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始建于1377年。为了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
佛教,兴于古代印度,却兴盛于中国,尤其是中国的西藏。宗喀巴大师就是弘扬佛教精神的杰出代表。
宗喀巴大师被称为释迦摩尼后的第二佛。他出生于青海湟中县,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做“宗喀”,所以称他为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宗喀巴法名为罗桑札巴,意为善慧。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就是黄教的创始人。传说罗桑札巴为文殊菩萨转世。
他的两个徒弟就是最早的班禅和达赖。
克珠杰(原名格雷贝桑,师徒三尊之一,甘丹寺第三任甘丹赤巴,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
根敦朱巴(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创建扎什伦布寺,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
塔尔寺门口的转经筒。据说藏族人全民信教的,可是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念过书,不识字的。怎么念经?有人便想起来这个好办法。请人把经文抄录下来,一卷卷放进转经筒里,人们每转一圈,就相当于读诵了一遍佛经。还有经幡也是一样的,上面也是写满了经文。风一吹过,经幡烈烈,就相当于读诵了一遍佛经。
这是塔尔寺门口的八座白塔。藏传佛教讲究四种墓葬方法:等级最高的就是塔葬,必须是大德高僧才能享有的特殊待遇。然后就是天葬,还有水葬,像天上的秃鹫,水里的游鱼,都是神圣的东西,藏民是不会吃的。等级最低的则是土葬了,只有最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才会选择土葬。
这八座白塔,叫做八宝如意塔。据说,这八个塔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八座白塔里面并没有高僧的骨骸,纪念的是世尊的一生八大重要德行,所以又叫善逝八塔。
1.莲聚塔,藏语称八邦。纪念释迦牟尼初生时,步行7步,步步生莲花之意。
2.四谛塔,藏语称扎西果莽。纪念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宣讲四谛要义。
3.和平塔,藏语称彦敦。纪念释迦牟尼平息僧众争论。
4.菩提塔,藏语称香趣。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正觉。
5.神变塔,藏语称穷处。纪念释迦牟尼降伏外道魔怪的种种奇迹。
6.降凡塔,藏语称拉播。纪念释迦牟尼重返人间超度众生。
7.胜利塔,藏语称南结。纪念释迦牟尼战胜魔军。
8.涅盘塔,藏语称娘德。纪念释迦牟尼圆寂。
一直往北走,就看到一座很大的白塔。塔内的神龛里供奉着宗喀巴大师的神像。
这里的哈达,酥油灯都是有偿使用的。哈达就放在外面,无人值守,自己投币领取。而酥油灯则是有僧人发放,每盏二十元。
宗喀巴大师自幼礼佛,16岁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母亲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亲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看一看。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当然不能回去了,就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座寺庙本来叫做塔儿寺的,意思是为儿子建塔的寺庙。后来,以讹传讹的就变成了塔尔寺。
这棵树就是传说中的菩提树。宗喀巴大师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
这可真的是圣树呀,七百年了,一直接受着信众们的顶礼膜拜。看上去不太像乔木,有些像灌木。
可惜现在还是冬季,菩提树没有发芽,找不到它的叶子。我真想看一看有没有狮子吼的佛像。
佛堂里是不允许照相的,只能看一下外面的景致。
这就是那座纪念宗喀巴大师的殿堂。
据说以前是由蒙古的一位亲王捐赠的,每年要捐很多银子。立柱上包裹的毯子都是很名贵的羊毛毯,还有地上铺的,雍容华贵。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 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很多的游客在佛堂里慷慨解囊,供奉油灯。
门外,更多虔诚的信众在五体投地的拜佛。
全寺庙里最大的两个转经筒。
这里可以自由拍照了。雕梁画壁,很有明清古建筑的韵味。
