种说法解释不过去;还有一种说法是人要吃好多鱼才能吃饱腹,一头牛能让很多人吃饱,不吃鱼而吃牛肉这也可以少杀生,这个说法太牵强,佛教认为一呼一吸,众生平等,戮牛而惜鱼,岂不有违教义?综合各种资料来看,不吃鱼可能与藏族人的原始宗教苯教教义、仪轨有渊源,具体不细说了。

游记:在路上-西藏(6)

高原裸鲤栖息于高原湖泊或河流缓静流水处,以藻类及小型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多年前在羊湖边的一家川菜馆,朋友垂涎于羊湖鱼的美味,执意让饭店老板做了一份红烧鱼。可以说味道确实不错,鱼肉丰腴、细嫩。刚吃了两口,突然想起传说湖区藏民有水葬的习惯,顿时觉得面目可憎,胃里翻江倒海。据说,现在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还有水葬的习俗。2019年5月份在林芝和当地的朋友吃饭,席间说起吃鱼,他说一个开饭店的汉族老板买了一条雅鲁藏布江的鱼,剖开鱼腹发现了一截人的手指,那人从此就淡定了,谈“鱼”色变,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成为惊弓之鸟。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暴雨来临前的普莫雍错,不知道哪位道友在渡劫。

藏族人生活中肉类蛋白质来源主要以牛、羊肉为主。除了鱼,还不吃狗、驴、马、野生动物等。在拉萨集贸市场,经常看到买鱼后到雅鲁藏布江放生的藏民。不过让人错乱的是,他们前头放生后面就有人接着捕鱼,然后到市场上再卖给这些买鱼放生的人。

藏族人日常饮食以酥油茶、糌粑为主,并不是天天吃牛羊肉。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普莫雍错. 推甘丹托门林寺

西藏林芝地区的藏香猪是非常有名的。在林芝,村庄、大路、农田、山林,随处看见一群群藏香猪在悠闲地觅食。

藏香猪又名“人参猪”和“蕨麻猪”,是西藏原始的瘦肉型猪种,属于外牧养类。藏香猪的品质上有“六个最”,即:肉品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最高,脂肪含量最低,猪肠最长,猪皮最薄,鬃毛最长。是藏民的传统民族美食。尤其是猪皮,口感脆爽弹牙,远异于一般生猪。藏香猪还是我国唯一的放牧型猪种,生长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地带,以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及果实为主食,成年猪平均体重不足50公斤。

游记:在路上-西藏(6)

藏香猪放养在山林间,吃的是虫草、松茸、蕨麻(也称人参果)等野生药材,喝的是天然雪山融水,因此肉质上乘,甚至猪粪都被用作藏药药引。一般来说影响猪肉口感由四个指标所决定:1.猪肉的肌内脂肪含量。其含量越高,口感越松软,普通猪内脂肪含量3.8%,藏香猪为8.3%,高了一倍多。肌间脂肪含量高也决定了藏香猪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的特点。

2.猪肉的干物质含量(猪肉除了水之外的物质),其含量越高,口感越细腻;3.风味氨基酸含量(甘氨酸,肌氨酸,肌糖原),其含量越高,肉就越香;喂养时间越长,沉积的风味氨基酸就越多,成年藏香猪大都自然生长两年以上。4.胶原蛋白越多,口感就越糯。 而这四个指标,藏香猪皆遥遥领先于其他品质。

游记:在路上-西藏(6)

