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三皇,从来没有哪个版本完全一致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后著作在原始意义上的远古三皇基础上增补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
若是有九皇的话,笔者认为,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当为远古三皇。
远古三皇存在的时间应该在百万年到一两万年间,其实在他们的名前都应该加一个远古,跟后世的燧皇、巢皇以及炎帝还是有区别的。
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上古三皇,伏羲、女娲、炎帝(神农)。
燧人氏就是学会钻木取火的人,一般而言,能够主动利用火象征着人类告别的茹毛饮血的时代,跟野兽区分开来。
有巢氏排第二,说起来住洞穴躲避野兽、御寒,肯定比用火更早,但那是原始人类的本能,真正意义“有巢”,必然牵扯动手能力,广义有巢是穴居、石头房、树屋、木屋等等,而狭义的有巢氏,应该指在地上搭建干栏式木屋,这种木屋出现的时间大概在一万年左右,我们姑且将发明干栏式木屋的部落称之为“大巢氏”
至于神农氏,就是负责采集的先民,原始人通过尝试,开始采集浆果、渔猎,学会用草药甚至金石疗伤治病,这都是广义的神农,后来通过学习和交流,逐渐学会了种植、驯化等等,神农的称号,应该给这一部分开创“农业”的先民。
笔者认为远古的神农氏,是一批人,遍布华夏各地,而且跟后世传颂的牛角神农(炎帝)有极大的区别。
中古三皇,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些智者,有些参悟天道,有些学会结绳记事、有些养了猪,有些驯服了狼,有人制造了陶器,有人发明了音乐,他们对华夏先民的生活、医疗、穿戴、习俗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生活的年代大概在10万年到1万年间,也主要是泛指。
就好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在上古应该被尊为“神农氏”,而为了杂交水稻,也有颜龙安、石明松、谢华安、陈日胜等等默默奉献的英雄,他们也配享太庙。
至于上古三皇,伏羲女娲以及被称之为神农氏的炎帝,主要以婚俗、医药、星象这些人类社会制度、精神寄托、生老病死等方面的开拓者或者远古文明的集大成者。
总之这些人都是上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智者,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民众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那么本文根据一些传说,以多元、线性的方式勾勒一下上古的部落交流脉络。
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华夏大地进入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原始人类以粗糙的石制工具猎取生活必需品。
那时的人,吃的是动物的生肉或生的植物根茎或叶片,穿的是兽皮或用植物编织的物件。用石块等作武器,抵挡野兽的侵袭。因为生食,容易受到疾病伤害,人的寿命极短。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在中华大地上终于出现了一位智者,一位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这个智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
“火祖”就是某一个人,而他所在的氏族,向外传递用火奥义的氏族就是“燧人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2年编制的《中国历史年表》中把“三皇”之首“天皇”燧人氏所处的年代界定为100万年前。
如此之遥远的时间,肯定跟后世史书上所说的“燧人氏生伏羲氏、女娲氏”截然不同。
于是笔者将燧人氏分为广义燧人氏和狭义燧人氏。
燧人氏在华夏大地生活了,大家可以参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那时候依然生活艰苦,人数稀少。
弇兹氏:来自西边的部族。
大约在1万年到2万年前,广义燧人氏的一支遇到了以女性为首领的西方部落弇兹氏。
备注弇兹的拼音(yanzi)是不是很像匈奴王后(阏氏,音烟支)?
弇兹氏比较出名的是发明了三种绳索:单股的绳称为“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称素)。
别小看绳索,绳索可以做“音弦”,可以做“弓弦”,也可以丈量,也可以结绳记事。
燧人氏则带去了“火”,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双方建立起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这名字起的真好,合起来则雄!
其实这种小型的部落联合在当时应该数不胜数,既然《山海经》或者某些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姑且将其认定为华夏先祖。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黄帝谕弇兹为西海神。
应该是部落后人对远古的那一场合族大事件的某种回忆。
从各种表述上看,弇兹氏应该是横穿青藏高原而来的,两个部族联合之后,从西方来的新朋友嘴中,华夏的先民大体知道了西方有山,名为昆仑。
昆仑山到底是在哪里?
