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格外振奋人心,随着经济发展,百姓思想观念的变化,百姓、商家不再满足房子单一的功能,从外观、实用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早已远远逾越其原初立意,现在不仅是盛载经济、政治成就的产物,亦勾勒着海西未来愿景与发展方向。
德令哈作为州府城市一路走来,从传统到现代,从城市到农村,建筑形式在变化,文化内涵在延伸。走在德令哈市街头巷尾,蒙式、藏式、欧式、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在新行政区开阔的道路上,一座座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将发展理想深植到城市理想中,与城市一同生长。
德令哈,是一座生活之城
春夏秋冬更替前行,在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上,小孩子撒欢奔跑,老人们悠然听曲或随音乐翩翩起舞,温馨画面一年四季从未静止。也许很多德令哈人已经记不清,这里曾是一片片低矮的小土房。
在德令哈市西部矿业广场上晨练的解阿姨感慨:“单看巴音河周边的变化,就能看出德令哈的变化有多大。新建成的三工巴音河小镇、景华湾商业广场,还有祥和二期以前全是小土房,现在盖的房子多气派,购物休闲都方便。”解娟阿姨道出了德令哈河西区的变化,当初脏乱差、管理混乱的老片区,如今小楼林立,楼前房后干净整洁、商贸区车流不息。
改变,不仅发生在德令哈市区,各村镇处处都能看到喜人的变化。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民民居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柯鲁柯镇到柏树山新村到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再到德令哈市阳光小区,民居都别具特色。德令哈市莲湖村的李志勇说:“庄稼收成后,要花点时间好好收拾一下,住进新房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李志勇的想法也是许多村民的想法。
随着经济发展,百姓思想观念的变化,村民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已从生存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行走在德令哈周边农村,硬化路通向每家每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巧妙地嵌在洁白的墙上。考究的农家大门、墙面瓷砖上穿插贴着植物图案或者鲜红福字。暖阁内温暖透亮,厨房、餐厅、客厅、卧室等功能活动场所区分明显。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百姓孜孜不倦的追求。德令哈农村民居在重建过程中,院子里都保留了花园或菜圃或小温棚。对村民而言,是一种踏实的幸福。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每一个匠心独具的造型和设计因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而变得温暖。建筑犹如跳动的音符,令人陶醉,引人遐思。
坐落在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馆、州图书馆、德令哈天文科普馆因文化与科技基因的注入,使这座小城气质独特。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海子的这首诗让世人记住了德令哈。海子诗歌陈列馆面朝奔流不息的巴音河,背依州图书馆,陈列馆两侧是海子诗歌纪念碑林。精选海子的20多首优秀作品雕刻在形态各异的石碑上,变成了一部部石书,一同组成海子碑林。诗歌馆以凝固的建筑乐章,让百姓感受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则带给百姓另一种不同的感受。
犁耙,那个祖祖辈辈用了数千年的农具逐渐躲进乡村记忆深处,如今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犁耙式大门,唤起百姓久远的记忆。犁耙式的小镇大门一侧连着塔状的铸铁墙,形成一个拱形大门。塔顶上有两位劳动者,一位劳动者高高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另一位在播种,这副图景让人不由想起战天斗地的拓荒精神。铁墙上一颗鲜艳的红色五角星,五角星下面“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清晰夺目。
从进入犁耙式小镇大门开始,一草一物、一砖一瓦把游客带入那个火热的奋斗岁月。进入镇区,街道两旁均是青砖、折页木门、红木窗的古朴建筑,房顶的五角星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等具有年代感的标语及供销社、粮站、水塔、大礼堂等年代产物,瞬间将人们拉回到开荒奋斗的年代。
正是这些具有年代感的物品、标语、建筑牢牢地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生活,在柯鲁柯镇像在阅读过往的农耕岁月。
新地标引领潮流
老地标铭记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新地标充满活力,展示海西飞跃和发展。
寒冬腊月,海西会展中心项目现场一片忙碌,密集脚手架、绿色的防护网将建筑物包裹得严严实实。透过防护网记者看到,脚手架底层摆放着部分尚未贴上墙的保温材料和其他建材,工人正在脚手架上有条不紊地施工作业。
海西会展中心项目经理张坤介绍:“海西会展中心主体结构已完工,目前进入装修装饰阶段。海西会展中心设计整体外观稳重大方,以现代化元素为主,在色彩上融入一些民族元素。内部现代化设施完备,投入使用后将为大型会展、贸易洽谈、商务交流提供便捷的场地。”
海西会展中心项目由海西会展中心和会展中心酒店两个单体建筑组成,会展中心为中型展览建筑,设计标准展位408个。海西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将为海西百姓呈现经济蓬勃发展的“会展经济地标”。
“德令哈新区规划以‘基础设施高标准、公共服务高起点、城市空间高品位’为目标,打造海西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核心区。依托海西会展中心、大昆仑文化博物馆、太阳能光伏展示馆和海西创业服务大厦,‘三馆一标’形成行政办公功能为核心,集商业商务、旅游休闲、品质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州统建办主任夏恩介绍。
德令哈新区布局按“一轴、双核、三带、六片”的整体布局建设,“一轴”是指在行政中心核心区规划中,采用轴对称布局形式,使新区形成特征鲜明的统一整体;“双核”是行政核心和生态核心。行政核心依托州委州政府、法院、行政服务中心、会议中心等行政区块,构成德令哈现代化新形象,生态核心是在规划轴线上以市民公园为生态绿核心,展示新中心生态景观建设平台;“三带”指双城市绿脉及城市发展轨迹;“六片”是指以主、次干道和城市轴线划分成组相对独立的六个片区,包括一个行政片区、一个商务区、一个商业服务区、一个生态片区和两个居住区。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气质,德令哈没有北方城市的霸气,没有南方城市的温婉,但这是一座温暖明媚的幸福小城。新老建筑无不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气质和蓬勃发展的朝气。海西会展中心、太阳能光伏展示馆、大昆仑博物馆正带动着、影响着和创造着一个更加昂扬向上的海西。
“住有宜居”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住有所居,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住有宜居,是一个渐进的民生目标。
回首过去,海西百姓从低矮的平房、牧区搬入宽敞明亮的居民楼,从简陋的大杂院住进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在经历过去几年不断扩面的“量变”之后,海西住房正向“质变”迈入,逐渐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
“宜居”除了房屋本身外,更是城市整体环境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序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突破,更是文化精神和城市建设的融合,百姓希望在房屋建设规划上有综合考量。出门有车坐、门口能买菜、孩子上学近,这些都是百姓心中宜居必备要素。
海西在“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转变过程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为目标。在规划、政策上下功夫,建设改造过程中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2017年海西全年完成农牧民危旧房改造任务1300户,完成投资9100万元;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任务5048套,基本建成任务5203套,入住任务4812套,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1%、132%和119%,完成投资13.34亿元。
值得期待的是德令哈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格尔木市成功申报全国第三批“双修”试点城市,这些标志着海西州城市转型进入新阶段,为全州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住房是老百姓关注的头等大事。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是一项渐进的民生工程。我们相信,有了过去几年的坚实基础,经过今后几年的不断努力,海西百姓一定能实现“住有宜居”的美好愿望。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