藏香猪吃法中最能体现其风味的就是烤乳猪。色泽金黄,皮酥肉嫩,肥而不腻,鲜嫩奇香,吃时有一种一不小心会把舌头咽下去的感觉。烤藏香猪不便宜,差不多2000元吧。

比较出名的还有广州烤乳猪,并且是“满汉全席”中的主打菜肴之一。

《礼记》中就有记载,周朝时烤猪(炮豚)是“八珍”之一。直到清朝灭亡前,烤全猪还是宫廷宴席中的“上上品”。南北朝时,贾思勰已把烤乳猪作为一项重要的烹饪技术成果而记载在《齐民要术》中了。他写道:“色同琥珀....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从古至今,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群群吃货百折不挠的雄心、让人肝颤的胃。干饭,指引着人类的未来!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推甘丹托门林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口味已不满足于普通的日常生活消费品,而藏香猪这种天然无污染、肉质绝佳的品质就抓住了这部分人的胃口,一时间藏香猪价格水涨船高,几近天价。于是四川、宁夏、江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的藏香猪养殖迅猛发展,遍地开花。

离开了高原特有的气候、地理条件,吃着人工合成的饲料,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藏香猪,还能称之为“藏香猪”吗?南橘北枳,荒腔走板。

游记:在路上-西藏(6)

也由此想起了前些年的内地“藏獒”热。

藏獒又名西藏獒、獒犬,龙狗等,是原产于青藏高原的特殊的犬类品种,为我国独有的犬类品种,在藏区看家护院、狩猎放牧。被称作是“犬类世界唯一没有被时间和环境所改变的雪域高原的活化石。”

游记:在路上-西藏(6)

藏獒热的原因与藏文化中带有的“神性”具有很大的关系,加之藏区与外界的封闭性,历来被人们认为极具神秘色彩,藏獒被过度神化,曾一度出现了如“唯一不怕猛兽的犬。”据专家说,藏獒之所以不怕猛兽,是因为它智商低,说白了就是傻,不知道害怕。还有就是马俊仁的名人效应与小说《藏獒》的推波助澜,这里还有资本炒作的因素。一时间,藏獒身价大增,奇货可居。

游记:在路上-西藏(6)

藏獒作为高原牧区的独特品种,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繁育进化,已经完全适应了高原高海拔、低气压等严寒气候,从藏区被移往内地的藏獒,因为气候的突变,使得它们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不仅如此,背离了原本的生活习性,很多藏獒开始疾病频发。统计数据称贩卖到内地的藏獒存活数量仅有3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藏獒养殖场接连倒闭。普通藏獒价格也一落千丈,从千万的天价暴跌到千元左右。藏獒泡沫爆裂后,数以千计的藏獒成为这场“经济狂欢”的牺牲品,当时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藏獒大多成为流浪狗,由于数量庞大,加之它们袭击路人,传染疫病,猎杀家畜,甚至同类相食,这些流浪的藏獒成为严峻问题。一些藏獒养殖场为了减少损失,甚至以几百元的价格将藏獒当成肉狗出售上了餐桌。热潮退去,一地狗毛。

人类贪婪自私的本性让原本在高原上披风傲霜牧羊护家的“东方神犬”,变成了客死异乡被人遗弃的流浪狗,不仅让人唏嘘不已。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普莫雍错的东岸堆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村落,海拔5010米。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我们到的时候村里正在开扶贫工作会议。工作组组长是一个年轻藏族女性,汉语说的很流利,听她说她以前在内地上的大学,她还介绍了一些当地风俗等等。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原计划在村委会借住一晚,就睡村委会的藏式沙发,价格也谈好了,每人八十,可是一个七次进藏的老哥突然高反,头疼、恶心,嘴唇发紫,我们一行于是下撤到浪卡子县住下。高反的原因我估计是,老哥站在大风呼啸的湖边时间太久了,头部没有采取防风、保温措施,看到眼前美景光顾着摁快门,身体失温导致高反。

高反很奇怪,你这次不高反不代表以后来西藏不高反,有时在海拔5000多米地方活蹦乱跳,到了4000多反而头疼恶心。每个人表现出的高反症状也不尽相同,对我来说,症状较轻的反映就是睡眠不好、尿频,厉害了就是头疼。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总的来说与当时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很多老驴就带着安眠药,以备不时之需。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推瓦村 西藏的高原上的湖泊星罗棋布,数不胜数,然而能叫“雍错”的却很少,这是一种殊荣。在藏语中“雍”是绿松石的意思。
其他的还有;羊卓雍错、当惹雍错、玛旁雍错、拿日雍措、冲巴雍错等等。拿日雍措、冲巴雍错无论面积、颜值都与其他三个雍措相差很远,相比之下就是一个打酱油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名头这么大。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40冰川

