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游记 > 

这个夏天我们在阿尼玛卿转山的路上

作者: 时间:2023-01-11 11:25:51 浏览量:

新华社西宁6月30日电(记者 郭求达)高反小邹姑娘的头痛从前一天到达青海省玛沁县大武镇就开始了。因为头痛,她整夜都没有睡好。当汽车载着她和另外49名户外运动爱好者从海拔3700米的玛沁县大武镇一路爬升至超过4000米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时,这个平时活泼好动的沈阳姑娘觉得每迈一步都要喘口气。这不是小邹第一次高反,但是庄严巍峨的雪山对她而言有种致命的吸引力。当得知“相约神山 阿尼玛卿”首届环阿尼玛卿雪山徒步转山活动将在青海省玛沁县举办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低头套上雪套,再抬头,队友已经远远走在前面了。小邹姑娘一个人慢慢走在泥泞的路上,肩上的背包变得无比沉重。这时,小邹姑娘突然觉得身上一阵轻松,原来有一只手将她背后的背包摘了下来。她一回头,正对上一个身材结实的男子的目光,他线条刚毅的嘴角有浅浅的笑容。 “累了吧。刚从内地过来,在这里产生高原反应很正常。”那名男子淡淡说道,看不出任何疲惫或不适。“不过不要急,登山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平和。这里是一个回归原我的地方,没有物质的诱惑,每个人只面对最原始的需求:吃饱、穿暖、安全。在这里,没有都市的浮躁,也不会有都市的迷茫。” 随着男子的话,小邹姑娘的心慢慢放松了下来,感觉又多了几分力量。她抬头深深望着远处:顶天立地的庞大山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谷中一条曲折奔腾的河流发出隆隆水声;路两边的高山草甸上开满紫色和金色的野花,仿佛无边无际的织锦地毯;一群牦牛缓缓在这多彩的地毯上踱步,低头吃草;一只红色肚皮的小鸟从她面前忽高忽低地飞过;而头顶,是在大城市里已经很难看见的湛蓝湛蓝的天空。几名穿藏红色僧衣的转山僧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向小邹姑娘微微颔首。她猛吸了一口清新微凉的空气,继续迈步向前。她知道,自己的目标很明确,意志很坚决。

小邹姑娘在阿尼玛卿雪山3号营地挥舞队旗(6月26日摄)。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青海分社和新华网青海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青海频道联系。

两名徒步者走在阿尼玛卿转山路上(6月24日摄)。

登山家这名帮小邹姑娘背包的男子叫李宗利,四川人。他原来是职业摔跤运动员,2008年从中国高级登山培训班(CMDI)毕业,投身于登山探险活动的组织和开拓。作为一名职业登山家,他每年有大概一半时间都在山里。除了带领户外爱好者进行常规的商业攀登和登山培训,他每年也会挑战若干座未登峰或开辟新的登山路线,书写过很多国内登山界的传奇。这次受主办方邀请来到阿尼玛卿雪山,他和几名同是中国高级登山培训班毕业的同伴还有一个任务:挑战阿尼玛卿雪山登顶,建立安全的登山路线,并最终实现阿尼玛卿雪山的商业攀登。自1984年中日联合攀登队登顶阿尼玛卿雪山以后,在近30年的时间里,这座藏传佛教神山就几乎再没有外人涉足。然而,山就在那里,或早或晚,它总是吸引着喜欢山的人试图靠得更近。何况,阿尼玛卿雪山有着太多的宗教文化底蕴,它早就成为黄河源头无出其右的美丽传奇。在“相约神山 阿尼玛卿”首届环阿尼玛卿雪山徒步转山活动中,李宗利等几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家将随大队一起完成大半徒步路线,并在最后一个营地和大队告别,开始更高、更强的挑战。有他们几个人的存在,整个队伍都觉得安心了许多。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登山运动的老手,李宗利对山的认识也比普通户外爱好者要深刻许多。“山教给我两个词,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尊重。所谓成熟,就是说在登山中面对困难时,浮躁、抱怨、发脾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要沉下心来踏实地解决问题,靠自己的坚持努力一点点走出困境。而尊重,则是说在面对大自然时,人是很渺小的。要尊重山,尊重自然,也尊重他人。” “登山,需要一个人学习很多。不过,我们从每个人身上,也都可以学到很多。”李宗利慢慢说道,背后就是巍巍群山。

