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点,并且将包括西宁在内的河湟地区称之为民族走廊。他指出,包括西宁在内的河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多元文化交流汇聚之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生动地说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范长江先生也曾在《中国的西北角》提到 “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记者以为应该以平等基础整理民族关系,青海是民族最复杂的区域。我们很可以把各民族的青年集合训练,以民族平等的思想指导他们,使他们将来负担领导各民族解放的责任。”
今天,青海西宁已经是一座有汉、藏、回、蒙、土、撒拉等六个世居民族人口达246万的中等城市,各民族相濡以沫,相互尊重,安居乐业共同生活在这片高天厚土之上。
近年来西宁市提出要扛起“省会隆起、全省受益”的责任,充分发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排头兵”作用,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到家庭教育、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凝聚书写中国梦、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磅礴力量。
民族团结进步首先就是各民族之间,各种文化和宗教之间的相互尊重。由于历史上的西宁是丝绸南道贸易交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藏传佛教的古寺名刹,也可以见到伊斯兰教的清真大寺,同样可以踏访中国古老宗教道教的道观楼宇。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道家文化多种文化包容并存,和睦相处,这种景象国内外其它城市的确难得一见。民族平等、文化多元、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历史传统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带来了现实养料。
西宁市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在各行各业打造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品牌。建设“社区石榴籽家园”服务平台,建立城市民族事务服务中心、民族团结理事会,推动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团结共融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在城市平台上交往交流交融。
2022年4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再次袭击了西宁古城,赵贵良、赵秀梅一对普通的西宁回族夫妇花费11个小时,赶制了800多个包子为抗疫一线的“大白”送去关爱,一时感动全城,百万名网友点赞留言。
“人民有大爱,媒体有爱心,何愁抗疫不成功。”“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大家团结起来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正能量满满,给你们点赞,为你们加油。”而这只是西宁市各民族市民众志成城,携手共同抗击疫情的一个缩影,800个包子包起来的是厚德重义的美好品行,是各民族兄弟情同手足的真实写照,是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最好的事例。每每遇到天灾人祸,西宁市各族群众、各个志愿者团体、各社会机构宗教协会都会伸出援手,扶贫济困,共度难关。
多年来,西宁市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社区发展、文化建设中,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将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阵地,大力营造各民族团结进步新风尚,探索出了适合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创建格局。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2017年国家民委命名西宁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2021年8月,西宁市在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再次提出,未来五年,西宁市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先行先试、走在前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