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西山湾村。本报记者 洪玉杰 摄
11月16日,初冬暖阳下,记者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西山湾村。只见蜿蜒的柏油路干净整洁,一排排井然有序的院廊尽在眼中,整齐划一的设施大棚,成片成片的大果樱桃种植点……乡村气息中仿佛流淌着一股乡愁,有勤劳的开垦,有奋斗的模样,有致富的探索,也有振兴的面貌。
“西山湾村之美,并非与生俱来。”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发深有感触地说。
西山湾村是一个搬迁村,因为之前“吃了上顿没下顿”,曾经被远近称为“拌汤大队”。党的十八大以来,沐浴着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阳光”和村民不怕困难,接续奋斗的淳朴性格,昔日的“拌汤大队”如今成为了远近闻名物丰人和、邻里有爱的和谐新农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们要切实把大家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把实事办到乡亲们的心坎上。”杨明发说。
据介绍,自2005年换届选举,杨明发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后,西山湾由此开始了“转型升级”。在惠农政策的落实中,新农村建设,配套安全饮水、电网升级等基础设施通村到户等一系列项目如同春雨一般洒落在西山湾村。
2019年,全国上下都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西山湾利用特有的地理优势,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和敢想敢试的胆识,开始种植大果樱桃。
如果在盛夏时节,走进西山湾村一社,近30公顷绿叶婆娑起舞的樱桃树上,一颗颗红宝石般的樱桃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更显妖娆,采摘樱桃的人群一拨接一拨,村民们一个个笑颜如花,忙着采摘、装箱、过秤、装车……脸上更是写满丰收的喜悦。
而借助于杨明发曾经从事建筑行业的经验,西山湾村成立了劳务输出队,通过“老带新”的方式,绘图、购料、跑工地、谈业务、检验工程,培养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的建筑工人,工作地也从县城到城市,收入也从几百元到了上万元。
“可能是从小穷怕了,西山湾村外出务工的人特别能吃苦,而且对于致富‘你追我赶’的竞争,不到春节前,村里基本看不到年轻人。”杨明发介绍说。
因为耕地少,建设用地少,产业发展受限制,西山湾成为劳务的“输出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西山湾村外出务工的人都在120人以上,仅季节性创收14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12400元以上。
说起变化,村民蔡尕文只说了三个字:“没法比”。作为最早在杨明发的建筑工地季节性打工的一员,他每年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干了4年后,技术成熟的他和妻子跟村党支部书记说明情况后,选择去省城西宁“单干”,踏实的性格,娴熟的技术,一年下来少说就有7万元的收入。这不,就在前不久,蔡尕文还购买了一辆近20万元的小轿车呢。不离故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能致富,蔡尕文的幸福在采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也没闲着。走进村里的老年人驿站,暖心的歌声从院内传来。初冬的暖阳里,70多岁的蔡连琦老人和大家聚在一起,有的弹琴、有的敲锣,气氛好不热闹,旁边的阅读室里几位老人带着孙子孙女看着报刊,细细听来,讨论的正是有关党的二十大的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于我们西山湾来说,今后要把村庄规划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像大果樱桃、中华大油桃等特色产业,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更多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打造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西山湾。”已经卸任的村党支部副书记蔡占和拿出自己心爱的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有关党的二十大的内容。
谁不说咱西山湾美。踏着乡村振兴的步点,西山湾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吸引着八方来客,更带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幢幢花园式“洋房”沿路而建,从街面、围墙的整治、新建到排水沟、排水管道以及太阳能路灯等设施配备齐全,再到家家户户水、电的齐全配套,如今的西山湾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现在我们村着重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和文明乡风的培育,这样才能让村里既有了‘面子’,更有了‘里子’”。说话间,杨明发整理着西山湾村有关乡村振兴的规划资料。
在西山湾村规划里,记者看到,村里已经争取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就要实施了;劳务输出队还要再扩大;村里的大樱桃也要做好宣传;完善《村规民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大背景下,要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享受国家的好政策……“二十大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奋斗目标,我们要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努力让村民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建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新伟业。”杨明发充满信心地说。
采访中,记者听闻:贵德的天有多蓝,西山湾村群众的笑脸就有多灿烂;“天下黄河贵德清”的水有多碧透,西山湾群众的生活就有多精彩!
采访感言
农民有体面,乡村振兴才全面
体面,指有面子。可指身份、生活、穿着等。
在西山湾村的采访中,有火红的樱桃,美丽的家园,因吃苦耐劳而越来越鼓的腰包,再加之“不计得失,一心为民”的村“两委”班子,让“体面”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词。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昔日的农村牧区是集偏远、艰苦、发展滞后等诸多词语的代表,又因为城乡差距客观存在,更使淳朴的农民和带有乡愁的农村,很少有一样能跟“高大上”沾边。
自脱贫攻坚以来,得益于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持续稳定发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特色产业争相培育,数以万计的农牧民群众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就像西山湾村的村民一样,很多人掌握了技术、吃饱了肚子、盖上了房子,翻了身、致了富、展了颜,甚至在县城省城购置起了房产。
西山湾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发介绍说,就单拿务工这件事来讲,在建筑工地上,一般“大工”每天可以挣300元,“小工”每天只有120元。如果活少了,其他的“大工”是坚决不会去屈身干“小工”活的,但是西山湾的村民不会,对他们来说,“大钱小钱都是挣”,只要挣到钱,啥苦活、累活都能干,而且还抢着干,甚至会再用挣的钱去学技术、长本事,让自己的劳动更“值钱”,也让整个家庭生活得更加“体面”。
“穷怕了,想坏了,共富了。”言语间简单的三个词,却是西山湾村从“拌汤大队”实现蝶变的艰难历程。而就在这样的历程中,几代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让生活在西山湾村的“农民”日益成为一个体面的身份,引着城里人走进他们的巷道,住进他们的农家院,体验他们的生活,这也正顺应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步伐、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新时代十年,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辉煌成就振奋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过去,在西山湾村民的眼中,“体面”是盖上个新房子,通上硬化路,夜晚的时候村道两侧全部亮起灯,又或是买上个新摩托,开上辆新车子……再看如今,几家的子女接连被武汉大学等名校录取,学习掌握更加科技化、多元化的“技艺”,村里老少不无感慨,“物质上富了,精神上也要富起来!”当下的“体面”是在农业农村好政策的引领下,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更比一代能吃苦肯奋斗,用教育武装头脑、用技术改变生活,长一身别人带不走的本领技能,端住属于新时代新农民的“铁饭碗”,传承精神财富让子孙后代受益无穷,希望的田野上就会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洪玉杰)
作者:洪玉杰 通讯员 贵组宣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