李卫东(左一)在青海省玛沁县首届环阿尼玛卿雪山徒步转山活动出发仪式上接过队旗(6月24日摄)。

班长将李宗利一行邀请过来的,是他们在中国高级登山培训班时的班长——李卫东。从培训班毕业后,很多学员选择成立自己的户外公司或者做自由攀登者,而李卫东则进入了青海省登山协会,从政府层面上助推登山运动的发展。这次“相约神山 阿尼玛卿”首届环阿尼玛卿雪山徒步转山活动,他也是前期主要的筹备人员和三天徒步的现场指挥。18年的登山活动组织历程,让这名老班长的攀登名单上几乎写下了青海省所有的高山。这让他在面对此次环阿尼玛卿雪山徒步活动的组织筹备时游刃有余。 “交通和物资运输一定要保障畅通。山上是土路,下雨天有泥很容易陷车,必须准备一台挖掘机往外拖车。人员适应高海拔可能出现问题。医疗队必须跟上,药品、氧气全程准备,饮食方面我来定标准。山区这几天雨水多,防雨装备必须准备齐全。需要的车辆和县上对接好。帐篷、睡袋、防潮垫让后勤准备充分,必须有余量。”李卫东一条一条毫不迟疑地说出自己对这次活动的前期组织要求。对于这次从初期策划到正式出发历时两年的活动,他志在必得。夜里3点,李卫东在阿尼玛卿雪山1号营地里例行巡查,观测队员休息情况,抖落帐篷上过多的积水。万籁俱寂,四周雄伟延绵的群山略微显出静默的轮廓。漆黑的夜里无星无月,只有细密的雨水和冷风飘过。专业的户外帐篷挡住了风雨,睡袋里的队员们正在梦乡之中。没人知道,帐篷外还有一个人,默默守护着这片营地。

旦增(左一)在阿尼玛卿山2号营地给队员准备早餐(6月26日摄)。

大厨清晨。阳光拨开晨雾,照醒了沉睡在鲜花草甸中的高山营地。参加环山活动的队员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帐篷,聚集在一顶白色大帐篷前,领取带着水珠的不锈钢餐盘,自动排起长队准备打饭。如果不是周围的雪山,这一幕或许会让人以为是在某所大学或者单位的食堂里。热气腾腾的米粥和鸡蛋、刚蒸好的馒头和沁凉的咸菜,让每个队员都享受了一顿与自己家楼下饭馆无二的美味早餐——如果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在吃饭的时候,还能惬意地欣赏一群群牦牛在不远处的草地上散步,藏族的经幡在河对岸的山坡上迎风飘舞。来自西藏的旦增是这次活动的大厨之一。他就读于西藏登山学校,毕业后就在一家登山后勤公司任职。算起来,这名只有26岁的年轻人已经在登山领域打拼了10个年头了,这让他稚气未脱的脸上显现出一种天真单纯与稳重可靠相结合的复杂气质。当他在帐篷里熟练地掌勺烹饪时,人们很容易忽略,他还有丰富的登山经验和惊人的体力——他做厨师的最高海拔超过7000米,在珠峰营地。 “7000米也要吃饭啊。”旦增笑着说。旦增和7名同伴一周前就来到青海,着手准备这次环山活动的后勤工作。要在高山营地给上百人做饭,每天两顿,他们的工作量可想而知。除了数量,饭菜样式也是必须考虑的。“做饭要清淡一点,避免高反和消化不良。”旦增对于环山第一天的菜谱有自己的原则。芹菜炒牛肉、羊肉萝卜海带汤、炝炒土豆丝、清炒小白菜和高压锅焖的米饭——在开满鲜花的阿尼玛卿高山草甸上,伴着落日和晚霞,行走了一天的队员们拿着铁盘领到了自己的晚饭,这也是很多队员人生中海拔最高的一顿饭。夜幕慢慢降临,满天繁星在高山营地内洒下点点光辉。大多数帐篷中的队员已经准备睡下,而后勤帐篷里依然灯火通明,收拾完餐具的8名藏族后勤人员挤在一起,烧开了水,就着家乡味道的酥油茶和糌粑,聊着天南海北的闲话,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忙碌了一天的旦增也在其中,享受着难得的安宁时刻。 “等我有了钱,我要去欧洲,去周游世界。我喜欢拍照,虽然现在没时间拍,但将来我一定会拍出最美的风景!”在阿尼玛卿雪山的见证下,旦增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刘晓军在阿尼玛卿徒步转山路线上留影(6月27日摄)。

