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日,青海玉树的天空,亘古的沉寂被飞机的隆隆引擎打破。一道航迹,分割了古老与现代;一条跑道,将封闭引向开放;一座机场,让梦想翱翔向未来。当飞机降落在崭新的玉树机场时,引擎的巨响被欢笑和歌声淹没,玉树人民载歌载舞,一起庆祝这“神鹰”降临、飞天梦想实现的一刻。
当年欢乐如在昨日,今朝幸福再度降临。十三年里,玉树机场经历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抗击雪灾,业务量不断攀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断增强,成为玉树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机场”和全国民航支线机场的标杆。2022年,又是一个8月1日,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投运,“英雄机场”焕发新生,更加强健的羽翼,昭示着服务人民、托起玉树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机场扩建,民心所向
盛夏是玉树巴塘草原最美的时节,湛蓝的天空白云舒卷,与远处山顶的冰雪融为一体,高山草甸上的牛羊时聚时散,玉树机场就建在这梦一样的画卷里,被称为中国“最美支线机场”。
2007年5月16日,玉树机场新建工程开工,经过两年多的高速建设,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建成通航。2010年4月14日,玉树突发里氏7.1级地震,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玉树机场为挽救受灾群众生命财产作出巨大贡献,玉树机场分公司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为提高玉树机场应急救援能力,为灾后重建工作打好交通基础,根据民航局安排,青海机场公司在三个月内完成玉树机场应急救援工程,新增助航灯光系统,扩建2个站坪机位及1条垂直联络道,玉树机场迎来第一次“升级”。
随着玉树地区三江源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商贸往来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公商务人员来到玉树。旅客吞吐量从2013年突破10万人次,到2021年突破35万人次,通航城市从最初的1个增至5个,航线从最初的1条增至现在的5条,航班由最初的每周1班增至现在的每天5至6班,机场运输生产增长迅猛。
业务量节节攀升的背后是机场保障资源的日益紧张。机场初建时按照年保障旅客8万人次目标设计的航站楼容量已饱和,已有设施设备难以满足猛增的旅客出行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对机场改扩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玉树州委州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青海机场公司于2017年全面启动玉树机场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2019年6月6日取得可研(代立项)批复,同年9月26日,完成项目民航监理及土方工程招标工作,10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
工程按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1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0吨的目标设计,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9个C类机位站坪、1条垂直联络道、5700平方米航站楼、5711平方米停车场,配套建设场内道路、供电、供水、消防等相关辅助生产生活设施,总投资4.74亿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改扩建工程新修9个机位、9万平方米站坪、1座新航站楼以及小广场和停车场,共需用土220万立方米,这些土从哪来成了大问题。
由于玉树大部分地区处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环保标准极高,取土非常困难。青海省机场建设指挥部玉树建设分部指挥长唐黎钢讲述道:“从外地运土成本太高,不现实,还是得从本地找土。”他盯上了市区各项工程建设的“废土”,只要听说附近市、县哪里有工程动工,他立即联系对方“约土”。处理多余的土也需要一定成本,由分部免费运走为各工程建设单位提供了便利,“约土”行为得到其他施工单位的支持,就这样解决了220万立方米用土中的一大部分。
土有了,接下来就需要一辆辆运土车运至施工现场,用这些土将机场基础垫高16至17米。从玉树市至机场往返为64至65公里,每辆车平均可运土22至23立方米,每拉一趟要过26个红绿灯,地球赤道为4万公里,从2020年开始运土到2021年结束,推算下来全部运土车行驶总里程相当于绕地球跑了161圈。
这仅仅是分部克服的一个小困难。唐黎钢说,玉树当地只有一家砂石料场,装修材料和机电设备厂家几乎空白,机场扩建所需的地材、砂子、碎石等原材料和电子设备均需外采。分部的建设者们不得不到四川石渠县购买原材料,设施设备要从河南平顶山,湖北麻城,甘肃平凉、酒泉配货购买,其中登机桥更是只能从广州购买。
