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漫步青海河湟碑林 品味厚重乐都文化

作者: 时间:2023-06-18 11:57:24 浏览量:

李积霖

漫步青海河湟碑林 品味厚重乐都文化

乐都碑林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山野之民,兴来挥毫寻常事;素来享有“文化大县”美誉的乐都文人雅士,“工诗文、擅书画”之风历代传承。或许这就是建设青海河湟碑林推动乐都书法发展的理由。

提到碑林,首先我们想到全国重要的四大碑林:是陕西的西安碑林、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台湾台南的南门碑林和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记录着元、明、清三个朝代600年来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录取名次。孔庙碑林见证了旧时的科举制度。西昌地震碑林位于西昌市南泸山光福寺内,共有石碑100余通。石碑上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历史上发生几次大地震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强震是否在同一地点重复、发震周期、内在规律等提供了实物资料,不仅可与历史文献相对照,并可补其不足,实为我国之罕见。南门碑林又名大碑林,碑亭内陈列了63座清代遗留至今的碑碣,数量相当庞大。若细细阅读其涵意,还可得知许多当时社会概况碑刻着的而且其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都是碑石精品。

河湟文化,源于西羌文化,并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书法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宣传大美青海,提高乐都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青海河湟碑林则成为乐都人的文化之梦想。基于此,海东市乐都区委、区政府顺心民意,高瞻远瞩, 建成了青海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青海河湟碑林。如果我们沿着黄河流域行走,建成的青海河湟碑林就其规模而言,目前仅次于西安碑林、山东曲阜孔庙碑林、开封翰园碑林和兰州白塔山碑林。2003年8月份,坐落在乐都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的青海河湟碑林正式开工,在原海东行署副专员毛文斌先生带领下,集同仁志士人之力,硕果终结,于2008年底竣工。湟水与绿树相映,碑林与河声成趣,山水相依,天地一色,美景如画。碑林建设历时5年多,耗资266万元,碑林分碑、石、木刻三种类型,其中碑刻八个部分,即:汉文字起源、历代书法名家书刻、共和国老一辈革命家书刻、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刻、科学家名言、共和国将军碑刻、女书法家碑刻、青海人咏青海诗词、辞赋歌记碑刻、国学精典碑刻等,共472通;名言名句碑刻28块;楹联匾额18副,共计518通(块),修建碑廊560米。并在碑林院内修建了南凉亭、鄯州亭等富有乐都历史文化内涵的仿古建筑,使河湟碑林的整体环境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碑林中诗词、书法、雕刻艺术的巧妙结合,各种书体及其不同时代风格流派的呈现,不但把河湟历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把人们带入了一方高雅而奇美的文化艺术园地。它的建成,填补了整个青藏高原没有书法碑林的历史空白。河湟碑林的建成,得到了省市县有关单位和社会贤达的鼎力支持,而毛文斌先生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更是众所周知的。

既然是碑林,首先是离不开古老的中国文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唯一一种不曾中断的文字,汉字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柳湾彩陶符号、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再到草书、楷书、行书,乃至后世衍生的隶楷、行草,唐楷、狂草,与汉字发展如影随形、并辔而行的中国书法,在长达3400年的时间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门独具审美意识和人文思想的经典艺术。当你漫步于青海河湟碑林,会发现这里的石径、花草、树木、亭阁与碑石相映成趣、气脉相称。整个碑林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得到了极好的搭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朝代,不同书家,不同书体的碑刻镶嵌于墙壁或亭廊,形成了融历史文化遗存与园林和谐静美的两个绝响音符萦绕回荡的书法艺术长廊。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面对这些具有温情而时光凝固的书法艺术珍品时,仿佛你置身于博大精深的书法海洋里,又仿佛与历代书法大家共乘一支画舫悠然游弋在眼前波光粼粼的湟水河之上,与古人笑语,与今人对白…… “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河湟碑林因绝美的文辞和书法而光彩照人,因为精心书刻的每块碑石都蕴含着历代先贤对后人的谆谆教诲和对未来的期许。

