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人会眼睛放光。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由各族人民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璀璨技艺和文化,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也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上,自古就有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神秘厚重的宗教文化,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藏族服饰、银铜器、唐卡、堆绣等等又深受中外人士喜欢。
在西宁的鲁沙尔大景区核心区域,有一座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它距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塔尔寺仅500米。这里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就收藏了诸多珍贵、精美的非遗工艺品。
在传承体验中心的展览馆里,我看到了全国最大的鎏金坛城,它镶嵌着许多绿松石、珊瑚、玛瑙石等宝石,其精湛的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还有一件稀世珍宝——千手观音银质唐卡,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银质唐卡,据说这张唐卡从民间收集而来,制作于明末清初,由二十多位唐卡大师用其高超的锻造和鎏金技艺,精密合作,历时五年,才打造出这幅国内唯一的纯银镶嵌宝石的《千手观音》银唐卡。
在众多的非遗艺术品当中,湟中农民画独树一帜,成为青海地区集唐卡、民间刺绣、剪纸等艺术为一体的又一宝贵民间艺术。来到这里的人,无不为这一幅幅的杰作感到兴奋。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的西宁市,这里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有着非常浓郁的艺术氛围。湟中农民画就是这里的宝贵的民间艺术。湟中农民画的构图非常饱满,色彩十分鲜亮,线条流畅、描绘工细,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它主要继承了“唐卡”的艺术特色,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色彩浓重、对比强烈。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体验中心的湟中县农民画协会,我们见到了农民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复兰,她1964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花勒城村,自幼喜爱绘画,1980年开始学习绘画,30年的历练,让她成为农民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韩老师的画室,我们看到摆满了各种题材的农民画作品,也有一些是她学生的画作。这些生动的农民画,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这片养育她的土地,高原人的生活、劳作、民风民俗都是创作的题材。
韩老师说,她喜欢画农民画,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青海,来青海来玩儿。而事实上,湟中农民画经过从明清时期就开始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汉、藏文化为主,独具艺术风格的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因此也颇具价值。
农民画是根据绘画时间、难度、创意、面积来定价的,韩老师的画一幅卖到几千到几万不等。不过即便是如此高昂的价格,老外也是非常喜欢,抢着购买。更是有外国友人慕名而来求画,一次十几幅几十幅的买。
谈到农民画,韩老师眼中闪着骄傲的光芒,但同时又有一些担心。因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几乎所有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出成果的非遗一样,面临失传的问题。农民画非一日之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是很难学到精髓的。所以在她办培训班的过程中就发现,来报名学习的都以老年人居多。即便是有一些年轻人报名,大多也到了三十岁左右,湟中农民画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虽然现在到这里来学习的年轻人少了,但韩老师说她还会不断的开设辅导班,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农民画。
所以我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到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转一转。即便不学习如何去传承,起码知道,在我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这些艺术瑰宝的存在,也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
阅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针尖对麦芒——青稞与青绣共绘致富蓝图
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刘绪尧)青稞与青绣,两个在高原上传承了千百年的物种,一个饱含高原味道,一个纂
【西宁市】青稞助力湟中农户脱贫
湟中县将青稞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重点扶贫产业,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全县青稞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湟中县制定《湟中县金融扶持青稞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搭建扶持
青海举办青绣大赛暨黄河流域刺绣艺术展
央广网西宁9月27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赵欣巩书言) 以“传承文化根脉·锦绣美好生活”为主题的青海
青海藏毯远销美国印度日本赢得赞誉
淡雅精致的花纹、形象逼真的风景、颜色亮丽的抽象图案……在青海天玺多吉地毯有限责任公司100平方米展示中心的一侧,精美的手工毯、大幅挂毯令人目不暇接。与展示中心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