本以为只要找到货源和供应商就可以顺利推进工程建设,但事情远比预想的曲折。2021年5月22日,西宁至玉树必经之路——玛多发生地震,共玉高速个别桥梁因地震受损,高速路封闭开展灾后重建,运送原材料车辆只能走老国道,老国道受地震损坏路况也变得很差,运输的航站楼玻璃在这段路程中损耗非常严重。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西安和今年4至5月西宁又发生多轮疫情,原材料和远在2600公里外的登机桥变得越来越遥远,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工程整体进度。
面对这些问题,玉树建设分部提前谋划,密切跟进原材料和设施设备运送及疫情管控情况,动态调整工程进度,在材料到位后第一时间检查损耗情况,与厂家及时沟通补货,确保无误后才进入下一阶段施工,尽可能地降低运输不便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唐黎钢说:“我们早就知道玉树交通运输困难,现在的条件已经比初建的时候好多了,越是困难我们越要加快建设,通过民航让玉树的交通方便起来。”
让“最美支线机场”更美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青海机场公司的实际工作。结合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及地方发展战略,根据玉树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公司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机场规划建设目标,同时,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机场建设全过程,初步形成“系统稳固、防御精准”的平安机场、“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的绿色机场、“融合互联、智能进化”的智慧机场、“山宗水源、人文空港”的人文机场建设理念,力争将玉树机场打造为青海次中心机场、高高原支线机场和最美支线机场,服务三江源地区高原雪域新城和商贸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发展。
唐黎钢曾参加过玉树机场新建工程和应急救援工程,此次三上玉树,主持改扩建工程,明显感觉到工程建设的环保要求更高了。他讲到:“环保要求高是合理的,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阻碍而是动力,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来建设一座绿色机场。”
在工程征地区域内,有16平方米的土地曾一度因靠近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而引发是否可以开展工程建设的争议。16平方米可能还没有一个居家厨房大,对一个投资数亿的工程来说是很小一部分,但为了守好生态红线,确保本期和下一期改扩建征地的用地规范性和完整性,分部专门邀请专家对其进行论证,通过实地勘察和现场测量,确定这16平方米处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区而非保护区,建设者们才放心开展建设。
建设者们对于“绿色机场”理念的执着不仅体现于征地环节,更体现于建设全过程。由于机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植被生长条件差,为了保护好土壤植被,分部咨询林业专家,组织施工单位考察当地植被,发现该地草皮土为40至50厘米厚,这一点点宝贵的土壤是在青藏高原严酷的环境下经过千万年演变而来的。建设者们为了守好这份宝贵财富,在土方施工前将腐殖土、草皮土收集起来,完工后进行二次覆盖种草,看着覆盖后的土壤长出新的草芽,原土的活性得到保留,建设者们才放下心来。
考虑到机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老化,场区内没有中水管网,无法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循环利用,分部将工程新建8000平方米的中水池和1000平方米的事故池专用于中水、污水存储,同时通过现有污水处理站改造,在场区内新增中水管网,将污水处理后形成的中水用于绿植灌溉、洒水降尘,实现污水零排放。
建设者们对绿色环保的心思还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在本期建设中,他们将机场原有燃煤锅炉更换为电锅炉,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提升机场供热能级同时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为减少土方工程取土对当地水土造成破坏,他们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经玉树州环保局、林业局批准,取土场地选至玉树当地弃土区域,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同时减少对土地的开挖破坏,并在取土结束后以最快速度将取土场恢复原貌,最大限度降低对当地水土的扰动。此外,施工过程中,分部还要求各单位在施工过程严格落实安全文明施工“六个百分百”要求,即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清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土方开挖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并要求土方施工单位在每日施工结束后对渣土车行驶的场外道路进行冲洗清扫,保证路面整洁。
就这样,在青海机场建设者们的精心呵护下,中国“最美支线机场”更加绿色、更加环保,也更加美丽了。
安全、质量、疫情防控,一个都不能放松