青海河湟碑林的正门是参照西安碑林设计的,极具文化韵味和厚重感。“青海河湟碑林”六个大字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被称为当代“杜甫”的陈永正先生所书。大字融碑于帖、静雅宏阔、平和中正与整个碑林环境非常协调。当你走进青海河湟碑林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手迹碑刻,其豪迈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不由地激起人们对伟人的追思、缅怀和敬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墙碑廊内,把在柳湾墓地出土的陶器中,发现彩绘的300多种符号,如常见的有“+”、“-”、“×”、“⊙”、“≠”、“廿”、“∞”、“﹦”、“厂”等书刻上去。这些酷似文字的记事符号远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无不向世人宣示,或许这些符号就是中国象形文字的肇启。这也给更多的文化学者留下了许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乐都区高庙镇白崖子村出土的《三老赵掾之碑》,又称《三老赵宽碑》为东汉时期碑刻,材质为青石,字体为隶书,刻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十一月。该碑是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数量不多的汉碑之一,也是青海省迄今已知最早的一通石碑。《三老赵掾碑》碑身全文共23行,每行32字,共刻汉隶694字。行间以细线分格,每格纵横2.3厘米,呈正方格,落款为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造。碑文字体挺俊,是汉隶中的珍品,具有极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同时也印证和填补了《史记》和《两汉书》所未载的许多史实。碑文记述了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家世源流,其子孙继承祖志,河湟屯田,扎根河湟谷地,艰苦创业的事迹。《三老赵宽碑》镌刻碑字较小,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方圆结合,以圆为主。自出土后,就引起了文史界和书法界的轰动。《碑帖叙录》评价此碑"碑字端厚雄浑,极似《史晨碑》,为东汉隶书之典型"。《书法经纬》说它"书体流美可爱,兼有《张迁》《华山》《校官》诸碑之长,界乎《曹全》《孔庙》之间。别具一格,是汉隶中弥足珍贵的佳品。"为此,甘肃晚清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范振绪先生,为《三老赵掾之碑》出土地绘制了一幅“老鸦峡山水图”挂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挂轴上题跋,曰:“百里田畴尽,千林果树滋。老鸦峡渐近,先问赵宽碑。”由于这通汉碑的文物考古价值极高,出土后不久,即被青海省图书馆收藏。遗憾的是,1950年的一场大火,竟使国宝毁于一旦,只留下碗口大的一块碑石和拓片,这不能不使人扼腕叹唏!

古往今来,乐都书风浓厚,并有大量历史名人在此留下墨宝。那么这称号到底出于何时,因何缘故?答案就在厚重的乐都历史文化里,这也是打造青海河湟碑林的另一个理由。

深山藏古寺,悠悠六百年。座落在乐都南山环拥中的瞿昙寺,御书金字牌匾开创了皇家为瞿昙寺御赐匾额碑文之先河。牌匾上书:“敕赐:瞿昙寺大明洪武二十六年月日”字样,瞿昙寺三个大字金片贴面,端庄雄宏,堪称中国书法艺术之瑰宝,现为瞿昙寺镇寺之宝,这一历史珍品引来无数游客仰慕赞叹。继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瞿昙寺挥御笔赐匾额,永乐、洪熙、宣德仿效尊崇更胜,许多钦差使臣、镇边将校、文人墨客为瞿昙寺留有诸多墨宝。瞿昙寺现存的匾额有10块,其中明代的7块,清代的3块。从最早的明洪武26年御赐金书“瞿昙寺”横匾到最晚的清同治元年书的“告往知来”横匾,经历了两个朝代共469年。匾额题字均出自明清两代书法家之手,那些字有的端庄、有的苍劲、有的厚重、有的秀丽,代表了各个时期不同的书法风格。就书法艺术而论,其佼佼者要属明代万历年间的“独尊”匾了,这块牌匾是明朝万历年间西宁屯兵解梁李本盛书赠瞿昙寺的,“独尊”二字字体苍劲有力,雄厚端庄。这块匾已收录于中国名匾录一书,这是极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保存价值的珍贵文物。瞿昙寺保存完好的五通明代御制碑刻,其中永乐年间立了三通,洪熙元年一通,宣德二年一通。这五通明碑不但为研究历史、地方志提供了很好的资料。碑石龙首云纹蔚为壮观,而且碑文的书法艺术水平也很高。其中尤以两座碑亭中的碑文为最。洪熙元年和宣德二年(从1425年-1427年),相距只有两年,细观两通碑文当为一人所书写,字体端庄秀丽,为楷书中的杰作,观之赏心悦目,爱不释手。遗留在乐都的这些碑石都体现了不同历史年代书法艺术之精髓,这也迫使河湟碑林必须要做到文脉的赓续。也吸引着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观赏会通,拓贴临书,为乐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书法是人文素质的起点,能提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一路走来,喜欢书法的乐都人为了让书法在乐都繁荣起来,营造了一种敬仰书法的民风,我们在河湟碑林里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能欣赏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态势;看宋代米芾书法能体会到“八面出锋、风墙阵马、沉着痛快”激情;看苏轼和黄庭坚书法能领悟到到文坛巨匠诙谐幽默的调侃:“石压蛤蟆”“死蛇挂树”这两个词的典故。在河湟碑林里能欣赏到“扬州八怪”郑板桥书法六分半数(隶书的一种)和郑板桥兰竹的艺术魅力等等。

