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美食 > 

青稞美酒能否成“青海茅台”

作者: 时间:2022-06-26 12:16:50 浏览量:

青稞美酒能否成“青海茅台”

青稞美酒能否成“青海茅台”

青稞美酒能否成“青海茅台”

青稞美酒能否成“青海茅台”

青稞美酒能否成“青海茅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时过境迁,青海白酒市场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市场,青海青稞酒也早已不是原来的那瓶青稞酒。无论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旧酒,都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消费者的口味。在众多白酒品牌逐鹿青海市场的当下,一贯在青海白酒市场根深蒂固的青稞酒,怎样才能锻造成为“青海茅台”?

白酒市场再燃“硝烟”

春节临近,针对节日消费这一热点,A股市场白酒板块一路高歌猛进,以贵州茅台为首的白酒股票,走出一波强势拉升的行情。其中,贵州茅台从去年12月初的每股1800元左右,飙涨至今年1月中旬的2170余元。酒鬼酒也从去年12月初的每股104元左右,涨至今年1月中旬的220余元,股价基本上翻了一番。青青稞酒也不甘示弱,股价从去年11月中旬的每股10元左右开始“起飞”,最高时每股达到25.41元。

股市是实体经济的“应激反应”,众多资本追逐白酒板块,足以说明投资者对未来白酒产业的看好。

而另一方面,白酒市场的销售竞争战也在春节前打响。琳琅满目的白酒被摆上货架,都想在春节期间消费者的饭桌上争得一席之地。

“现在白酒虽然还没有开始热销,不过已经开始有了预定。”西宁市城西区某超市老板许先生表示,目前西宁白酒销售市场呈三足鼎立之势,销量前三的分别为本地青稞酒、川酒以及其他白酒,其中青稞酒以“八大作坊”为主,川酒以“五粮春”居多,其他白酒主要为洋河、汾酒等。不过,这些热销白酒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价位适中,大多每瓶在100元至200元之间,其中50余元一瓶的汾酒销售火爆。由此可见,价格比拼仍是白酒竞争的主要方面。

为迎合市场需求,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除了不断丰富产品类别外,还推出了“世义德”散酒系列产品,低廉的价格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散酒多数都是亏本销售的,为的就是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回馈青海本土消费者。”该公司工作人员说。

作为一个人口小省,青海省却成为众多白酒品牌争夺的阵地,这一切源于青海白酒的消费能力,即人均消费白酒的数量可观。这也是青稞酒在高原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

“青海的麻雀也能喝二两”,青海人历来爱喝酒是不争的事实。青藏高原冬季的严寒,需要白酒提供热量,所以几乎所有的青海人都爱喝酒,尤其是生活在高海拔以及草原上的群众,随身背着酒壶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这也不无道理,同在严寒地区的俄罗斯人也喜欢喝酒,并且喝的是烈酒伏尔加。不过,和外地相比,青海人喝的是“慢酒”,即喜欢慢慢饮来,坐在酒桌上能喝一天,也许这塑造了青海人能喝酒的“形象”。

实际上,就“酒量大小”而言,比青海人能喝的大有人在。此前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酒量最高的省市”前十位分别是: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北京、辽宁、安徽、山西、吉林和湖北。有28万名网友参与这项调查,并且全部都是“酒家”,因此该调查数据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一贯以“大酒量”自居的青海人却没有入榜全国前十。该调查数据显示,72%的山东网友年夜饭喝了超过三两以上的白酒,35%的人喝了半斤以上。江苏紧随其后,有68%的人喝了三两以上的白酒,喝半斤以上的占33%。排名第三的河北也不甘示弱,67%的人喝了三两以上,31%的人喝了半斤以上。

但不管怎么说,“无酒不成席”在青海还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有朋自远方来,还是好友小聚,在青海的饭桌上都免不了小酌几杯,以酒助兴。尤其是春节等重大节日,更是逢席必有酒。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青海并不是一个四季分明的省份。在青海人的眼里,这里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在青海多地,夏天会在一夜间结束并迅速进入寒冬季节。漫长的冬季,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休息、休闲的时段。“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聚会喝酒也就成了青海人在冬季里的家常便饭。

由此,青海白酒市场的激烈竞争就从未中断过。

逐鹿青海价廉质优者胜

正因为青海人爱喝酒,青海地区历来被全国各大酒企觊觎,并上演了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市场竞争大戏。

自古以来,青稞酒不仅是青海人的最爱,还是青海人的精神家园,自然也在青海白酒市场占据制高点。然而,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稞酒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蜂拥而上,涌现出大批作坊式小酒厂,因为质量难以过关,所出产的青稞酒良莠不齐,酒精勾兑在所难免,青稞酒在消费者心中的至高地位轰然倒塌,就连互助酒厂这样的“大牌酒厂”也濒临破产倒闭。