老兵当大多数人都已经吃饱喝足进入梦乡的时候,有一伙人才刚刚赶到营地。他们是这次活动后勤车队的司机们,带头的就是车队队长刘晓军。这次活动县里出了14辆车,他是这些车的调度总负责。队长的名号听起来威风,实际上却是责任最重、工作最辛苦的。14辆车哪一辆出了问题,都要刘队长上阵处理。因为白天经过的道路泥泞,他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和兄弟们一起连拖带拽地从泥坑里往外拖车了。拍打掉裤子上和鞋子上的泥土,刘队长和司机们走进营地。热菜已经没有了,他们只能随便找点吃的。刘队长本来不是专职司机。他在玛沁县文体广电局工作,负责县里的体育活动。这次阿尼玛卿大型环山徒步活动得到玛沁县全县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文体广电局,全员上阵,所以多年来曾经在果洛地区驾车驰骋过几乎所有山路的刘晓军,就凭借着丰富的驾驶经验被选入车队担任队长。坐刘队长的车是无比安心的。“你放心,不见到你我不会走。”每当集体活动场面繁杂、乘车人员怕找不到刘队长的车时,他总是会拍着胸脯向乘客保证。而且,不管什么东西放在刘队长的车上,也永远不必担心会丢失。更不必说他高超的驾驶技术和谨慎认真的驾驶风格,环山下来,许多车辆都陷在泥里,但却没有一处险路刘队长不能安全通过。“轮子转速太快不行!挂小档!”当车队里的其他车陷入险情时,刘队镇定自若的指挥夹杂着叹息就会传到每个人耳边。坡路、泥路、雨路、夜路。阿尼玛卿雪山用变幻莫测的天气和崎岖陡峭的地形让人类认识到自然的威严,而刘队长和他的车队则用自己的技术和意志回应自然。 “这路算好的了。我以前冬天在阿尼玛卿开车,那冰面下坡才吓人呢,旁边就是悬崖啊!”刘队长讲起曾经的故事,就会让人明白,他的自信和镇定从何而来。四天徒步,车队接送队员、救治高反患者、运送物资、联络各方,从未延误任何重大环节。刘队长曾经是一名司机。如今,他再一次成为一名司机。他拉开皮卡的车门,就像老兵扛起枪重返战场。

一名参加徒步转山活动的队员在闭幕式上接受阿尼玛卿藏族文化中心赠与的哈达(6月27日摄)。

告别在阿尼玛卿山脚下的阿尼玛卿藏族文化中心门口,印着佛像的龙达漫天飞舞,50名队员笑着闹着用相机记录下最后的旅程。身着藏式华服的姑娘献上一杯杯青稞酒,被太阳晒红了脸的汉子举起杯子对空弹指三次然后一饮而尽。僧人捧起洁白的哈达,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双手合十,恭敬地低下头去,背后是刚刚靠着双腿穿越的神山。四天的徒步结束了,到了告别的时刻。小邹姑娘已经恢复了精神,对她来说,雪山的魅力在每一次接近它时都有增无减,这不会是她最后一次走进高原;李宗利和其他几名登山家驻扎在营地里,等待天气好转就冲击顶峰;李卫东看着陶醉在藏地风情里的队员们,舒展了一下疲惫的身躯——他晚上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旦增并没有参加最后的庆祝活动,他正和伙伴们忙着搬运物资、收拾营地,然后等待下一座山峰的召唤;而刘晓军则静静等在一旁,待活动结束,他还要开车走130公里山路,把客人送到玛沁县里。 “云开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大家都回头望过去。几天来阴雨绵绵的阿尼玛卿雪山在最后一刻拨开云雾,露出了真容,引来了阵阵激动的欢呼。阿尼玛卿。它威严而肃穆地矗立在群山中心,云雾像是环绕它肩头的哈达,,金色的阳光照亮了它的身躯,碧绿的草场是他脚下的地毯。五彩的经幡在风中猎猎飘扬,古老的经文千百年来和雪山遥遥相望。 “我们明年还会再来的!”面对雪山,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马上又引来一阵欢呼。再见,阿尼玛卿。我们,明年还会再回来的。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