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唐卡唐卡装裱

唐卡装裱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0-12-29 09:24:39 来源:西北特产网

唐卡装裱

一、装裱须知:

唐卡的装裱分为两种:一种是藏式装裱,另一种是框式装裱。

藏式装裱是用布、丝和木条等作为原料,底布四周镶以各色的绸缎,与图像色调和谐相配,上下两端贯以木轴,便于张挂、再在其上覆一与唐卡大小相同的丝绸,唐卡和底布料是缝合在一起,以后是无法拆除的。若是拆除装裱,那么在唐卡的四周会留下针孔。

框式装裱是将唐卡装裱在画框中,用卡纸隔开唐卡和玻璃,中间留有空隙,装在木框里面。这种装裱很常见,一般做画框的地方都可以做。

一般来讲,藏式装裱适合北方,因为北方天气干燥,而南方空气中的湿度比较大,对唐卡的长期保存有些不利。


二、传统唐卡装裱介绍(原宫中御用)

唐卡镶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序,档案中常见乾隆帝让工匠按西藏样式镶边,尽管如此,宫中与西藏镶边还是略有不同,下文将陆续提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宫中唐卡装裱过程基本固定下来,首先在唐卡的画心四周先镶牙子(6 vja-dmar-ser,意为:红黄色彩虹,显然指唐卡的牙子以红黄两色为主,其实其色彩搭配相当自由,并不受此局限,甚至有不用牙子的情况)。牙子有红黄妆缎牙子、月白片金五色牙子、红片金牙子、红黄绿洋锦牙子、红黄片金牙子、镶红片金牙子、万寿灯笼锦牙子等。上面提到的都是多层多色彩的牙子,所以藏文形象地称为彩虹。有时也用单层锦缎牙子,称为大牙子,这是一种简化形式。牙子外面是镶边。在牙子与镶边接合处以白小线缝合,在镶边最外也有白线或红白小线缝边,这两道线几乎成为宫中唐卡装裱的标志。镶边分为天池(5 gnam)、地玉(2 sa)、左侧幅(4 gyon-pa)、右侧幅(3 g-yas-pa)四部分。

镶边相当于汉地绘画的裱工,用料讲究,有红蓝洋锦边、素洋锦、杂色锦、西番莲片金缎边、镶龙石青片金边、织金缎等,越是重要的唐卡用料越是名贵。对于有祝寿含义的唐卡则用大红云龙片金缎边、石青寿字缎或大红寿字缎平裱,以烘托主题。如墨刻六世班禅源流的唐卡即用此料。这些用料基本上都是在苏州织造处织造的,有时零星使用时也在京城购买。在标准的西藏唐卡中,地边正中还缝一块绵缎。这块绵缎大小不一,或方或长,形状不一,藏文中称唐门(1 thang-sgo),是唐卡标志性的装饰物。宫中唐卡,除特意仿藏式之外,基本不采用这种装饰。乾隆帝晚年,宫中唐卡绘画十八罗汉时,乾隆帝特意让工匠在地玉挖诗堂,或书御制诗,或书志语。这是一种变化的唐卡形式,似与西藏的唐门无关。另外,乾隆帝钦定的过去七佛唐卡上方有题诗文字,也是乾隆时宫中唐卡的独创。宫中所藏西藏进贡的唐卡往往因为装裱粗糙而拆去旧边,再用宫中材料重新装裱,所以宫中的一些“番画”唐卡其装裱与宫中唐卡完全一致。

装裱完成之后就是装卷杆和楣杆。在藏文里,这两个杆名称都一样为thang shing,意为:唐木或唐杆。但是从实物看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卷杆(10)装在地玉下端,圆柱形,略长出唐卡两侧幅边,杆头安轴头(11 thang tog)。楣杆(9)装在天池的上端,为宽扁形或扁圆形木片,两端与天池两边齐平,或稍长出,藏式做法,以皮革包首,宫中鲜有采用。宫中唐卡卷杆和楣杆的用材有白檀香木、紫檀木、杉木等,前二者材料最为名贵。轴做工也十分讲究,有铜、银、紫檀木、铜镀金、银间镀金等质地。作为卷杆的装饰物,紫檀木轴头多是素面蘑菇状;银质、铜质轴头上多有錾花或敖其里(蒙文“金刚杵”之义)图案,或嵌珊瑚、松石、小珍珠和青金石等小珠为装饰。

唐卡面上还要罩一层佛帘(thang-vdzar,或译为:唐帘)作为唐卡的装饰。这一部分是缝在唐卡的楣杆下方,长及卷杆,以五色哈达或五色锦缎为之。宫中所装软薄佛帘,多以一块整织物做成,少有分成数片的情况,这一点与西藏佛帘多由二片、三片互相叠压组成不同。佛帘与其他织物一样,专门在苏州织造处织造。它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保护唐卡的重要部分。佛帘外面,缝有两条彩带,垂至卷杆处,其底端呈鸟喙形,故称为“乌嘴”(bya-kha)。类似于汉地绘画装裱中的“惊燕”。彩带的具体作用还不清楚,可能是绘画中的一种古老实用物,蜕变成一种纯装饰性的东西。

