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即食吃青稞面长大的我,心中有一份情结

吃青稞面长大的我,心中有一份情结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0-12-04 09:02:36 来源:西北特产网

吃青稞面长大的我,心中有一份情结

我的青稞情结

文刘成丁

吃青稞面长大的我,心中有一份情结

家乡地处祁连山脉的东段,北部有妖妍多姿的冷龙岭,南部有青灰如铁的达坂山。两处山脉呈东西方向延伸,而中间平坦地地势较低,西部低山,丘陵围绕,东部冷龙岭和达板山相趋并拢,构成了东西长,南北短呈三角形的门源盆地。地处高原的家乡,四季不像南方那样分明,春季冷凉多风,夏季短暂较热,秋季多雨且有早霜,冬季寒冷漫长。也因为这种气候的环境,所以种植青稞和油菜为主。吃着青稞面长大的我,在心中永远留着关于它的一份情结。

在上个世纪,青稞做为我们农家人的主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家人,用它磨的面可以做馍馍,也可以做面食。在哪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青稞面,早晨熬上一壶清茶,吃上半块青稞面干粮,开始一天的劳作,农忙时中午多半不能回家吃午饭,暖瓶里灌上清茶,再带上些干粮,就是中午饭了。晚上回家吃上两碗“巴鲁饭”,不仅添饱了肚子,而且缓解了一天的彼劳。如果家里有储存的野葱花,用炼熟的菜籽油炝在饭里,那个香味在村巷里可以闻得到。如果赶上每年的5月份左右,勤快的乡亲们会到田间地间去挖野菜,如苦苦菜,麻樱菜等,经挑选洗净后放在汤水中,巴鲁饭又是另外一种味道。普通的青稞面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家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每一个人对于青稞是永远铭记于心,永远怀着感激之情。聊起它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也有讲不完的往事!你可不要小瞧这普通的青稞,用它磨成的面可以做的美食有很多。掺上“黄沫籽”可以做成长面,因为青稞面面筋少,把黄沬籽研成粉沫后掺在面粉里揉匀,可以增加面粉的筋道,这样做出来的长面下到锅里不容易断,也不容易糊。还有用它搓的"搓鱼儿”,那可是个技术活,把和好的面用手掐成一个个小面团放在面板上,然后用手掌压住面团来回搓。小时候也尝试过好多次,可是却无法搓成长长的“搓鱼儿”,远没有姐姐们搓的好。不论是长面还是搓鱼儿,既可以炝上葱化拌成干拌吃,也可以做上臊子后,做成臊子面来吃,就看你喜欢那种口味了。逢年过节亲戚来做客或者家中有事请村里人帮忙(如盖房子,上房泥,打庄廓),长面和搓鱼儿自然成了招待亲友们的最好的美食了。依然记得那时候母亲用青油,香豆掺合到面里烙上的油干粮,蒸的花卷儿,那个香哦至今难以忘怀。还有青稞刚刚成熟时摘下经过加工后做成麦穗儿拌汤,打碾后的青稞经过炒熟后又磨成的炒面,那可是拌糌粑的原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它永远是我们家乡人共同的回忆,也是对那个时代共同的见证。如今时代好了,那些美食不仅没有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摇身一变成为平常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了,青稞面变得比小麦面还要金贵。说起青稞那能忘了青稞酒呢!每当打开酒瓶盖,醇香的酒味弥满在空气中。父辈们聚在一起猜拳喝酒的场景至今留在心中,边喝着边聊着,时而伴着欢乐的笑声,让亲情友情在酒杯中升化,下次见面时总会谈论着彼此的酒量,亦或是酒后偶尔发生过的糗事,也总会引起一阵阵欢笑声。

