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哈城社火的出炎官和十五夜

作者: 时间:2023-02-05 12:22:49 浏览量:

文/图 铁成梁

诗人昌耀写道:“哈城有过鲜活的生命”,其实哈城的生机一直勃然,哈城的生命在斗转星移下,在青黄轮换里,如暗潮般涌动在一年年如期而至的社火里。哈城是一种精神,迸发在男人们吼出的社火曲段里,哈城是一个历史的影院,让古往今来的熙熙攘攘在这里回响,正如哈城社火戏台的楹联所书:“山海经水浒传奇今古奇观,东西汉南北宋朝人物备考。”

哈城是我的外家(母亲的娘家)地方,这个流淌出我体内一半血脉的地方,也理所应当地和我的家乡一起分享着我对故乡的尊崇和敬仰。

哈城社火的出炎官和十五夜

哈城社火里的杨家将人物和远处的石堡城。

哈城留给我最早的印象有二,其一是父母带着我,或背或提规程贽礼,匆匆奔走在几乎漫过了多半个村落的冰面上的样子;其二便是哈城人将喧嚣热闹的社火和沉寂的村庄一齐倒映在洁白的冰面上人神共飨的场景。

哈城,这个倚靠着日月山的伟大母亲,在每一个岁末,慈悯地将漂流在外的孩子呼唤到身边,用药水河清冽的甘露为孩子们梳篦被风尘揉乱的发髻,而后在下一个岁首邀请雄壮巍峨野牛山和石堡城,还有东边神奇的分水岭,一道欣赏她和孩子们一年一度的天地共娱、人神同欢的社火。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这是李白用诗描述的唐天宝八年,哥舒翰率兵六万余人,强攻石堡城的历史事件。历史同样赋予了毗邻石堡城的哈城特殊的军事功能,因此,军屯文化、商贸文化、民族文化在这里互相浸染、共同繁荣,从中原地方传习而来的社火也在这里被传承、演变,时至今日形成了内容饱满、韵味独特的哈城军屯社火。

哈城社火从正月十二正式开演,十三、十四、十七为夜间演出,十五、十六二日则白天夜间均有演出。正月十二的演出民间谓之“出演关”(据有关学者考证,实际应称之为“出炎官”,大抵为请出火神“炎官”之意),这一日哈城社火的“大身子”,要全部出动。十二日清早便有火神会会头(即社火主事者,均由村民轮番当值,三年一值)呼请众演艺人员,连同了出演的牛马脚力一同前往火神庙祭祀化妆,以待出关。众会头焚香化表,祭祀完毕,即有妆饰妥当的演艺人员祭祀神明并告请诸神护佑社火圆满。一经祭祀,众演艺人员便成了所演绎的神明,灯官老爷身穿红袍一领,手执牛尾拂尘,红面玄须,一阵吩咐后就要出关。先有个能说会道的报儿骑一匹青马穿行街头巷尾,一边开道一边探看,身背令旗口宣吉祥。报儿之后跟着衙役一众,衙役们纷纷举了肃静、回避的对牌彰显老爷威严,灯官老爷着骑纯白牦牛坐骑,一摇一晃、颠颠簸簸地往前行进,随带了“毛糙社火”一台。两个哑巴头戴了花儿,身着红色底衫,上套翻毛皮袄,脸上涂抹了掺油的锅灰,项上挂有油饼穿成的项链一件,趿拉着一双黑布鞋,手拿同样用油灰涂抹了的萝卜或一束纸花在人群里穿行,身背仓啷作响的“吵子”。哑巴儿皮袄里揣满了核桃枣儿、花糖果品,伴着鼓点舞动身姿,向人群中抛洒祝福,表演至兴奋时还要爬墙上房,在庄户院墙间上下蹿跳。身背了花篮的八仙(其实是以寿星带头,八仙随后的九大仙)手执渔鼓响板、丝竹乐器,为观众表演着《天官赐福》《刘海撒钱》等经典剧目。