40冰川又名措嘉冰川,海拔5300米,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与不丹边境附近。因为毗邻中国与不丹边界的第40号界碑而得名。冰川距离拉萨450公里,距离浪卡子县还需两小时左右车程,之后绕着普莫雍错到达冰川检查站(检查边防证)后,又需沿着向南的一条土路驱车近两小时到达冰川附近。

游记:在路上-西藏(6)

这条土路一般地图上是没有的,而且这段路也没有信号,所以需提前下载离线户外地图app。 这条路路况不是很好,以石子路、搓衣板路、泥坑路构成,最好是越野车。车辆绕着一湖泊停在路牌旁,然后徒步20分钟左右登达冰川,还是很累的 。很多人到这里会高反。

游记:在路上-西藏(6)

由于属大陆性山岳冰川,不同于海洋性冰川,雪粒盆的降雪补充相对较小,故而40冰川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一旦被人为破坏便很难自行恢复。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正在逐年增加,客观上更增加了冰川的保护难度。由于尚未被开发也没有相应的保护机构,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往,冰川的保护将受到严峻考验,且看且珍惜。

游记:在路上-西藏(6)

40冰川因为边境局势、疫情、安全等因素,经常性不定期的关闭,每年都有游客因贪恋美景而涉险,掉入冰裂隙、冰洞身亡,有意前往的一定提前打听好。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山南.桑耶寺

如果西藏是一本书,拉萨是它的封面,那么山南一定是极为重要的序言。

山南,传说神猴同罗刹女结合而诞生的藏地、藏民族的祖宗、藏文化的发祥地,创造过众多的“西藏第一”:

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

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第一座佛堂——昌珠寺;

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

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

第一块农田——索当;

第一个村庄——雅砻索卡;

第一部藏戏——巴嘎布。

西藏第一座真实意义上的寺院——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宣布驱逐苯教,佛教才算第一次扬眉吐气的走到了西藏政治舞台的中央。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山南是藏文化的发祥地,在这里可以看到原生态的西藏民俗以及原汁原味的西藏文化。青朴修行地是藏传佛教真正的原点。这里孕育了佛教最初的觉者和上师,是“苦修者的幸福终点”。在藏民心中,来桑耶寺而没到青朴,就等于没来。

西藏的文化在山南,西藏的西藏在阿里。

大部分游客来西藏,去看看布达拉宫、大昭寺,羊湖、纳木错,走马观花,所见所闻仅十之一二。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图片来自网络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四座佛塔风格各异,象征着降妖除魔。

游记:在路上-西藏(6)

雍布拉康,“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藏语意为“母子宫”,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于山南地区泽当镇东南,高耸于雅砻河东岸扎西次日山顶。松赞干布时期由宫殿改作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桑耶寺、雍布拉康,亚桑寺,玛悟觉寺,卡久寺,赛卡古托寺,洛卓沃龙寺,仿佛在历史的长河里穿越着。一路走来,真是应了这句: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 。

这句诗不知道确实系仓央嘉措所写,这里引用一下应景。

游记:在路上-西藏(6)

现存的仓央嘉措情诗大部分为伪作。因《非诚勿扰》而广为流传的《见与不见》并不是仓央嘉措所写,而是出自于一位80后女孩扎西拉姆 多多之手,原名也不是见与不见,原名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是一虔诚的佛教徒,在她的微博里也澄清了此事。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流传甚广的还有---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首古体,最早见于民国时期曾缄翻译版本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歌》,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末。

游记:在路上-西藏(6)