楣杆上端钉有两个挂钩,每个挂钩各带一圈,档案中称:铁圈,显是生铁打造而成。清宫中多用铁鋄金赶珠圈或铁鋄银赶珠圈,圈上各系一根花绦子。另外,圈上也有系高丽纸签的情况,其内容较唐卡后面的白绫签稍略。乾隆二十五年(1760)之后,宫中造办处花绦子学习额鲁特蒙古的做法编做。当唐卡悬挂供奉时,两根绦子互相系扣,作挂绳之用。唐卡收卷好以后,两花绦子用于系紧唐卡使用,其长度以绕卷起唐卡两圈为限。绦子多以五色交杂粗麻线编成,系紧后不易松开,且经磨耐用,加之色彩多样,与唐卡的色彩相配,很受青睐,成为宫中唐卡的特色之一。另外,以红色绸带作绦子的情况也较常见。以粗线作挂绳的情况则多见于西藏所贡入的唐卡上。到此,一件唐卡的装裱工作告一段落。

[摘要]上述内容依据大量清代内务府的原始档案和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代唐卡档案摘录


三、现代唐卡装裱介绍

唐卡绘好之后,要在画面的四边缝裱的丝绢,这缝裱的丝绢叫“贡夏”。贡夏可以用各种丝绢制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贡夏的下幅长度占画面部分的二分之一,这样下幅可以稍长一些;上幅长度占下幅长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说占画面部分的四分之一;侧幅宽度是上幅长度的二分之一。比如,一个唐卡画面宽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长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长度是15厘米,侧幅宽’7.5厘米。

此外,有很多的唐卡在画面的四条边上有两道红或黄色的窄丝带作画面的框边。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宽度的四分之一。如果和大多数唐卡一样有两道丝带作框边,其宽度是侧幅的一半,如果仅有一道,宽度便是侧幅的四分之一,侧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丝绢。

有时也可以在贡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块绚丽精美的锦缎。这块锦缎可以是任何颜色,任何形状,可以是正方形、横长方形或竖长方形。锦缎位于唐卡下幅中央,占下幅面积的三分之一,叫做“郭嘎”或“托居”。有时在贡夏上幅中央也有一块锦缎。

唐卡背面的裱衬可以是棉布、丝绢、锦缎等,一般说来,里衬只核糊唐卡的贡夏部分,不裱糊画面部分,也有些唐卡整个背面都裱上里衬,还有一些唐卡,虽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后用揭开画面与衬布之间茬口的办法把画面正对的里衬部分切开三个边,以便能够看到写在唐卡背面边上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人们要揭开衬页看背面文字的时候,平常唐卡画面里衬的两个底边都固定在一起。

唐卡前面的两个边最后是红线锁边,必须注意的是在缝裱贡夏之前,画面边要用白线锁好。

用一个叫“唐薪”或“止衣薪”的圆木棒将唐卡的底边卷好并将其撑住。根据唐卡的大小确定唐薪的粗细。一般唐薪的长度与唐卡的宽度基本相同,两端再长出唐卡3厘米,两端都装有用金银或青铜制成的套盖。有了唐薪之后,把唐卡卷起来就方便多了。

在唐卡的顶沿,还有一根扁平木条叫“卡薪”或“贡薪”。木条越往两端越细,以致于从截面看就像一个小木楔,把它缝粘在贡夏和里衬之间,长度与唐卡宽度相同,两边不要突出来。

唐卡前面有一幅面盖盖住整个唐卡,通常用丝绢制做面盖(人们认为做面盖最好的一种丝是“勉载”:sman—rtse),它的质软,色黄,带有红绿色的斑点,是用红色、黄色、蓝色丝绢条交替缝合而成,或者就用一种颜色的丝条。面盖缝在唐卡的上幅边沿上,在面盖中央还有一丝褶折。有些画有本尊、护法神的唐卡,做面盖丝绢也和上面说的一样有白、黄、蓝、绿色等,不过这各色丝绢条彼此不缝合在一起,都是分开的。沿唐卡上边缀有一排镶有褶边的挂布,下垂约8厘米,用红丝绢制做。

把唐卡宽度分为四份,其中左右两边的四分之一处垂有两条红彩带,每条彩带的宽度等于贡夏侧幅的一半。彩带一直垂到唐卡的底边,彩带末端呈鸟喙形,叫“小鸟嘴”。当面盖放下之后,两条彩带便垂在面盖的外面,并和盖布分开,这样便可以只把面盖向上卷起,让两条彩带直接垂在唐卡画面的前面。在唐卡顶端,两条彩带的中间有一条系住上卷面盖的红绳,待面盖上卷后用这条红绳把它加褶系好。红绳上面还有一条布绳用来挂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装后用布绳把它扎好,至此唐卡装裱完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