川酒恰逢其时地挤入青海市场的大门。原青海省糖酒副食总公司老职工唐金波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川酒进入青海后大受欢迎,先是沱牌大曲,两块钱一瓶,不仅价格低廉,口感也很不错,一时间成为青海人饭桌上的“标配”。此后,“尖庄”“泸州老窖”“剑南春”“五粮春”等川酒在青海风起云涌,在青海白酒销售市场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传奇。

随后,和全国各地一样,青海白酒市场又被“央视标王”“孔府宴”“秦池”牢牢控制。

随着省外白酒在青海“攻城略地”,青稞酒开始节节败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给予青稞酒沉重一击的却是新疆酒。也许很多青海人对“肖尔布拉克”仍记忆犹新,这个来自新疆的白酒品牌自2000年左右登陆青海市场后就表现超群,不仅被摆在各大商超显眼位置,还被写进大大小小餐饮店的酒水单。

在这之前,青稞酒也曾发起反攻,以互助酒厂为代表的青稞酒企业推出的“红青稞”“白青稞”“青稞金酒”等也曾红极一时,但面对“肖尔布拉克”的强势进攻,青稞酒一度失去了招架之力。最为惨烈的是,当年青海省内的评酒大赛上,排在第一的却是外地品牌,青稞酒甚至无缘榜单。

“青海人一年就能喝倒一个牌子。”在21世纪初,这句调侃成为青海人酒桌上的流行语。彼时,青海消费者喝着不同的酒,坐看青海白酒市场的风起云涌,看着一个个品牌崛起,然后又看着一个个品牌轰然倒塌。与此同时,他们也见证着青稞酒的起起落落。

在各地白酒的夹击下,青海青稞酒一度陷入低迷,除了互助酒厂,湟中金塔酒厂、西宁酒厂等曾是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大牌,也在20世纪初都纷纷偃旗息鼓。

“青海人爱喝酒,并且对青稞酒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不可能把青稞酒厂都喝倒闭了。那时确实是青稞酒生产环节出了问题。”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小、散、乱的作坊式生产模式,将青稞酒的品质拉低到了极限。因为看中了白酒的丰厚利润,数百家小酒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勾兑成为不少小酒厂的“独门秘籍”,从四川等地2元钱一斤购进食用酒精,勾兑加工罐装后能卖十几元甚至几十元,青稞酒的招牌就这么被砸了。“当然,当时所有青稞酒酒厂规模偏小,现代化程度不高,根本难以和省外大品牌抗衡。”该业内人士说。

青稞酒遭遇的阵痛,让大家对青海白酒市场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要想牢牢抓住青海消费者,就需要在“价廉质优”上下功夫。

2005年,风雨飘摇、濒临破产的青海青稞酒集团改制为青海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再次打响青海青稞酒市场“保卫战”。改制给青海青稞酒带来了新的希望,先是“八大作坊”的推出,再次唤醒消费者对青稞酒的记忆,然后是“天佑德”的横空出世,带领青海青稞酒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此后,青稞酒再次强势回归,不仅成为青海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待客酒品,还走俏省外市场,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在2011年登陆A股市场。

青稞酒未来出路在哪里

当下,历经风雨的青稞酒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海东市出台相关政策,加快青稞酒产业转型升级,并将推动青稞酒产业振兴写入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力争3年内形成全市青稞酒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1户、1亿元以上企业2至3户、2000万元以上企业3至5户的大酒厂强势引领、小酒厂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省内白酒市场占有率达95%、全国白酒市场份额达到2%的“巩固本省市场、占领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

去年以来,海东市接连召开多次座谈会,围绕“保护百年品牌,振兴青稞酒特色产业”进行专门研究、专题协商。

而作为青稞酒产业基地所在地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近年来按照“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做优做精小微企业”的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以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青稞酒产业,制定了《互助县青稞(酒)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基本形成了“以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实力提升,又通过县域经济实力提升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全县青稞酒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据统计,2019年互助县青稞酒产量达2.2万吨,青稞酒产业完成产值1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7.5%,上缴税金达3.63亿元。特别是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连续8年成为“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和青海企业50强,累计上缴税收近40亿元。

与此同时,互助县青稞酒产业直接吸纳就业人员3000多人,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人员超过2万多人。

然而,随着白酒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青稞酒行业整体呈现大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小企业经营方式粗放、产品品质提升缓慢、品牌多而不精不优、产品定位模糊等问题。

