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谚语,在藏族口头创作中比任何一种口头文学形式所占用的势力都大,它甚至成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艺术,每时每刻传播在人们的口头上,显示出它的活跃力和生命力。
藏族民间谚语是一种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并具有深刻哲理的文学形式,它在藏族人民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及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多功能性的社会作用;指导生产的技术规程;观察天时地利的工具;培养民族道德的伦理规范;鉴别善恶的透视宝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闪烁着谚语的光辉。
藏族谚语本身就揭示了它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不懂丹慧(藏语‘谚语’之意),就不懂得生活”、“丹慧虽短,能触及灵魂”。藏族谚语是广大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生产、生活经历的各种经验教训的艺术概括。它能够“以惊人的准确性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的本质。”因而,在它的诞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渗透着无尽的甘甜,是千百万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若要牛羊繁荣,
草原要年年更新。
凌晨放马,
雾里挡羊。
善于繁殖马群的人,
善于掌握配种时机。
夏秋不抓膘壮,
冬春难保成活。
蚂蚁搬上高山,
洪水将要到草原。
高山顶上起妖风,
瓢泼雷雨要降临。
虎狼能够爱仔,
头人不会爱民。
能上刀背山,
不拜千百户。
名胜地方有人多,
英雄的帐篷里客人多。
没有木柱支不起帐篷,
没有邻居难过好日子。
有了喜婚丧葬,
全凭庄邻帮忙。
松柏靠盘根成才,
做人凭忠诚立身。
一口木桶里不能搅好坏两种酥油,
一张嘴巴里不能说正反两种语言。
谦逊走遍天下,
傲慢寸步难行。
一时谨慎一时无措,
终身谨慎可以免祸。
一时大胆妄为,
铸成一世打错。
洪水多了灾多,
话语多了害多。
珍珠玛瑙不贵,
团结和气价高。
同饮黄河长江水,
就应当合成一条心。
羊有羊虱,需要及时捉掉,
人有纷争,需要马上解决。
娇养的马儿没有脚力,
娇养的儿女没有本事。
振兴民族的松赞干布,
是尊重老人的典范。
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
不可能热爱集体。
勤劳的人,一头牛可以成千上万,
懒惰的人,一头牛可以一扫而光。
行千里路,
要作行万里路的准备。
粗石上磨利刀,
艰险中炼英雄。
夜里看五色,五色混杂不清,
外貌量人品,好坏是非难分。
自强是副的源头,
自负是祸的根苗。
不比不赛,不知马的脚力,
不干不闯,不知英雄的本事。
曼巴好当,
病理难通。
天上的走马不会骑成驽骀,
生来的天才不学会成愚钝。
马是骑出来的,
人是学出来的。
阳光里有热量,
谚语里有哲理。
羊吃的是细草,长起的却是茸毛,
人学的是谚语,聚成的却是智慧。
水清不怕鱼搅,
人正不拍影斜。
牡丹的美在外,
人的美在内心。
八哥的嘴能,不一定能唱动听的调子,
狗的犬声粗糙,倒会给人们看守羊群。
勤劳勇敢,人间就是极乐世界,
懒惰成性,乐园会变成地狱。
一个人的愤怒,引不起大波,
众人的愤怒,会产生风暴。
猪的嘴巴无论怎样翘,
毕竟比不上象。
没有八丈深的根群,
就不会有参天的白杨。
不攀登珠穆朗玛,
不知山上的艰险;
不过措温波,
不知涉水的苦楚。
织成一座帐篷,不能靠一牛一羊之毛,
要成大事,不能靠一亲一友之力。
八十一难,难不成唐僧的虔诚,
千百个困难,难不住人民的勇气。
世上没有洗白的煤炭,
人间没有慈善的贵族。
真正的宝石,
在污泥中也会有光彩。
踏实是诚实的标志,
浮躁是骄傲的苗头。
(文字翻译自《青海藏族民间谚语选》)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