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20.7.11 23:0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青海卷 乌兰篇
乌兰篇 预告片
位于乌兰县境内的都兰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多民族元素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使得都兰寺成为乌兰历史文化的象征。
1930年,国民政府以都兰寺为县治,设都兰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青海地区匪患猖獗,当地各县展开了大规模的剿匪行动。1952年3月18日,时任都兰县公安局局长的纪炳文,在乌兰布拉格,遭遇上百名土匪的伏击,壮烈牺牲。由此,“乌兰布拉格”便成为了后人纪念这位先烈的圣地。
1959年,茶卡区与都兰县部分地区合并,取“乌兰布拉格”字义,置乌兰县,蒙语意为“红色”。
青藏公路见证筑路奇迹
1953年,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为解决驻藏军政人员的后勤补给,西北局成立“西藏运输总队”。三千多名莫河驼工拉着28000峰骆驼,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一步一步向高原攀升,直指拉萨。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徒步跋涉的老驼工,每走出500米,身后就要倒下七、八峰骆驼。短短一年的时间,运输队就有一半的骆驼倒在了前往拉萨的途中。
危难关头,一位身着军装的中年人主动请缨,带领着一千二百多名工人组成的筑路大军,用铁锤、钢钎,叩响了“世界屋脊”的大门。
这位中年人就是时任西藏运输总队政委,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
1954年5月11日,惊天动地的爆破声打破了沉寂。在技术粗糙、设备简陋的条件下,青藏公路从格尔木起始,一米一米向拉萨推进。上千名筑路工人跟随慕生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突破560千米的冻土地带,仅用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建成了格尔木至拉萨全长一千二百余千米的青藏公路并通车,这是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
青藏公路竣工后,驼工们从拉萨带回来一面国旗,今天,残破的红旗布面仍留存着岁月的痕迹。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甚至生命,激励着一代代筑路人。
金桩子游戏:智慧和力量的考验
“德都”在蒙语中是高原的意思,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周边的蒙古族称为“德都蒙古”,他们能歌善舞,敬畏自然,在蓝天白云间,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金桩子,是蒙古族一种古老的娱乐活动,于民国前期,流传至乌兰地区。与其他的蒙古族传统风俗不同,金桩子是融合了辩论、舞蹈,演唱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游艺,它既展现了德都蒙古的粗犷与勇武,也蕴含着这片高原上的生活气息。
《泽仁库》是金桩子游戏中的民歌,汉语译为“父亲的儿子”。这个名字是游戏中对于胜利者的代称。
夕阳下,一根象征力量的金色木桩被钉在草地上,年轻的蒙古族男子以此为界,分成两个阵营,挑战者必须凭借自身的力量和技巧,将对方阵营的所有人一一摔开,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赢得“泽仁库”的称号。
2011年,在全剧团的努力下,金桩子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的舞台。由此,这种反映蒙古族娱乐生活的游艺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乌兰县最鲜活生动的文化符号。2018年,乌兰蒙古族金桩子游戏被列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民歌高亢悠扬
乌兰巴特尔,是海西蒙古族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父母是乌兰远近闻名的歌者。
传统海西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演唱形式,其中短调节奏整齐、篇幅短小;长调高亢悠扬、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颤音和装饰音点缀旋律。
凭借着独特的原创民歌,乌兰巴特尔多次在青海省蒙古族的歌唱大赛中拔得头筹。
近年来,乌兰巴特尔走遍了海西地区,收集了数百首古老的曲目。
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海西蒙古族民歌被引入到乌兰中小学校园,成为一堂特色的选修课。2006年,海西蒙古族民歌被列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托德:简单又美味
托德,又称“齐拿马勒”,是一种高原蒙古族的传统民间美食。当地人传说,古时的牧民由于生活贫苦,敬拜祖先时无法献祭全羊,就用面粉与酥油等原料制作了一种食物代替,这就是托德。
这种面食因为制作简单,价格低廉,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流传至今,已成为蒙古族节庆喜事筵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2018年,乌兰蒙古族“托德”制作技艺被列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增特尔加,是“托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青年时期开始跟着叔叔学习做托德,至今有三十多年。
五彩斑斓的糖豆,在增特尔加的手中,化作不同的图案,或繁或简,寓意着平安、吉祥。被装饰一番的托德,才算真正拥有了灵魂。
蒙古族吃托德的过程,颇为讲究。按照惯例,切下的第一块,供奉祖先,第二块,献给长辈,敬老尊贤,是蒙古族亘古不变的礼仪。
茶卡盐湖宛如“天空之镜”
翻越日月山,109国道掠过郁蓝的青海湖逶迤向西,一望无垠的视野中,展开了一面水天相映的盐沼。这里是被誉为“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
茶卡,藏语意为盐池,以盛产青盐著称于世,它是中国湖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据记载,茶卡的青盐,早在西汉时期,就销往陕西,甘肃等地。因为晶粒大、质地纯、盐味醇香,茶卡的青盐成为西北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茶卡盐湖岸边,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大型盐雕夺人眼目。位于中央,草原英雄成吉思汗的人物盐雕,占地一千五百余平方米,高达十米,整体耗盐量足有五百八十万千克。这座巨大的盐雕,开创了中国户外大型盐雕艺术品的先河,成为乌兰县的文化地标。
2009年,力图发展旅游业的乌兰县政府,先后邀请了十余位雕刻艺术家,以昆仑神话与西方童话为题材,融合绘画、建筑等元素,在茶卡盐湖的绚丽风光中,铸就了这片艺术奇观。
2011年,茶卡盐雕群,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大的户外盐雕艺术群”。
茶卡盐湖与盐雕群的景致辉映,使得许许多多游客慕名而来。2016年,茶卡盐湖被评为中国首个盐湖类AAAA级景区。
如今,乌兰县将盐雕手工艺与盐湖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仅有五千余人的茶卡镇,创造了四千多个就业岗位,每年为全县带来近三十亿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回乡创业。
因盐而生,因盐而兴。勤劳朴实的乌兰人,用百味之首调和着生活中的苦涩与甜蜜,也把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艺术与财富。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