这个在哪里,其实不是后世之人认为的在哪里,而是先民认为在哪里!
我们可以细想一下,也许弇兹族人口中的“昆仑”就是现代的昆仑山,但是那时候燧人氏的先民可没法一点就透。
于是他们将合黎山当做了昆仑山,而为了纪念弇兹氏,将祁连山称作“焉支山”,没错,就是“yanzhi”山,弇兹的谐音。
等到后世,见识更广了,“昆仑”的名字又用回了真昆仑上,而合黎山上的观星台,被称之为“昆仑墟”,至于焉支山改为祁连山都是后来的事了。
笔者为何对“昆仑”说出这么多假想?
因为昆仑对于华夏民族实在太重要了,这里需要详细的要表述一下,合理推测一番。
燧人弇兹氏在发明编织结绳,织皮卉服,合黎山开天辟地,结绳纪历,以合黎山为渐台辟雍,立挺木方牙,仰观北斗九星,以织女星为北天极极星,以日月遮蔽为太阳回归年周期,创立日月大山天齐昆仑文明,创立《河图》、《洛书》历法。
其实以人力开天辟地自然不可能,笔者认为“一划开天”,以日、月、星纪历,才是古人口口相传的“开天辟地”。
那么第一个真正在“昆仑墟”上观星象的祭司,有可能就是大家口中的“盘古”。
那个祭司为了推广他的“星象学”,自然会说得到了“远古天神”或者“上天”的指引,盘古最初可能是那个祭司的名字,也有可能是他口中的“远古”或者“天神”。
史前社会,已有盘古神话的存在。
云南沧源岩画。据专家考证,这幅岩画为二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岩画的内容是:一人头上发出太阳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传说正相契合。至于人首所呈现的太阳之状,则是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据此,盘古神话信仰在二万年前就已诞生。
(备注:虽然燧人合雄氏活动范围达到六盘山,再往南就能进入川、云一带,但笔者举例并不是要证明云南沧源岩画是华夏族所为,相信那个时候中华大地上,抬头看星星的先民、智者不少,神话和天象是各个部落相互交融,相互学习、进步)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
燧人弇兹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
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
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笔者将燧人弇兹氏分为早期和后期,早期是旧石器时代,后期就是新石器时代,
按照姓氏形成的规律,相似字形的有:媕姓,兹姓,妶姓,妊姓。相似古音的有:妊姓,妍姓,妘姓,嬨姓。相似意义的有:妊姓,妀姓,嬂姓。
古姓都是女字偏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演变为氏的有:任氏,纪氏,允氏,玄氏,织氏,慈氏,等等。
此外,传说燧人氏为风姓。按照古例,出自父系氏族的姓氏称为氏。所以,风姓,实为风氏。
这些都是创造仰韶文化的主要氏族。
从燧人弇兹氏衍生出,也包括古羌族、古藏族,笔者认为,古匈奴其实也是同源的,只不过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远亲不像羌族住在山区蔽塞,东、西、南三个方向上交流太过频繁,尤其是遭到塞种的侵袭,无论习俗和人种变化都太大了。
仰韶文化圈的文化传播范围肯定更加广泛,辐射西域、漠北、巴蜀也不在话下。
但是部落发展主要还是沿着河西走廊、关中,河洛一带,渡过黄河之后顺着晋中盆地一路向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弧线。
有巢氏:应该跟燧人氏一样,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有巢氏没有具体的人,原始人为了避寒、睡眠,寻找洞穴和遮蔽都是本能,遇到禽兽,爬上树,然后在树上搭窝也谈不上多大的创举。
