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塔沙坡村:令人惊艳的古建筑

作者: 时间:2023-02-09 11:49:50 浏览量:

塔沙坡村:令人惊艳的古建筑

塔沙坡村:令人惊艳的古建筑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部有一个茶马古道上的百年村落,那就是中国传统村落——塔沙坡村。塔沙坡村坐落于积石峡水库之上,依环梯田而居,背靠巍峨大山,南眺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塔沙坡,藏语,意为“脱险之地”,这个名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安全的“木头之地”

塔沙坡之所以被誉为“脱险之地”或“安全之地”,是因为,传说在唐代,有位维护藏传佛教的拉隆·贝吉多杰的高僧在西藏用箭射中吐蕃王朝的末代赞普朗达玛后,历经千难万阻逃到循化地区。

当拉隆·贝吉多杰赶到塔沙坡时,就说这地方叫“特日撒坡”,意为“生命脱险”。随后,进入南面的林区,在一个山洞里坐禅修行,故由此而得名。

当地人也把该村称之为“阿合西里(撒拉语)”,意为“木头之地”,是因为该村在过去一直置于茂密森林之中的缘故。

早先,塔沙坡村是一片黑刺林。到西汉时,部分西番人(藏族人)来此地砍树垦荒安居,从事狩猎生活。之后,他们便到不远的山林选址修建寺院(至今还有废墟遗址)。到唐代时,由于战火频繁,寺院被焚烧。到元初,积石峡被蒙军占领,驻守在积石关的穆斯林蒙古军进入塔沙坡驱赶了西番人,就停留十天半个月,履行宗教义务。

当撒拉族先民尕勒莽、阿合莽一行从中亚迁徙至循化定居后,蒙军把地盘让给了撒拉尔人。随着人口的增多,部分撒拉尔人从街子、孟达一带迁移到塔沙坡,先后来此定居的有韩家家族、草高家族、棕苦令家族、庞峡家族。在漫长的生息繁衍过程中,又经过婚姻联通,部分回族、保安族也融入其中,这样很顺理成章地发展到一个完整的,且有一定规模的村落。

村落现有125户,近500人,纯撒拉族。当地经济来源主要靠游客骑骡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

壮美的宗教建筑

塔沙坡清真寺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村子中央,初建于明代,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该建筑由照壁、牌坊门、唤礼楼、礼拜殿、南北学房等组成。建筑总体设计布局均匀,用地精确,建筑形体多变,用材粗大,砖木工艺精湛,彩绘艺术艳丽,中国传统汉式宫殿建筑风格尤为突出。

寺东门前有一字形照壁,宽10米,厚0.8米,高6米,是青砖灰瓦砌建,壁底为须弥座形,砖面雕饰八宝图案,壁胸以青方砖立砌,中央饰棱形花卉砖雕,壁顶呈“人”字形,瓦顶宝瓶脊,十分美观。照壁前土坎上横出一颗老榆树,长势很旺,葱葱郁郁,遮风挡雨。牌坊门东开,建作4柱3楼式纯木结构,中高边底,楼顶屋脊置花卉图案的高浮雕,两边置盘龙体圆雕。牌坊门正中开双扇高阔大门,两边置小门,斗拱形体不大,但出跳很长,形成庞大构架。跨入牌坊门,就是高大雄壮的唤礼楼。

唤礼楼置于院子中央,高约18米,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底层呈六棱柱体,周长36米。楼体为六角攒尖顶六柱建柱造,宝瓶顶,飞檐秀出。楼底以青砖砌饰面墙,内用土坯砌实,每面墙胸饰花卉、经文、云纹等砖雕。西门拱形洞楼门,门边饰花瓶、花卉等砖雕。北侧砖面上刻有“大清乾隆二十年八月”字样。唤礼楼二、三层为纯木结构,装饰内外双层木围栏,第三层楼围栏木板上饰有花卉木雕图案,顶部装修精美,结构重叠复杂。整个唤礼楼上大下小,雨水直接从第三层落地。

