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英
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出土地点:同德县宗日遗址
基本信息:高34.1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15.2厘米,腹径31.2厘米。泥质红陶,侈口,鼓肩,腹向下内收,双耳,平底。黑彩纹饰。口内绘四组弧线纹,器表自上而下依次绘弦纹、变形鱼纹、弦纹、鱼钩纹。器物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简洁明快,鱼纹抽象生动,为同时期彩陶中的精品。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
在彩陶器表的装饰图案中,鱼纹是最为常见的纹饰之一,贯穿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脉络的始终,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等都有鱼纹或鱼纹的变体。马家窑文化中的鱼纹是受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为变体鱼纹。宗日先民生活在黄河岸边,鱼必然成为生活中存在的生物之一,渔猎生活促使先民对鱼的自然形态与生活习性产生深刻印象,加上原始人类对自然界中的形象模仿,从而形成了彩陶上鱼纹的装饰。
鱼生活在幽深河水中,其自由的游动引起了先民的羡慕和崇拜。在古代神话中,鱼神被视为水神、雨神,具有呼风唤雨的神力。由此产生了民间百姓向鱼神求雨的习俗,以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帝王世纪》载:“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大雾三日三夜,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负图书,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大鱼即洛水水神,黄帝祭祀洛神以达到祈雨的目的,反映了古人对鱼神降雨能力的崇拜。《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死后的颛顼转生为鱼妇,即是古人生命意识的体现。
彩陶装饰中的鱼是具有象征意义、形神兼备的几何形图案。彩陶上大量的鱼、蛙、 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最基本的主题就是人口的增殖。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在盆的内壁描绘图案,用装饰的手法绘出圆脸、三角形鼻子,两根短线画出眼睛,似乎在闭目静默祈祷,双耳和嘴的部位均以鱼为装饰,这种图形似乎和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应是图腾崇拜的产物,蕴含着远古先民灵魂不灭的原始观念,他们将鱼视作生死轮回的重要载体。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