这首诗的翻译者曾缄根本不懂藏语,曾缄最早是因为看了同时期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藏语家于道泉,白话直译版本的《仓央嘉措诗》,曾缄便对这位川藏地区的活佛仓央嘉措很感兴趣,但又总觉得于道泉译得不漂亮,没有神韵,自己正好在川藏工作,所以又依照于道泉翻译的版本二度转译了一遍。于道泉的直译是——
「若要遂了她的心意,今生便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她的心愿违背了。」两者相比,判若云泥。

游记:在路上-西藏(6)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句,如果直译就是:当我在布达拉宫, 人们都称我为“纯洁海洋”大师; 当我在城里街头游荡,人们都称我为娼妓王子。三观震裂!

游记:在路上-西藏(6)

《那一世》也是伪作。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掩耳盗铃似得坚持是仓央嘉措作品。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其实仓央嘉措写得不是情诗,而是道歌。比如:洁白的仙鹤鸟,请借双翅给我,不会远走高飞,转到理塘就回。不知道的以为那又是个隔着距离的情侣为解相思之苦而写的情诗。其实那个是预言诗,因为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就出生在理塘。

游记:在路上-西藏(6)

他的所谓“情诗”应当被理解成是一个开悟的人对世人的开示,对佛经艺术化的吟诵。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八廓街上有一家玛吉阿米酒店,是文青们朝圣的殿堂。很多人认为玛吉阿米就是仓央嘉措情人的名字,还有人认为玛吉阿米就是情人的意思,现实情况是,藏族人的名字没有叫玛吉阿米的,玛吉阿米更不是情人的意思。“在那东方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心上”。玛吉阿米的意思是未曾生育的母亲的意思。真的想了解仓央嘉措,建议看看仓央嘉措秘转,你会知道,仓央嘉措不是你认为的是个“花和尚”。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六世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并非世人误解的那样,对佛教没兴趣,全部心思花在声色犬马之中,相反,他是一位深有慧根的活佛。西藏喇嘛也认为他只是一时迷失菩提,并不是一心想着恋爱的活佛。世人只是仅仅根据活佛的几首看似描写爱情的诗歌,不问缘由,任意想象甚至添油加醋,试图将这位真情真性、修为深厚的得道高僧,脸谱化为一代情僧,很多藏族高僧活佛认为,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佛教哲学中最深刻的学问乃至密宗的某种境界。至于仓央嘉措是雪域最大的王,还是流浪在拉萨街头世间最美的情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留于后人说。

游记:在路上-西藏(6)

1705年(藏历木鸡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战败,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火狗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畔时去世,据《圣祖实录》“拉藏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 ,时年24岁。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关于仓央嘉措的死因多种说法,一说是押解进京行至青海湖湖畔圆寂。一说病死,一说被杀,没留下尸体。

另一种说法则是仓央嘉措行至青海湖后,于一个风雪夜失踪。后半生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古等处,继续宏扬佛法后在阿拉善去世,终年64岁。此外还另有一新的说法:六世达赖解送至内地后,软禁于五台山,并在五台山圆寂。我认为这些说法只是善良的信众的一厢情愿,按照满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冷血嗜杀,断不会放仓央嘉措一条生路的。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无论结局怎样,仓央嘉措的命运都是悲惨的,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关于仓央嘉措所写的诗歌不仅在解释上不同,在数量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有十九首,五十余首,三百六十余首,甚至于上千首,尚有待于考查。仓央嘉措宛若黑夜中的一支莲花,在狂风骤雨的摧残下还来不及吐露芳华就已凋谢。在历史的长河中惊鸿一瞥,又匆匆消逝,如同水消失在水里。给人们留下的是神秘的猜测和优美流畅的诗歌,以及那最不可测的命运。

游记:在路上-西藏(6)

历史没有答案,只残存一个道理。

游记:在路上-西藏(6)

未完.待续……欢迎关注[玫瑰]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