山上就是活佛们居住的地方。塔尔寺有六位活佛。听寺庙里的保安说,他们深居简出,平日里很难一见。
藏传佛教里面的佛像多少有点卡通的味道,就像漂亮的唐卡。佛堂里供奉了许多一模一样的文殊菩萨的佛像。传说宗喀巴大师就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塔尔寺中的文殊菩萨殿地位尊崇。
藏经阁。
这块石头也是圣物了,人们在上面抹上酥油,再把钱币粘上去。
塔尔寺三绝。
壁画,颜料采用石制矿物染料,色泽绚丽,经久不变。是塔尔寺壁画特有的一大长处。
塔尔寺壁画的基本色是红、黄、蓝三种,兼用绿、白多色,色彩丰富、艳丽。而用色更为鲜美、明快,多采用对比的手法,冷、暖色交替使用,层次分明。在用冷、暖色表现人物的性格,则是该寺壁画特点之一。姿态和善安祥的用暖色调;性格凶狠狰狞的用冷色调,这就强烈地突出了主题,获得一种明艳醒目、富丽堂皇的效果,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不愧为塔尔寺艺术的“一绝”。
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料,配上各色颜料,塑雕成各种佛像、人物、花鸟走兽和亭台楼阁的藏族民间手工艺,是我国青藏高原上一种独特的油塑艺术。
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洁,可塑性极强。用它雕塑的作品,具有形态逼真,别致精巧的特点,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偷偷的拍了一张,色彩很美,就是不太清楚。
堆绣是唐卡的一种,又叫剪贴、补花,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块(绸缎)粘贴、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围点缀的花卉图案。它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
堆绣题材是以表现佛的各种活动为主。单幅多为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密宗金刚、八瑞相、宝马、白象、喷焰摩尼等图案,联幅画面多为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
下面这座雕塑有点意思,猴子骑在大象的身上,兔子站在猴子头顶,一只鸟落在兔子头上。
在网上查了查,这是密宗关于生命的解释,十分耐人寻味: 鸟儿啜来种籽,猴子刨坑播种 大象浇水,并守望生命成长 。此外还有一个故事,和大象、猴子的壁画有关,最初猴子在前,大象在后,他们身体都是黑色的,随着他们不断修行渐渐脱离尘世,身体一点点开始变白,一路上有很多诱惑,有桃子有兔子,代表着尘世的各种美好的事物,猴子经受不住诱惑,开始停下修行的脚步,而大象则一直向前,最后大象超过了猴子,在天堂的门前,大象顺利过去,全身变成白色,而猴子则半黑半白最终未能进入天堂,一个很有寓意的佛教故事。
可这座雕塑却都是金色的。
僧人们居住的地方。
远眺塔尔寺。
又回到门口的转经筒旁,再转一次。
广场的鸽子。和城市里的广场鸽差不多,它们胆子很大,一群群的飞过来啄食游客们扔在地上的食物。常年在寺庙里的鸽子,是不是也沾染了一些佛性?
清真大寺在回民一条街上。从909路公交上下来,按导航走了几百米,就到了这座西部最大的清真寺。
据说建造这座寺庙时,塔尔寺也是捐赠了善款的。所以,logo上有了佛教的痕迹。
可能是我运气好吧,正好赶上人家做法事。上千名戴着白帽子的伊斯兰信徒在祷告。主持阿訇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来,低沉嘶哑,可惜一句也听不懂,可能用的是波斯语吧。
我从清真寺出来,在街边小店里吃了一碗炮仗面,就一路走回了宾馆。路上,还见到了另外一座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叫做水城门清真寺,规模比清真大寺要小很多。
西宁是一座多民族的都市,多种宗教信仰共存。除了塔尔寺,还有一座大佛寺更为古老。它建于公元990年(宋淳化元年),是藏传佛教的古刹,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的圣地。过去,曾是西宁市城内的佛教四大寺院之一,建寺时间之早,名声之大,远在西宁市的宏觉寺、经塔寺、专经寺之上。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后弘期”“三贤哲”的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从西藏辗转到青海后,曾一度在位于今西宁教场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贤哲均圆寂于青海,其中肴格圆寂于西宁。
此外,还有汉传佛教的法幢寺,普济寺。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都市。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