明清时期,乐都文化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凤山书院培养出来的文人才俊不计其数,其中,曾引领西北一代文风的碾伯骄子吴栻、号称“唐半榜(西宁府考,其学生中榜者占了一半)”的教育家唐世懋、拔贡谢善述、赵廷选、狄思廉等。这些文人才俊不但胸藏锦绣,腹隐珠玑,著述颇丰,而且也是书坛大家,饮誉河湟。此外,过境文人唐以增、吴镇、李协中、何绍基、张思宪、来维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于右任、张大千、李德渊、朱乃正等名流书家,在这里留下了灿若星河的书法真迹,都是乐都珍贵的文化遗产。乐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灿若星辰的书坛名宿和书法作品,也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珍贵的学习书法的墨迹。这些明清名臣、进士、举人、拔贡及过境文人的墨迹书法均镌刻在青海河湟碑林里。

英国文艺复新时期哲学家陪根说“研究历史能使人聪明;研究诗能使人机智;研究数学能使人精巧;研究道德学使人勇敢;研究理论与修辞学使人知足。”河湟碑林中共和国老一辈革命家书刻、近现代书法名家碑刻、科学家名言、共和国将军书刻、国学精典的碑刻等都给乐都区书法爱好者及青少年学习书法提供了最好的最直接的学习范本。并在全区形成了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书法教育的良好氛围。也因碑林的影响乐都区的城乡家中都喜欢悬挂着修身、养性、待人处世、崇尚科学和文明的格言警句的书法牌匾和各式书法作品来教育下一代。近二十年来,乐都成长出了一批极具实力的中、青年书法群体,并在青海书法坛形成了名噪全省的“乐都书法现象”。乐都总共有20多万人口,书法参与者达到了数万人,书法爱好者达到了一万多人。乐都区2013年8月26日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之美誉。这与建成的青海河湟碑林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乐都文脉根深,尽得历史风流。郁郁文风,泱泱大观。而今更是枝繁叶茂,百花争艳。2021年9月底举办了“池墨落纸书乾坤、薪火永继有传人-------乐都中国书法之乡论坛”在青海省乃至临近省份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省内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也因为河湟碑林的存在,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外优秀的书法专家来乐都与乐都书协一起举办“书法理论培训、书法书写技巧辅导、书法结对子、送书法作品等方式,开展书法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景区”活动,不断地培养和吸纳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一起推动乐都的文化建设。乐都区也正依靠着青海河湟碑林打造挖掘区域特色文化,以“河湟碑林书法”为载体,描绘着一幅迷人的文化新图卷。

漫步青海河湟碑林 品味厚重乐都文化

(作者系海东市乐都区文联主席)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