由于玉树地区海拔较高,冬季来得早,2019年10月工程开工不久就因温度过低而停工,2020年尚未复工,神州大地就迎来了新冠疫情,建设全过程都在疫情阴霾的笼罩下开展。
疫情越是“添乱”,机场建设者们越是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根据地方疫情防控政策和集团、公司防控要求,玉树建设分部于2020年2月研究制定《青海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疫情防控方案》,并根据疫情形势进行动态调整,明确组织机构及职责、疫情防控措施、应急处置程序,要求各参建单位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并完成备案。
在疫情严峻时,玉树建设分部和玉树机场分公司积极联系州疾控中心为施工单位全体人员开展核酸检测,覆盖全部15家单位。分部副指挥长许亮介绍道:“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最多时可达600余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疫情初期工人们防控意识比较弱,防控难度很大。”
为确保疫情防控措施有力执行,玉树建设分部对所有进出场人员进行跟踪管理,根据防疫要求动态调整消杀频次,防止工地出现疫情。此外,还不断提高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疫苗接种率,为疫情防控工作上了一份“双保险”。
在青海机场建设者们心中,“安全第一”是永恒不变的信念。在各项工程施工前,分部会对施工单位出具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急处置预案等进行严格审批,针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形成风险源数据分析库,做到有分析、有部署、可管控,同时联合玉树机场分公司成立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整合各类应急保障资源,强化与地方协作支援单位的应急会商及联络机制,并定期组织施工单位开展应急演练。
针对不停航施工,分部会同分公司组织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制定不停航施工方案并上报民航青海监管局,审批后各参建方严格按照方案施工。施工期间,分部项目经理,监理,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安全员等管理人员现场监管,狠抓工程安全质量的同时确保施工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
为实现建设运行一体化,分部也下足功夫。针对工程中的空管、弱电、安检、行李系统等软件依靠度和操作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为了让设备投运后分公司人员能够顺利接手,分部督促施工单位为分公司运维人员做好理论培训和现场培训,从培训教员的资质能力到培训材料的制定,再到培训课程的规划,分部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培训人员扎实掌握各设备系统的原理知识及维护维修方法,保证投运后维护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解决设备系统的运行故障。
对于质量管控,玉树建设分部从加强过程和细节管控入手,在图纸设计过程中选择信誉良好、专业水平高的单位,建设过程中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图纸审查并严格按方案指导现场施工,对进场材料则按相关规范和标准严把质量关,及时抽样送检,严格落实第三方检测及工程实体检测,对不符合设计标准或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进场使用。同时,分部组织监理、第三方检测单位对各项工程施工工序严格把关,要求各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规范标准施工,做到有检查、有检测、有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工序坚决返工。为加强工程建设整体管理,第一时间掌握现场动态,分部建立微信群、钉钉办公群,项目经理、监理在现场巡视时发现问题随手拍照记录并上传至微信群督促施工单位立即整改,整改完成后在微信群发布整改前后对比照片,形成闭环管控。
创新为核,人文为衣
发展忌“守成”,改革怕“抱残”,创新忧“停滞”,青海机场的建设者们深知,要想工程出彩,创新是不二法门。
受玉树冬季寒冷气候影响,以往玉树机场在机坪上作业的特种车辆极易受寒冷天气影响无法正常运行,分部建设者们参考新疆若羌机场的经验,原创“船闸式倒库”,在员工、车辆进入控制区前通过第一道门,经安全检查后再通过第二道门进入飞行区,两道门的设置确保进入飞行区的保障人员不受风吹日晒雨淋,同时也可有效保护设施设备。在新建航站楼安检通道X光机下方加装物品筐空筐回传系统,替代传统人工搬运,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减轻了安检员的工作量。
分部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推广新信息技术应用。玉树机场全区域实现5G网络覆盖,基于此,安检通道、登机口人脸识别得以应用,旅客可通过刷脸畅行机场,而新增安检分层管理系统使旅客行李运输数据可查询跟踪、集中判读,提升了机场对进出港旅客信息的综合分析以及安全态势预测水平。
