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春天的绚烂起于一颗种子的苏醒。书写绿色发展理念的道路上,三江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这颗已经破土的种子格外生机勃勃。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青海时的重要指示,绿色由此成为这片雪域高原上发展图景的主色调。
绿色之于玉树,是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切实行动;是产业振兴、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改善民生、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
六余载光阴流转,42万玉树各族儿女心怀感恩之情,把生态环保理念根植于内心深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中华水塔”的重大要求,踏着铿锵的脚步阔步前行,以果敢的行动,筚路蓝缕,奋发作为,绿了草山,清了湖水,富了百姓。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加坚定了玉树州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如今的玉树,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由3.2%增长到3.9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58.35%增长到61.8%……
从雪山到草原、从森林到湖泊,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绿色的生态脉搏正强劲地跳动着。
新面貌,“蓝绿”相映扮靓“颜值”
走进玉树州委书记蔡成勇的办公室,看到墙上悬挂的除了世界、中国、青海三张地图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证书:总河长蔡成勇,长江澜沧江黄河扎陵湖、长江园区澜沧江园区(玉树段)。
不到30个字,承载着蔡成勇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蔡成勇说:“玉树州地处三江源的核心区,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37条,常年积水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08个,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奔涌而出,每年向下游输送297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三江源甘冽的清流,润泽了玉树这一方土地,惠及中下游亿万中华儿女。”
作为三江源头,玉树儿女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2017年,玉树州开始推行河湖长制,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形成了“党政牵头、部门协调、社会联动、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治的河湖保护责任体系。设立双总河湖长,完成了州、县(市)、乡(镇)、村(寺)四级“河湖长”体系建设。
目前,全州共有758名河长、343名湖长、2187名河湖保洁员,实现了全州1134条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和108座湖泊、6座水库的全覆盖监管。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提高,3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考核要求,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如今,三江源地区再现“千湖美景”,天蓝、地绿、水美、山青的三江源生态屏障日益牢固。
2021年,玉树州委州政府再出环保“重拳”,决定从2021年8月至2023年底在全州开展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
自此专项行动在玉树州各乡镇、各社区、各学校……刮起了绿色环保“旋风”,形成了“以块为主、属地管理、行业推进、整体联动、基础先行、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良好格局。
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环保焚烧处理+无害化处理”。年内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环保焚烧处理均达到30%以上,争取无害化处理在40%以内。2023年,力争使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环保焚烧处理均达到35%以上,无害化处理在30%以内。
实现全域禁塑和替代品市场的有序供应,建立全域无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完成县乡村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备的配备工作;建立设施、资金和人员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县乡村组四级全域无垃圾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力争2023年,形成全州禁塑减废和全域无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的玉树模式、玉树经验,并打造成为青海样板。
在“蓝绿”相映下,玉树州生态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稳,越走越实。
新活力,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治共建共享生态红利
玉树州土地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涵盖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占园区总面积的85%,涉及杂多、治多、曲麻莱3县9个乡镇、34个行政村,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启动以来,玉树就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要,坚决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
治多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双重叠的县域,生态位置非常突出。藏羚羊、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雪鸡、麝等珍稀野生动物遍及全境。
可以说,治多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区域,是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的聚集区和栖息地,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长江源园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工作,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保护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将县域内索加—曲麻河自然保护分区、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做到了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
另一边,在澜沧江源园区的杂多县昂赛乡,澜沧江在这里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形成了风景壮丽的昂赛大峡谷。峡谷两边层峦叠嶂,丹霞地貌奇美无比。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守着大山放牧。从来没想到过,家乡的好风景会给大家带来好前景。”家住昂赛乡年都村的白玛文扎说。
昂赛乡是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雪豹之乡”,这里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试点。
白玛文扎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受益者,每年通过带领访客到峡谷游览、观测野生动物活动,一年下来的收入让他很满意。
“我是生态管护员,2019年成为自然体验接待家庭,加上生态管护员的2.16万元收入,一年总收入近15万元。我们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白玛文扎说。
一端连着绿水青山,一端连着金山银山,牧民们的日子过得舒心而踏实。
如今,像白玛文扎一样依靠特许经营等方式获益的牧民越来越多,他们有了更多元化的收入,成为国家公园的守望者、受益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迎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试验区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近31万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过程中,以“户均设置一名管护员”的原则设置生态管护员,全面完成了园区“一户一岗”设置任务,园区内共设立生态公益岗位14666个,户均增收2.16万元。真正让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惠,端上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新生活,绿色引领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草绿水美,宜居宜业;村庄环境,干净舒心;产业兴旺,百姓富足……行走在玉树各地的乡村大地,所到之地处处皆美景。
在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起点上,玉树州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走保护与发展双赢之路。精准定位“生态+”产业功能,逐步探索出了具有玉树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生态+文化旅游业。深度挖掘玉树可发展生态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逐步实现以畜牧业发展为支撑、以文化旅游业发展为动力,辐射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局面。
生态+畜牧业。以“粮改饲、饲补畜,农支牧、牧馈农”为总体思路,购置牲畜良种,种植芫根、燕麦、青干草饲草料,壮大畜群组织,优化畜群结构,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有了成功的经验,玉树州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向前奋进的步伐越走越稳,也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完美衔接。
通过出台《玉树州防返贫保险实施方案》,框定防返贫人数75712人,严格按照防返贫“2411”工作机制,采取纳入民政低保、纳入生态公益岗位、设置公益岗位解决上岗、产业帮扶等帮扶措施,消除2330户8061人“两类”人员致贫风险。对易地搬迁7020户2.8万人在后续扶持上采取积极措施:落实产业扶持资金1.554亿元,通过购置牲畜加入到合作社,购置商铺、开办超市、农贸市场等资产性受益项目,人均年收入达到500-665元不等,对61个集中安置区的剩余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礼仪培训等措施,引介到第三产业实现就业1.4万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将“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目标。
2021年,玉树州一市五县全部纳入国家级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行列,确定玉树市隆宝镇等六个乡镇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玉树市扎西科甘达村等20个村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玉树市巴塘乡相古村等4个村为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定的“格”更高,“面”更大,这也给玉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玉树州切块下达中央、省级和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49亿元,确定实施项目185个,项目涉及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易地搬迁后扶、乡村建设和雨露计划和贴息等,完成有效衔接资金支出11.28亿元,支出率为90.85%。州、县两级财政配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5559.81万元,主要用于配套“二类”费用,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州县级配套有效衔接资金得到保障,小财政助力大民生作用显著。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