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尹钢 摄影报道
8月2日,20岁的藏族女孩麦莫和同伴在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的藏香传习制作所里试点了一根他们新近制好的藏香,很快,那种带有独特草本植物香气的味道就弥漫开来。
风光秀丽的中壤塘镇依山傍水、林海苍翠,在则曲河畔新建的一座座非遗传习制作所里,藏族唐卡、藏医药、藏族服饰、藏族石刻、藏茶、藏香……
藏香制作传习所有200多农牧民子女接受了古法藏香理论和制作技艺培训,数十人熟练掌握了古法藏香制作技艺。
壤塘,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财神的坝子”。如今,中壤塘镇的则曲河畔新建起了一座座非遗传习制作所,藏族唐卡、藏医药、藏族服饰、藏族石刻、藏茶、藏香……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来自草原的农牧民子女所传承,“财神的坝子”上的这些非遗传习制作所正带着大家一起脱贫奔小康。
上壤塘乡雪木达村农牧民索郎东周正在仔细将研磨的植物粉末用细筛子一遍遍过滤。
上壤塘乡仁棚村农牧民德青正在混合研磨制作藏香的植物。
麦莫从职高毕业后,就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藏香制作师和讲解员。“这个季节是最美的,能在周边山上找到好多有独特香气和药用价值的植物,制藏香要靠它们。”通过学习古法藏香的制作,麦莫一边传承着非遗文化,一边还能挣钱补贴家用。
上壤塘乡仁棚村农牧民玛久正在晾干制作藏香的植物。
壤塘乡仁棚村41岁的农牧民俄琼正将不同的植物混合、配伍在一起研磨。
来自上壤塘乡仁棚村农牧民求宗已经熟练掌握制作工艺,成为藏香制作传习所小有名气的制作师。
古法时轮藏香有着1000多年的制作历史,需上百味藏草药按配方调配。直到今天,制作者从原料的采摘、研磨、配伍、搅拌、成形到晾制、窖藏、包装都依然恪守古法。2008年,古法藏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草原上最美的季节,从事藏香制作的农牧民收获了草本植物的芬芳。
10年前,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时轮藏香传承人马角玛创立时轮藏香传习所,将这项技艺免费传授给周边村民。到今天,已有200多人接受藏香理论和制作技艺培训,数十人熟练掌握藏香制作技艺,古法藏香有了年轻的传习人。
三百多味藏草药严格按照配方精心调配,从原料的采摘、研磨、配伍、搅拌、成形到晾制、窖藏、包装,均恪守古律,依照历代传承人锤炼而成的工艺程序进行加工制作。
用于藏香制作的三百多味藏草药都来自附近山坡和草原,原料的采摘严格按照藏药原理和生态保护进行。
来传习所学习的农牧民子女很多都来自贫困家庭,现在他们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传习古法工艺的同时也实现了稳定脱贫。难怪麦莫说,她从藏香里能闻到幸福的味道。
藏香非遗技艺传承人马角玛正在观察当地称为“德莫赛”的草本植物,用这种植物制作的藏香具有安神镇痛的功效。
在中壤塘镇的藏香传习制作所,20岁的藏族女孩麦莫和同伴们点燃刚制作好的藏香,陶醉在独特草本植物香气中,品味着幸福的味道。
近年来,壤塘县委、县政府以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为依托,不断提升群众自觉脱贫、主动创富的自信心,逐步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如今,已搭建起了包括藏香、藏戏、藏药、梵音古乐、唐卡、石刻、陶艺等47个非遗传习所,传习所的建立使一大批本土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振信心、重拾技艺,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参与和投入,那些被搁置被遗忘的民间技艺,又重新回到了农牧民群众身边。
今天的壤塘县有3000余名农牧民群众从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学习民间技艺,制作文化产品,拓宽增收门路,人均月增收300元以上,截至2019年9月消除贫困人口1600余人。
视觉四川2020年8月10日版
阅读:
中国非遗手工制造亮相澳中博览会
【快讯】中国非遗文化产品首次出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会展中心,为本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增添一道靓丽的色彩,也为墨尔本当地民众带来实质性的艺术享受和收获,为澳中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搭建起了快速绿色通道,也为国际文
藏族黑陶技艺传承人白玛群加
(1)8月4日,白玛群加(右)在为徒弟指导刻画技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娘拉乡娘多村村民白玛群
中产最爱买哪些羊绒产品?
立冬一过,全国各地开始降温,北方猝不及防地迎来了冬天。眼看着又到了不想离开被窝的时节,妈妈们则比平时
贵南藏绣与杭州密扇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本报讯 (记者 潘玲) 为进一步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提升藏绣艺术设计和品牌升级,创新藏绣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