为确保机场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生产运行能力,分部对机场重要设施设备均有冗余设计。飞行区新建一条信息传输光缆回路,与原有通信光缆互为备份;机场陆侧道路由原有的进出场同一车道扩充为进出场分离双向车道,安全性大大提升。
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为了给员工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给旅客一个更温馨的出行环境,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玉树机场所处玉树州为康巴藏族聚居地,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新建航站楼设计融合了玉树山川地貌、人文宗教、地域建筑等多重内涵,屋面采用一条动态而略向上的曲线,使屋面造型轻盈而富有动态感,中部突出玻璃幕墙增加斜角分割线,如钻石一般,寓意玉树似青藏高原上的一颗宝石;翘起屋檐形似一对翅膀,两者共同象征玉树如雄鹰展翅高飞,快速发展;建筑立面采用红色格栅,墙体通过颜色、材质与现有航站楼风格统一,传统而富有现代感。
航站楼室内天花板上加开金色圆边露空造型天窗,通过不同角度折射光线,营造吉祥如意的美好氛围;在近机位等候大厅金色三角形顶部正下方置入黑色造景台,内设玉树代表性动物牦牛模型,增加室内空间的本土韵味;一层远机位候机厅顶部采用蓝天白云软膜天花吊顶,展现玉树蔚蓝的天空,搭配黑色条形设备带,使自然气息与现代感相互融合;T1航站楼贵宾大厅入口造型以当地传统藏式建筑为灵感,采用白色墙面搭配红色连贯檐口;到港行李区、贵宾厅、T1航站楼贵宾室等区域均陈列大型藏式壁画,既强调了空间整体性,又营造了高贵典雅的文化氛围。
玉树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后,将与旧航站楼分别用于旅客进港和出港,新建航站楼的5个登机口将有效分流旅客,提高值机效率,减少等待时间,提高乘机体验。
一位玉树机场的员工初步体验了新建航站楼后不禁感慨:“改扩建工程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便利,也为我们员工带来很多好处。新建1座制氧机房,配置专业制氧设备,24小时不间断向航站楼、综合业务楼、宿舍楼供氧,幸福感别提有多强了。”
玉树机场初建后所有的行政工作区域均设置在航管楼,办公面积小,人员拥挤。本次新建综合业务楼整体采用围合型平面,中厅设以绿植氧吧丰富建筑空间,改善员工工作生活微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续写玉树机场建设精神
回想2009年,上一代的青海机场建设者们在海拔3900米的巴塘草原,拼高寒搏缺氧,战狂风斗烈日,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于一片荒草冻土中建起了当时全国海拔第三高的民用机场,在飞机安全降落玉树机场的时候,建设者们心中无不激荡着成就事业的豪迈,那一刻的自豪感从未消散,那一刻的成就感永驻于心。如今,新一代的建设者们再次凭借这样的精神完成了历史使命,他们是怎样一群人呢?
青海省机场建设指挥部玉树机场建设分部由指挥长唐黎钢带队的8人组成,工程建设后期,唐黎钢不仅要统筹好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同时还要兼顾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工作,工作非常繁忙;分部同事们长期坚守建设工地,常年难与家人团聚,正当壮年的小伙子们完全照顾不上家,大家用最赤诚的心,将工地当成家,只为让工程能按期保质完工。
在分部年轻厨师罗永东眼中,这些人是一群奇怪的人。大多数人4月到11月从不回家,端午、中秋在板房里吃上一顿饺子就算过节,似乎没有人有心思品评饭菜好不好吃。工程最吃紧的阶段,几乎没有一顿饭是所有人都聚齐的,深更半夜有人回来,他起床想给做顿饭,而他们则是拿起一盒泡面就又匆匆跑回工地。
在施工单位经理们的眼中,这些人也是一群奇怪的人。他们一个个看似和善,平时怎么样都行,一旦项目出了问题丝毫情面也不留,该拆除的拆除,该返工的返工,想套近乎?人家一根烟都不会收。
即便在玉树机场分公司员工们的眼中,这些同事同样也是一群奇怪的人。指挥部给他们配了一辆公车,但他们常住机场很少外出,周末邀请他们去市区聚会、去野外“浪山”,他们也大都没时间参加,相反,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在工地上看到他们的身影。
就是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远离家人三年,在扩建机场的同时,也在丰富着玉树乃至青海机场建设精神。“挑战极限、攻坚克难、忠诚奉献、生态和谐”的玉树机场建设精神永远写入了每一个青海机场人的血脉之中,每一位青海机场人,都是当下青海民航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机场建设、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一切都与建设者们给予我们的精神激励密不可分。
道路通,则百业兴。如今,一架架“神鹰”从玉树这片秘境起降,一个个航点、一条条航线陆续开通,这条便民之路、发展之路、团结之路将玉树的特色农牧产品、“三江源”美景的赞誉以更快的速度传播至全国各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为当地产业培育、旅游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各民族团结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必将不断拓展,玉树机场的发展新篇章必将更加美好。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