礼拜殿建于离唤礼楼正西面不足10米的土坎上,座西向东,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是整个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由前廊、前殿、后窑组成,中国传统宫殿式,砖木结构,殿顶为前歇山后庑殿式形制,殿内前大后小“凸”形布局,前后殿开东廊做法,大式木瓦作,十二脊殿顶,翼角飞檐,花砖宝瓶殿脊,斗拱昂攒装饰四周檐面。檐面的花牙子、额坊、斗拱、昂攒等均饰花草、卷云等图案木刻。前廊与大殿之间置5扇裙板门,每扇门的上面饰镂空花格窗,格心为花朵、石榴等图案的六宛菱花心。其下饰石榴、葡萄、海棠、鲜桃等图案的木刻。门与门之间以木板作墙体。前殿面阔5间,木板铺地,抬梁式木构架。大梁直径约80公分,长12米,其上置一道小梁。殿内墙面绘有奇石、菊花、牡丹、阿文、帆船等内容的彩绘,布局上采用中堂形式。前殿与后窑间装修木雕落地罩,其间开3扇方门。后窑面阔3间11米,进深3间11米,井架式梁架,内壁地板都以木板装修,面壁正中拱形壁龛外围雕刻木质高浮雕大烟纹、花瓶、花卉等图案,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后窑西北角安置木质的念“呼土白”台,精美的门框后有5个台阶,台阶边饰木雕,门框头顶斗拱昂攒极为工整秀美。

塔沙坡古寺是循化撒拉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寺之一,以建筑规模宏大壮美而著称,这里不仅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汉族建筑风格,又有伊斯兰建筑特色。砖雕、木雕、彩绘等工艺美术合为一体。

巧夺天工的古宅

徜徉在塔沙坡古村落,那些在岁月变迁中流传下的历史片段,特别是那些精巧的木建筑,向我们倾诉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美好,其中悠扬着的久远灵光,也让我们一览生活平淡真切而美好的一面。我国古代木制建筑结构尽显古雅端然,精巧的纹饰和朴实的形貌完美融合一体,木头里仿佛是有灵魂的,经过时间的磨损,给人带来更加意味深长的韵致。

塔沙坡古村落巷道迂回,家家相连,泥墙交错,木门排行。离清真寺大门往东不足20米,是撒拉族服饰传习所。撒拉族服饰传习所为撒拉族传统篱笆楼建筑形制,共两层,土木砖石结构,面积80平方米左右。底层坐北朝南,草泥墙体,篱笆门窗,用作服饰制作室(作坊)。二层坐南朝北,篱笆墙体,土木结构,平顶房,用作撒拉族传统服饰展厅。该展厅面阔3间,进深1间,檐面安置5道花槽、雀替及垂花柱,雕饰仙桃、石榴、牡丹、荷花等图案,精雕细琢,形象栩栩如生。正间安置双层对开门,内门为户枢双扇花格木板门,外门为双扇沙柳编条篱笆门。边间各安置双层窗户,内窗为菱形花格窗,外窗为折叠式木板窗。

踏门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面的八仙桌太师椅。靠太师椅以东是一张木板床和一个带碗架的老式面柜,黑黝黝的,看来历史已经久远了。移目观右,墙上挂满的是撒拉族最古老的着装。有毡衣、褐衣、皮袄、麻衣、六角帽、草编帽等;脚下依次摆放着毡靴、洛踢鞋、麻鞋、绣花鞋、小脚鞋等。这些撒拉族传统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撒拉族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以及撒拉族先民们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

与篱笆楼对峙的古宅,置于巷道北侧,是过去的一家客栈,现在是塔沙坡村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该农家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是撒拉族传统四合院建筑布局,西房因破旧而拆除。步入小院,是土木结构的3间北房、4间东房、2间耳房、一棵梨树和一棵杏树,外墙上挂着照明用的煤油灯、打碾用的连枷、背草用的筐篓、砍柴用的斧头、耕地用的铧犁、木工用的推刨等。院内还摆放着田间用的耧耙、背水用的木桶、吹火用的风箱、运输用的大马车等。这些老物件,静静地站着或躺在此处,封存着过去的记忆,默默地诉说着时光留下的故事。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祖先们的那个年代。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