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西宁这三座桥以前非常有名,谁能叫上它们的名字

作者: 时间:2022-12-04 13:14:19 浏览量:

明朝时西宁卫有三座桥,分别是是那孩川河桥、伯颜川河桥、西宁河桥

伯颜川河桥数次更名

那孩川河桥见证了西门的变迁

明朝时,随着屯田实边政策的施行,大量汉族人进入河湟地区。明朝中期,青海地区的文人、官宦意识到编修一部地方志书的重要性。

通过整理收集材料,明朝万历年间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和西宁卫监牧同知龙膺共同编修了《西宁卫志·西宁志》。这部志书开创了我省编史修志的先河,据这部志书记载,当时西宁卫有三座很著名的桥,这三座桥是那孩川河桥、伯颜川河桥、西宁河桥。

西宁这三座桥以前非常有名,谁能叫上它们的名字

明朝西宁卫城的三座桥

伯颜川河桥数次更名

伯颜川河桥是在伯颜川渠的一座桥梁,伯颜川又被称作西川,西川河是湟水河重要的支流,伯颜川河桥便成了明朝时西川上最重要的供行人通行的木桥。我省地方史学者靳育德先生说:“明朝时,河湟地区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初筑城时,湟水河的几大支流绕城而过在西宁卫北门外一带汇聚成一条北门大河。为了浇灌农田,人们在西宁卫的伯颜川(西川)河、那孩川(南川)河、城东沙塘川河、车卜鲁川河开凿了四大干渠。据史料记载,仅伯颜川水渠便灌溉了五百七十余顷的农田,到了明朝中期,这一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编修《西宁卫志·西宁志》的人便将这座木桥命名为伯颜川河桥了。”

伯颜川河桥是人们过河的必经之路,由于伯颜川河桥是木石结构的,所以每次发大水时都会被冲毁。清朝乾隆年间伯颜川河桥又在原址上重修,并命名为西川河桥,因为它比当时修建在北门大河一带的惠民桥小,所以西川河桥也被老百姓称为“小桥”。靳育德先生说:“清朝时期原来的伯颜川河桥早已被冲毁。于是官府筹资在原址附近修建了一座西川河桥,供往来的行人通行,后来西川河桥在发大水的时候又被冲毁了。到了光绪年间,居住在西宁府北川一带的一名叫作谢以刚的绅士和一些百姓筹集了一笔资金又在伯颜川桥原址上修建了一座握桥。”

后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西川河的位置修建了一条钢筋混凝土的桥梁,被称作惠宁桥。

西宁这三座桥以前非常有名,谁能叫上它们的名字

惠宁桥附近的街景

那孩川河桥,见证西门的变迁

那孩川又指南川,那孩川河桥是明朝时修建于西门外南川河上的一座木石结构的桥梁。据我省已故的地方史学家魏明章先生考证,那孩川渠在城南五十里,最初有五条分渠,在明朝时那孩川河桥两岸都是农田。靳育德先生说:“明朝时期,西门外南川河一带的那孩川河桥附近多是周边村民的农田,这座木桥多是一些周边村的农民通行。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南番仓和北番仓的出现,西门外开始出现一些做小买卖的商贩,到了清朝中期后,西门外的贸易逐渐兴旺起来,因此这一带的人口也不断增多。到了清朝雍正十年朝廷在南川河新修了一座桥叫通济桥,自此以后,通济桥代替了那孩川河桥成了南川河上最重要的桥梁,由于南川河水量大,所以建成后的通济桥也曾被屡次冲毁重建。在历史上,西宁办事大臣豫师曾捐俸修建通济桥,并为通济桥题字。”

新中国成立后西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政府在南川河上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梁代替了通济桥,它就是西关大桥。

西宁河桥,横跨北门大河

西宁河桥所在的位置在今天省委党校后面的北门大河一带,史料中有关西宁河桥的历史记载很少。靳育德先生说:“西宁河桥是一座木石结构的桥梁,由于湟水的三条支流汇聚成北门大河,所以西宁河桥所在的河道是当时的西宁卫水量最大的一条河。据此可知,明朝时期,西宁河桥所处的河道是北门大河一处较窄的位置,修建后的木石结构的桥并不牢固。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