吃青稞面长大的我,心中有一份情结

每年的清明节到来之际,乡亲们早已把田地春翻并平整好以后等待播种。“二月清明在后,三月清明在前”,农谚不仅道出了种植青稞的最好时机,也反映了咋庄稼人细心的观察力。赶着节气下播早已成为了习惯!而每到这个时候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都忙着把自家经过筛选的种子播撒在一块块充满希望的田地里,也同时打开了新一年中农忙的序幕!“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在那个年代里对农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把汗水洒在土地里,把希望播洒在土地里。从春播——锄草——施肥——秋收——打碾,经过多道繁重的劳动才结束一年的农忙。一代代农家人在土地上求生存,在土地上谋取幸福的生活。5月份的时候,青稞幼苗已长到十几分高,放眼四望那一块块嫩绿的青稞地显得格外的耀眼,把象征生命的绿色镶嵌在高原大地上,顿时让沉睡了大半年的土地显得勃勃生机。而这些幼苗迎着高原的严寒和干旱的挑战,顽强的生长着,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足以让人感到震撼。而这时侯也是到了锄草的时候,如在晴天的总会看见三三两两的人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勤劳的农家人细心的用锄草农具清除田地里的杂草。好让青稞吸取水份和肥料后茁壮成长。时下已是6月中旬了,一片片绿色的青稞纵横交错的与油菜生长在田地中。清晨,当你行走在田间小道中,嫩绿的青稞苗叶上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随处可见,一阵风儿轻轻吹过,露珠在叶子上滚动,有的滴入土壤里消失不见,有的依旧在叶子上滚动着,在阳光的照耀下似一颗颗耀眼的珍珠。等到7月中旬出穗时已经长到七八十公分了。刚出穗的穗头上绿色麦茫向上伸展着,穗头上结出一粒粒嫩绿的籽粒。如果风儿吹过田间,绿浪便会涌动着,一波接着一波此起彼伏,真的美到了极致。而到了9月份麦穗一粒嫩绿的青稞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饱满起来,颜色也嫩绿变成或白,或蓝,或褐色(这些颜色是因为青稞有很多品种,不同品种有不同的颜色)。叶杆和麦茫也由绿渐渐变黄,阳光照在生长青稞的田地中变得金黄一片,给人以另外一种视觉盛宴。每到此时总会看见许多摄影爱好者穿梭于田间地头,捕捉一张张美景。

早年间还没有收割机,收割靠的是人工。一块块种植的青稞和油菜都是勤劳的庄稼人一镰刀一镰刀手工收割而成。每年到了收割的季节,田间地头都是忙碌的身影。收割下的青稞还要绑成捆子,捆子最后要两两相靠在地里排成一排排。这样不仅在下雨时雨水容易下滑到泥土里不会让青稞受潮发芽,而且还有通风的作用,穗头风干后对打碾有利。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劳作,所有田地中生长的农作物都变成了一排排的捆子,让你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伟大,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勤劳。

最后一道序就是打碾了。首先做好打碾场,然后把捆子摊开后,用牛马拉着石碾子来回滚动,把穗头中的青稞挤压出来。然后先把青稞支杆分拣而干,最后靠风力把青稞和碎枝谷皮中分隔而出。一颗颗饱满的青稞籽粒终于露出了那可爱的样子,圆鼓鼓的身躯里包含了咋农家人一年的辛勤耕耘,它也是大家伙曾挥洒下的汗水的结晶。“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想用在此处最合适不过了。虽说打碾辛苦,但大家伙却喜欢这一年中最后的农活。因为一来打碾后就知道收成好不好,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换来了回报。邻里乡间忙碌的同时总是不忘互相询问一下各家的收成咋样。而打碾结束后留下来年的种子和口粮,再留点牲畜的饲料后,剩下的粮食可以买了补贴家用,在那个年代村里家家户户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靠每年所卖的那点粮款了,用它来解决一年中所有的开支。而养殖和其他副业后来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二来打碾的结束也就预示了一年的农忙就此结束,辛苦了一年的农家人就可以好好休息了,等到来年农忙的开始。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户户盖起了大瓦房,村村都是水泥路,农家人也开上了私家车,也不在单一的农耕生活了,有眼光的农家人干起了其它创业道路,跑运输的,做卖买的,搞养殖业的等等,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更好的未来。就是种地也不再那么辛苦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让庄稼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耕牛耕马的日子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那段艰苦的岁月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不论怎样对青稞的那份情结永远留在我的心头。

我喜欢青稞,喜欢它不畏严寒干旱而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喜欢它成熟后的低头,那是一种饱满的谦卑。低头似在俯视孕育生命的沃土,又似在找寻母亲的身影。低头是对大地母亲的感恩,低头是对泥土之中母亲的思念,低头也是对那边土地最好的谢礼。它虽没有百花一样鲜艳的外表,却用平凡的身躯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价值。每当想起它就会想起那片青稞地,就会想起父母亲忙碌的身影,就会想想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如在心中酿了一汪青稞酒,永远是那么的醇香,那么的回味悠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