哈城社火的出炎官和十五夜

地处农牧融合区,哈城社火中的“牧民与牦牛”就是牧业文化的反映,牦牛身上被观众搭满了“红”。

灯官老爷、报儿、哑巴儿、众八仙等角色,他们还有避煞赐福的职能,他们怀中揣满了红枣、桂圆、核桃、糖果等,每隔不久便向人群众抛撒出去,引得众人纷纷抢拾。对于哑巴儿、八仙,除了避煞赐福,还需要接受信众的请愿、还愿。请愿即从哑巴手中求取头花、手花抑或是油饼,或从八仙花篮中摘取中意的纸花,而后磕头请愿,并得神明祝祷;还愿是在请愿之后三年内,将心愿实现情况向神明汇报的过程,还愿人带了桃儿(做成桃形的馒头)、干果、请愿所得之物及其仿制物、鞭炮、酒品、红绸等还愿,只见还愿人虔诚地答谢,并得到神明怀中的干果赏赐。还愿所得的桃儿、干果也是要抛洒出去的,会头们用力将馒头等物一一抛出,再一次引发哄抢,甚是热闹。除以上角色外,出演关当日还有舞龙表演、高跷表演、威风锣鼓、小唱表演等,内容均与其他地方河湟社火类似。

哈城,原为一菱形瓮城,作为防御工事,城内外均遗留有如料瓣台、营盘台、车门等军事场地存在,而哈城社火作为军屯文化的衍生物,自然也有其军事功能。出演关当日,社火队伍要在灯官老爷的带领下赴各关键场地巡演,以演出之名,行巡逻、查访之实。出演关结束后,灯官老爷、哑巴等“大身子”不再参演,后续由胖婆娘、狮子、大秧歌、马子等“大身子”参演。

哈城社火的出炎官和十五夜

威风凛凛的狮子。

如果说正月十二出演关是社火的开始,那么正月十五就是社火的高潮,正月十五的黑社火更是高潮中的顶峰。正月十五耍社火正好印证了青海人嘴里的“小年大十五”和“首拜天地神祇”的礼节规矩。正月十五的社火在大秧歌和胖婆娘迎合着鼓点的舞步中拉开帷幕,在夜间胖婆娘诞下“火神保”、母狮产下狮娃的剧目中达到高潮,而后又在大秧歌的鼓点声中走向结束。夜幕降临,黑社火开演,胖婆娘挺着硕大的孕肚在场子上手舞足蹈,不断地戏谑在旁的观众,而后慢慢出现腹痛的症状,随着腹痛加剧瘫倒在地,由大秧歌等“身子”将其紧紧围住。胖婆娘在不断加速的鼓点声中阵痛频频,并在由大秧歌们圈围形成的临时产房中产下火神保,在圈外等候的信众们手拿了婴儿衣物、钱币等物,争抢着胖婆娘手中的火神保,并为其穿起新衣,揣给钱物,据说有求子心愿的人若得火神保庇佑,便能生下如意子嗣。火神保被穿起层层衣物后,众人搀扶虚弱的胖婆娘,抱着可爱的火神保便往其外家中认亲(哈城火神保为一木制童子,据说由哈城某户人家手雕而成,之后此家即成了火神保的外家),外家亲人也早早预备下了半桌筵席等待火神保上门认亲。

胖婆娘的生子大戏过后,便迎来了狮子生子的戏码,母狮因腹痛而在场中翻滚,雄狮时而亲吻母狮,时而焦急走动,时而警惕观望,时而安卧在侧,在一阵鞭炮声中,小狮娃也从母狮腹中诞出,随后也被等待已久的信众争抢搂抱,并给予披红挂彩、施予财宝等礼遇,传说以畜牧养殖为业的家庭若得初生小狮娃庇佑,定能保得六畜兴旺、牛马成群。接连而来的生子社火过后,又开始上演适合夜间观赏的顶灯、滚灯等剧目,亦是动人。

哈城社火的出炎官和十五夜

母狮生小狮子的场景。村民们相信,得到小狮子的庇佑,新的一年就能六畜兴旺,牛羊成群。

正月社火在十七晚上全部落下帷幕,所有身子将卸下神职,恢复正常生活。只等在二月初二这天,再将龙从火神会中请至清泉处,以龙头触水,表示请龙饮水,护佑一年风调雨顺。

纵观整个表演过程,可以说哈城社火是河湟社火中独树一帜的仙葩,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中的佼佼者,它既承袭了传统社火中古老的火神崇拜和生殖崇拜,又巧妙地穿插了军屯文化、商贾文化和民族文化。哈城社火于岁首例行团拜,联年谊,敦乡情,因为社火,形形色色的哈城人以不同的身份从四面八方向故乡汇聚,完成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又一次积淀。观众们在观看高跷中杨宗保和穆桂英在杨令公之寄魂山尕勒智华(石堡城在当地藏传佛教信徒口中是杨令公的寄魂山,称为尕勒智华)下纵情歌舞时,仿佛已经看到了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