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背口袋
文/秦青
周末和朋友们去农家乐,上来了一道特色美食,薄软的面饼裹着浓郁的菜汁,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盘子里。一道美味,用特殊的香气唤来了朋友的惊奇,很多人都在询问:“这是什么美食?”
当地的朋友微笑着给我们解释,这是“萱麻口袋”,也叫背口袋,是用荨麻草为主料做的,也是青海独有的一道农家美食。既是青海独有,自然外地的朋友们都未曾品味,对这个特色美食更是充满了好奇。
朋友继续笑着说,别小看这个美食,它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
未食美味,香味先来。正准备拿起“萱麻口袋”塞进嘴里的友人又一次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来,看看我给大家的演示吧。”朋友伸出手来,拿起一个“萱麻口袋”平稳地放在了自己的左手背上。
为什么要放在手背上而不是拿在手里咬食呢?
“因为萱麻口袋的菜汁需要趁热食用,在咬食之前先要小口吮吸,等吸食了美味的汤汁后,再开始吃面饼。这也是它为什么叫背口袋的原因。”
看着朋友的演示,大家都纷纷拿起一枚“萱麻口袋”,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操作,有的汤汁已顺着手背淌了出来。因经不住美味的诱惑,又忍不住伸出舌头舔了起来。看着这副囧样,大家都忍不住笑成一片。
为了免除菜汁流淌,我用筷子夹起一枚“萱麻口袋”放进碗里,一小口一小口地吮吸、咬食,很快就让自己的“萱麻口袋”失了原型,乱糟糟地躺在碗里。虽损失了形状,可色香味并未遗失,一种独特的味道扑鼻入心,像草香又像药香,既清爽又有些微的呛味,听店主介绍,吃“萱麻口袋”图的就是这份特别,这份香啊。
也正是这份特别,这份香让“萱麻口袋”成了农家乐里的紧俏货,更让如何背口袋的吃法成了兼具风味与乡情的乐趣。虽这份特色美食是青海独有,但却不是每个青海人都熟知并品味过。这是因为荨麻产在山地和灌木丛里,叶面还长有碎刺,很难轻松采摘,最早是在土乡诞生,多在青海大通和互助等县山区分布。而今,带着乡土气息和乐趣的美味也走进了更多的农家村落,为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带来了别样的青海情趣。
携着美味,朋友继续为我们介绍“萱麻口袋”的做法,先经和面、擀制和在平底锅烙熟的三个步骤做出面饼,然后将准备好的萱麻叶剁碎洒进开水锅中,再加入少量花椒粉,接下来一边向锅里撒面粉,一边快速搅动,等锅里熬成浆糊状时就算萱麻拌汤大功告成。最后,再取过一张薄饼,舀取少许拌汤再加少许蒜泥均匀地抹在饼子上,然后两边向中间同时卷起,最后相叠成四指宽的筒状,从中间切断,摆放在盘中即可。
看来这“萱麻口袋”包含了薄饼、萱麻拌汤和卷制三项程序,还有着品味时要稳,要快,要精巧的方式,难怪如此风味独特且引人关注呢。朋友边吃边给我们讲述,说这不但是他挚爱的美味,还蕴藏了无数童年回忆,每每想起都忍不住口水生津,心情飞扬。
“萱麻口袋”的主料就是荨麻,也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一种“毒草”。说它有毒,并非食用之毒,而是被荨麻刺扎伤的时候就好像被蜜蜂蛰了一般的刺痛。这一簇簇散生于沟坡滩洼蓬勃碧绿的植物,其毒性能使皮肤接触后立刻引起刺激性皮炎,出现瘙痒、红肿等症状。所以在采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直接采摘,而要从侧面进入,从下往上缓缓摘起或用剪刀剪出,只有这样才能免去蛰痛的苦楚。而让满身灰白、毒刺尖细的植物华丽转身,变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不得不让人敬佩土族群众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于是,每逢夏季,勤劳能干的农人将生长至五、六寸的嫩荨麻采来洗净晒干,再揉搓为碎末,存入容器。荨麻经晾晒煮沸之后,毒性尽去,且还有清热解毒,防痢止泻的功用,等变成美食之后,更是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朋友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回到了童年的记忆里。他想起了儿时和同学们用荨麻挥舞带来的快乐。谁不听话就用荨麻刺他一下,用蛰痛的感觉作为惩戒方式,再用鼻涕涂抹的土方为之解痛消肿。虽然那时候没有电动玩具,没有网络游戏,可农田乡野就是大家最为开心的游乐场,而荨麻既是大家的武器,又是大家的美食,让自己的童年沉浸在这份野味十足的乐趣里,这可是城里人难以体验的欢愉。
看着朋友的沉浸与痴迷,再尝着“萱麻口袋”的别样风味,这哪里是美味的背口袋啊,这分明就是童年回忆的背口袋、乡情浓郁的背口袋、既传奇又时尚的背口袋啊!
秦青,女,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西宁市,热爱写作,擅长情感短文和散文,撰写过多篇散文并发表于报端。青海在线传媒首批签约作者。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