广义有巢氏,就是除了自然山洞,学会做房子的部落,这个房子有穴居、石头房、树屋、木屋等等,这种不在少数,遍布各地,但是考虑到南北差异,南方一带的原始人成为有巢氏的可能性更大,一万年前的地球,天气回暖,地表更加潮湿,南方部落比起北方部落更加不满足穴居和树屋,而且森林茂密,就地取材,开始有意识的用木头搭建干栏式木屋,这才是狭义的有巢氏。
按照考古的通行说法,有巢氏就是良渚文明的创造者,笔者采纳这个观点。
神农氏:亦分为广义神农氏和狭义神农氏。上古时代,部落和部落之间的称谓很简单,那个部落会打猎,骨头多,可能就叫做骨头部,那边贝壳多,就叫贝壳部,会采集,果子多的,可能就是早期的神农氏了。肯定不是只有这个神农氏才会采集,可能他们占据了更好的野生果林而已。
所以神农氏到底是中原的?山东的,还是江汉平原的,谁也说不清。采集和以草为药,原始人的各部落都有,但都不能称之为“农”。
上古时代,杂草丛生,林木遍布,耕种的第一步就是开荒除草。甲骨文有两种异体,分别像手持工具(辰或辱)除去草和除去林木的形状(一说是手持农具在田间或林间耕作),繁体字“農”,咱们这里不对“农”这个字研究太深,只是表明“农”这个字诞生跟耕作有关系。
咱们是有“种田”天赋的民族,各地被称之为“神农氏”肯定多不胜数,比如种水稻、比如五谷,比如种菜。
在先民口中的“神农”肯定不如用火、造房早,但是也极为重要,农耕是部落人口爆发式增长的首要因素,这也是各种版本“三皇”里,神农不可或缺的原因。
至于狭义的神农氏,其实笔者认为有两个,第一是尝百草的某位先贤,一般来说有伏羲或神农两种说法,具体暂不深究,后续再展开讨论。
第二就是“神农国”,也就是夏之前的“虞朝”。
不过笔者认为,称之为“神农时代”为最佳。时间应该在7000年前到5000年前,这也对应上了农业大开发时期。
综上所述。
100万年前,华夏先民学会用火。
2万到3万年前,学会用火的燧人部落跟来自西方会用绳的弇兹部落联盟,在甘肃合黎山一带居住。
甘肃的合黎龙首山(古昆仑,昆仑墟)祁连山(焉支山、弇兹山)。
先民在昆仑墟发展出一套星象、盘古以及北斗等等远古文明理论和传说,这个远古文明随着部落扩张而四向传播。
虽然燧人氏的人口占据优势,但是此时原始部落依然以母系社会为主,弇兹被赋予了比较神圣的地位,匈奴的皇后“阏氏”,“焉支山”,“九天玄女”。都跟其有一定关系。后世更是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
2.6万年前左右,这个氏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α星)为北极星,“紫微垣”以及早期历法逐渐成型。
笔者认为,这个氏族喜欢玉石,并开始用图腾区分部落。
3万到1万年间,这一支古氏族四处迁徙,因为有比较强大“精神文明”体系,这个氏族凝聚力较强,精神层面也更高,更容易同化各地依然蒙昧的其他原始人。
即便他们并没有征服当地部落,但是他们的星象系统以及创世文化,尤其是对玉石的偏爱也被当时处于石器时代的其他原始部落所接受。
否则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大地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以及红山文化都不约而同的以玉为尊,很大程度都是受此氏族的“文化洗脑”,亦或者都是其直系或者旁系的后裔。
仰韶文化的玉衡
良渚文化的玉图腾
红山文化中的中华第一龙
龙山文化玉环
石家河文化的人面玉饰
龙山文化玉牙璋(左上),龙山文化玉璇玑(右上),良渚文化玉琮(左下),良渚文化玉璜(右下)
玉石文化是华夏文化最好的代表,也代表者华夏先民在上古时期就有很大的活动区域,在相互学习、融合的过程中,各地都创造出了璀璨的独特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也真正步入了新石器时代。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