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雪域高原都给人以圣洁之感。当中原在战争之中进行着朝代更迭,青藏地区却如同不问世事的僧侣,依旧泰然地与天地沟通……但这“很多时候”或许并不包括明朝后期:当时中原还没有那么混乱,青藏却面临蒙古大军的又一次南下,甚至被新崛起的和硕特汗国控制。明明青藏早已向明朝廷称臣,中央却为何不护西藏以安宁?
一、和硕特蒙古的南迁与立国
明代中后期,格鲁派是西藏实力最为强劲的宗教派别。号称“后藏上部之王”的世俗贵族政权藏巴汗政权则同格鲁派形成竞争。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二者平分秋色,勉强维系着西藏社会稳定的表象。
同一时期,青海境内生活着一部分蒙古部族。这些部族规模有限,内部关系纷繁复杂且纷争不断。但再往北,规模庞大的喀尔喀蒙古、准噶尔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便是其中一支)却占据着今天新疆的绝大部分,以及今南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
如此看来,西藏与和硕特部本来是没有多少联系的。但事实恰好相反:明代后期,喀尔喀蒙古的却图汗决定同藏巴汗联手,通过彻底消除格鲁派来换取在西藏的新利益。而为了求生,格鲁派派出三世温萨活佛前往卫拉特蒙古求援。和硕特部便以护教为由,抢先喀尔喀蒙古一步深入西藏。
明崇祯九年(1636)年秋,和硕特部的领袖固始汗率领卫拉特蒙古的联军自新疆伊犁出发,从青海进入西藏。次年正月,在青海湖北岸,固始汗通过突袭杀死了却图汗,格鲁派的一大威胁被解除。同年秋,化妆为香客的固始汗等人又进入拉萨,同格鲁派上层达成确切的合作协议。固始汗本人也接受了格鲁派“丹津曲吉杰布”(持教法王)的称号。
崇祯十一年(1638)起,和硕特部在固始汗的领导下逐渐迁往已经被部族从喀尔喀蒙古手中夺取的青海。崇祯十五年(1842),固始汗又协同格鲁派在今日喀则市生擒藏巴汗政权的领导人藏巴汗。而藏巴汗政权的覆灭也意味着固始汗成为“全藏三区之主”——由和硕特部与格鲁派联合建立的和硕特汗国由此建立。
二、和硕特带给西藏的不幸
对格鲁派来说,盟友固始汗的胜利就意味着自身的延续,自是一件好事。但于更多的西藏普通民众而言,和硕特汗国的建立却只让他们再次尝到在蒙古铁蹄之下求生活的艰难。
蒙古人向来是骁勇善战的。这一点在和硕特部身上也得到了证明。只是不幸的是,不仅却图汗和藏巴汗成了证明和硕特部强大的垫脚石,许多和硕特汗国治下的普通民众也成为其武力的牺牲者。
在固始汗时期,和硕特汗国就对西藏民众采取高压管理,常常以武力相胁迫。到了末期的拉藏汗时,暴力统治更是变本加厉。鞭挞,监禁平民于贵族而言已是“家常便饭”。
同时,和硕特部贵族与格鲁派的合作也逐渐崩塌。到了后期,甚至出现拉藏汗四处散布谣言,宣称格鲁派的六世达赖喇嘛是假达赖喇嘛的混乱场面——可对广大西藏民众而言“天上有太阳和月亮,地上有达赖和班禅”,达赖喇嘛就是他们心中无可取代的精神领袖。拉藏汗的举动便是在几乎所有西藏僧俗的心上都刺了一刀。
压迫、暴虐、蔑视……在和硕特汗国统治西藏的75年间,西藏民众积蓄了一肚子对和硕特贵族的不满。因而后来准噶尔蒙古又进逼西藏,许多民众就主动加入了准噶尔阵营,参与推翻了和硕特贵族的统治。
三、明朝廷的无力与无为
不过话说回来,和硕特汗国灭亡时大明早已倾覆,帮不上西藏僧俗的忙倒是合情合理。可当初固始汗率领和硕特部进入西藏时,还未亡国的大明又在做些什么呢?
其实早在万历十八年(1590),明神宗就表达过自己对于西部边防大臣不作为的担忧。但他也坚持“朕思战守正理,款事羁糜均不可废”的思想,并意图通过控制贸易来扼制蒙古诸部对大明的侵扰。
如果情况理想,大明采取的经济措施自然可以暂缓蒙古南下以谋求新利益的脚步。但已处在末期的明政府又哪有力量来让日益强盛的蒙古继续听话,甚至调遣大军在青藏高原同其展开大规模作战?
况且在青藏一带,格鲁派并非接受明朝廷领导的传统教派;藏巴汗政权也非和明朝廷保持臣属关系的地方政权;格鲁派在危难时主动向卫特拉蒙古求援,而非向明朝廷求援……
没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再加上“师出无名”,自顾不暇的明朝廷只能将精力投入同金国和起义军的战场——至于“天高皇帝远”的雪域高原,明朝廷也只能任其“自由发挥”,也就是旁观格鲁派、藏巴汗政权、喀尔喀蒙古和卫特拉蒙古的大乱斗了。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