相关调研发现,产能收缩、产品层次模糊,市场竞争无序、管理缺乏纵深,宣传策略缺乏市场共鸣,是青稞酒产业当前面临的三只“拦路虎”。

目前,海东市批复白酒产能6.8万吨,实际年产量不足2.5万吨,产能负荷不足40%,产能整体利用率偏低。同时,由于消费升级,在不缺产品的行业现状之下,具有独特价值才能赢得市场关注,青稞酒在特色、品质、亮点、文化共鸣及口感等方面仍缺特色,各产品价格分布又过于密集,存在“差三五块钱,有三五种产品”的现象,始终没有打造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造成消费者对其产品信赖感下降。

互助县现有登记在册小微青稞白酒生产企业18户,总设计产能9550吨/年,2018年总产量594.96吨,除去停产、搬迁企业后,中位数平均产能为55.35吨/年。此类小微青稞白酒生产企业依托“互助”区域品牌,通过细分市场,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易造成消费市场口碑下降,冲击消费市场信心,可能引起消费市场对“互助青稞酒”生产工艺的质疑,造成负面舆论影响,影响互助酒厂主流产品销售销量,降低“互助”区域品牌公信度。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青稞酒的宣传包装方面,对青稞含有的青稞β葡聚糖、麦绿素、γ氨基丁酸等的健康作用虽然有一定的描述,但就其在产业发展、产业扶贫、产业带动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方面宣传还不到位,对“青海”“互助”“高原”等区域性标识、地理特征缺乏宣传。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宋书玉指出,中国酒业经过深度调整,目前呈向好向优发展态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加强,白酒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在这一阶段企业要更加重视地域特色和品质表达。而青稞酒原料独特,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青稞酒要利用好自身品牌特征讲好品牌故事。

为此,海东市已为青稞酒产业升级设定出最佳路线图:以青稞酒为核心,打造“青稞种植—青稞收购—青稞酿酒—酒糟循环利用”全产业链条,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青海茅台”何时一飞冲天

青稞酒是青海省百年民族品牌,也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品牌,其能否书写贵州茅台的“飞天”神话,一飞冲天而成为“青海茅台”?

在青海,青稞酒的优势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青稞酒产业在生态产业布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做大做强青稞酒产业,对于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培育“四种经济形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有力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贵州茅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目共睹,我们期待互助也能够成为青海的‘茅台小镇’,受益于青稞酒产业的发展而带来深刻变化。”相关行业人士表示,在青稞酒的产业布局方面,海东市乃至青海省还需以更高的眼光看问题。

2020年2月16日起,由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制定的《青稞香型白酒》团体标准正式实施。以“青稞香型”为特有标志,“中国白酒第十三大香型”开始在青海省海东市发力,将青稞酒打造成“青海茅台”终于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关人士指出,“中国白酒第十三大香型”为青稞酒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不过,要想把青稞酒打造成“青海茅台”,还需要多方参与支持。

首先,应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扶持。坚持政府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在融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品牌营销体系、技术科研体系上发力。积极建设省级、国家级青稞产业园,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大酒厂强势引领、小酒厂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以特有产业为载体的产业园发展模式,力推青稞酒产业迈入中高端。

其次,应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面对小企业经营方式粗放,市场管理混乱等问题,建立专门的青稞酒行业监管体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可追溯、全覆盖监管。严格按照市场标准审核生产企业资质,建立和完善青稞酒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促进企业依法生产、诚信经营。打造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监督监管体系,实现市场透明化、规范化发展。

再次,应强化科技支撑,突出品牌价值。坚持创新驱动、消费驱动,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弘扬青稞文化内涵,创新青稞酒特色,深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与联系,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打造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青稞酒产业“数字经济”,积极引进高技能人才,以打造重点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建设标准化体系等为重点,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注重对青稞酒产业工匠的培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最后,应剖析产品优势,明确产品定位。以“互助”青稞酒为品牌特征,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产业特色化、清晰化发展模式,加快绿色产业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工作,着力打造青海省级品牌,填补省内“国家品牌计划”空白,积极融入“国家品牌计划”。以消费升级为导向,以“高原文化,青稞种植”为内涵,重点突出青稞酒在健康方面的独特之处。以“青稞香型”为标志,以高原、青海、互助为地域标识,以古有八大作坊为支撑,以“一祖十贤”为历史追溯,做大青稞酒文化。

与此同时,还应抓好宣传引导,提振消费信心。针对“勾兑”“非粮酿酒”等社会负面舆论,利用新媒体及时做好辟谣澄清工作,提振消费信心,最大限度降低负面舆论对品牌信誉、销量、竞争力等造成的伤害。

青稞酒不仅仅是一瓶酒,更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相信随着青稞酒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青稞酒将成为青海省的一个最为亮丽的招牌,“青海茅台”也势必会在省外乃至国际市场发出它应有的甘醇和芳香。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