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祭海习俗,是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民俗,目前也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去青海湖旅游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藏族群众在青海湖边祭海。
我们首先说一下这个祭海的来历,这种祭祀民俗其实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过去人们对大自然了解甚少于是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山、水等怀有一种崇拜和敬畏之心。但是正式开始祭拜,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非常繁荣,非常强盛的一个朝代,像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还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辉煌的。周边的小国家,也只能俯首称臣。但是在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下雨,大地干裂,庄稼都枯死了。唐朝国力再强大,也无法和大自然抗衡。仅有的办法就是派官员去祭祀求雨,结果求雨大获成功。龙颜大悦,赐封西海神(西王母)为广润王遣礼祭祀,并且把南海也封广利王等。
后来大规模祭祀的时候,改为封神,封神起始于雍正二年;当时青海蒙古族的首领罗布藏丹津公然反叛,因为他想称汗,所以带领了20万大军,反叛了清朝,但没有成功仅15天就被清军打败了。当时带兵平叛的大将军是年羹尧,他们追赶叛军到达青海湖的时候,没有了水喝,由于青海湖是咸水湖无法饮用;看着青海湖满湖的水,就是不能喝。正在发愁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队骑兵,马蹄子正好踏在了地上的泉眼之上,结果淡水从地上喷涌而出,将士们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消灭了叛军。将士们说是青海湖显灵了,保佑他们。雍正一听也非常高兴,再加上打了胜仗,当时就封了青海湖为“灵显宣威青海湖”,御赐神位。并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海日,从此,每年都会举行祭海活动,像青海、蒙古的一些大小官员必须得参加。从这个时候开始,青海湖的祭海就算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然后祭海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
祭海是有流程的,第一步就是搭桑台,点燃松柏枝,由喇嘛开始诵经,当地的藏族、蒙古族等投献哈达,五谷粮食、酥油炒面等祭品,同时向空中抛洒纸风马当地人叫“隆达”,所有参加祭海的人都要过来顺时针绕着这个祭台转三圈。同时祭祀喇嘛要吹法号,用来祈求平安。等仪式结束之后,各个寺院过来的活佛都要上祭台开始念经,祈求青海湖的神灵保佑众生,五谷丰登。
最重要的环节是给湖神献祭。这礼物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宝瓶,这宝瓶其实就是一个五谷包,这包里面装的是五种颜色的粮食,分别是青稞、小麦、豌豆、玉米,还有蚕豆。同时他们还会将一些珊瑚、蜜蜡,还有玛瑙等磨成粉和这些五谷混合在一起,最后再往这袋子里放入一个经幡,活佛加持之后,把这个包系紧。大家捧着一个个五谷包,还有其他的一些祭品,在活佛带领下沿着999米的木质栈道走向湖边,等活佛念完经后,大家将所有的祭品扔到湖里面,信徒们欢呼呐喊。据说谁的宝瓶沉得越快,这个寓意就越好。所以在装的时候,大家都会尽量将祭品装得多些,这样就会得到神灵护佑。
献完祭品礼之后,当地的藏族、蒙古族等会将护身符摘下来,用这个湖水清洗;据说这天的湖水也是被活佛加持过的,拥有很大的法力,可以保佑一年的平安。
当然,这祭海的仪式结束之后,大家也会在湖边有唱歌的、跳舞的等等各种活动。它整个过程都透露着浓浓的节日氛围。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有人类认知的进步,祭海的意义成为了一种仪式。但是这种仪式的背后是我们依然不变地对大自然的敬畏。我们也是希望这些活动可以继续地传承,让我们的后人也能亲身感受到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简单的从文字记载中了解到它的存在。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