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青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专题系列宣传活动。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为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保障。
土族文化(互助)生态保护实验区
自2016年互助县被列为省级土族文化(互助)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互助县立足民族、生态、农耕、史迹、河湟、技艺、宗教等七大资源优势,按照“一区三核八地多脉络”的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土族文化(互助)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土族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
坚持政府主导,完善领导组织机构
互助县成立以县人民政府主管副县长为组长,文体旅游局、财政局、民宗局、教育局、乡村振兴局、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有限公司、各民族乡镇(街道)等23个机关单位为成员的土族文化(互助)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保障了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花儿表演
2
制定总体规划,优化总体建设布局
编制《土族文化(互助)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21-2031年)》。结合校地合作(青海师范大学-互助县人民政府),建立保护实验区专家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保护领域的引领作用,优化总体建设布局,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轮子秋表演
3
丰富创建内容,坚持生态文化保护
一是改善保护体系。开展数字化保护,加强濒危项目的抢救保护,记录土族文化的原生态特征,支持开展本地传统民俗活动,让传统戏剧、民间舞蹈、传统美术、民间竞技游艺、土族传统饮食等项目在民俗活动中得以保护和传承。二是强化人才培养。以基层文化人才、中小学生、文化演艺实体为主体,通过开展文化人才培训、“非遗进校园”、鼓励扶持文艺企业,加强基层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带头人的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实效。三是广泛开展宣传。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中国土族》《群文天地》《青海文化》等发表土族文化实践论文。围绕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改善非遗保护环境。以东沟、丹麻、五十等地区为补充,以土族故土园中心景区和土族文化产业园建设为核心,打造融民族风情、民俗展览、歌舞表演、民俗园区、购物娱乐、风味小吃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街区,成为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实践区。四是扩大非遗传承面。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制定《互助县非遗进校园工作方案》,全县23所学校已将非遗项目纳入教学计划。编制的《非遗进校园读本》在全县各学校普及,成为校园文化特色。五是推进文旅融合。结合土族故土园景区、乡村旅游景点等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进行土族轮子秋、土族婚礼、土族安昭等非遗项目活态展示展演,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扩大了非遗影响力,为非遗传承人群提供了传承保护的有利条件。
千人安昭舞表演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