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秋游塔尔寺
金秋时节,我们游了闻名遐迩的塔尔寺。
塔尔寺的酥油花、壁画、堆绣艺术被誉为“三绝”艺术,此次游览,令我们大开眼界。
我们中国作家采风团一行10人,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出发,经过半个小时的行驶,站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坡上往下看,只见一片庙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金碧辉煌。导游说那就是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该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急于想了解塔尔寺的“三绝”,进寺后又是问导游,又是问高僧,终于弄明白了,知道酥油花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枝绚丽多彩的奇葩,是各种雕塑艺术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酥油是藏、蒙等游牧民族食用的乳白色奶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呈凝固状,可塑性强。这种油塑工艺艺术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等特点。其制作工艺复杂,一般在零度以下的冬三月中塑造;酥油花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多是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佛像和人物形象等等。
塔尔寺的主要殿宇、檐廊、回廊的墙壁上都布有大幅精美绝伦的壁画,它既刻画了崇拜对象,又美化了寺院建筑。壁画有三种制作类型,一种是布面画,一种是壁面画,一种是板面画,内容与唐卡、堆绣差不多,多为佛教故事、历史故事、阴间神鬼故事、善恶因果故事、佛像、人物画、动植物画等。这些壁画以多姿的形象、丰富鲜艳的色彩、精湛古朴的风格、娴熟高超的画技、别具一格的画面而著称于世,是我国绘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瑰丽的奇葩。
堆绣又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艺术,属于唐卡的一种。它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和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堆绣分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其题材内容比壁画还丰富。大经堂内悬挂的“十六罗汉显神通”和“八仙过海”,是两幅绝妙的大型堆绣佳作。堆绣艺僧依十六尊者和八仙各自的神通,按自己的丰富想象和审美经验堆绣出个性鲜明、形态表情各异、具有神秘色彩的憨态可掬的十六罗汉及八仙形象。寺内珍藏着两幅用各种珠宝串镶制成的宝石唐卡和一幅用各色金线刺绣的菩萨唐卡,是该寺的珍品。这些巧夺天工的绝手妙技,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工艺水平皆超过了其发源地而居于雪域各寺之冠。
雄居中央的大金瓦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最初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瓦舍,后来由藏民捐资,建成了大殿。到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扩建成宫殿式建筑。两年后,青海郡王捐黄金1300两,白银1.2万两,将殿顶中间盖上了鎏金铜瓦。经过30年,到公元1740年,藏王捐白银2.7万两,将大金瓦寺全部盖上了鎏金铜瓦,还在屋脊上安上了“金顶宝瓶”和“火焰掌”。
20世纪30年代,九世班禅送来银元1万枚,大赤金叶子1万多张,将大金瓦寺修葺得更加金光灿烂,耀眼生辉。过去读史书,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为太子时,他的姑妈想把女儿阿娇嫁给他,问刘彻愿意不愿意?刘彻回答,如果阿娇肯嫁给他,他愿意造一座金屋,把阿娇藏起来。但这只是一句戏言,说说而已,并未实行。如今看看眼前这座占地456平方米的“金屋”,我真有点吃惊了。”一堂费百万……忍不住饥寒!”白居易的诗句陡地在我脑子里闪现,久久不散。
走进大金瓦殿,只觉室内酥油味儿很浓,一盏盏酥油灯罗列佛前,昏昏苍苍。光线暗淡,看不清室内的陈设和供物。再加上人流如潮,你推我搡,簇拥着往前走。无法停步,所以出来的时候,在我脑海里只留下那座高大雄伟的白银塔的印象。
白银塔居于大金瓦殿内正中,有11米高,底座用白银造成,上饰鎏金。塔身裹着银叶子,镶嵌着珠宝美玉。塔上方有一洞佛龛,龛内端坐着宗喀巴的金像。塔下边埋着一棵旃檀树根,还掩藏着一段神奇的故事,传说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357年诞生时,他的母亲剪脐带,滴在地上一片血,便生出一棵旃檀树。这树迅速长出10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母亲知是什么神物,就用绸缎把树干包起来,又在周围砌以石块,建成莲聚塔雏型。随后历代禅师不断增修,建成了现在的白银塔。
宗喀巴原名罗桑智华,元朝至正十七年出生在湟中县鲁沙尔镇。他的父亲鲁本格,母亲萨阿切,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宗喀巴自幼聪颖,天资过人,3岁拜师,7岁学经,16岁游学西藏、印度,6年没有回家。母亲想念他,给他写了一封信,还寄去一团白发。信中说:“吾今年迈体衰,盼儿务必返里一晤。”宗喀巴游学心切,没有回去,只给母亲寄回去一封信,还附上用鼻血画的一幅自画像,乞求母亲多多原谅。
宗喀巴在外游学的时候,正是喇嘛教红教在西藏、青海、川西盛行的时候。僧侣们穿着红衣,戴着红帽,不守教规,生活放荡,以咒语为教条,从事邪淫幻术。针对这类弊端,宗喀巴发起了一场宗教革新运动。他主张铲除陋习,排斥幻术,禁止聚妻,纠正一切腐败风气,制定新的教规,崇尚修行,钻研佛法。这些措施得到了信徒们的普遍拥护,随取红教而代之。宗喀巴去世后,他的法位传给两个继承人,一个是达赖,一个是班禅,此后遂形成两大神职系统,世世执掌着西藏的教权和政权,由于他们穿黄衣、戴黄帽,所以人们称他们为“黄教”。
塔尔寺古建筑的主要特色是以藏式建筑为主,兼容汉式建筑、地方建筑风格。该寺经历400多年的增建和扩建,逐步形成了殿宇经堂与活佛府邸层叠、佛塔林立、僧舍遍布的建筑群体。整个寺院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殿堂、僧舍近万间。塔尔寺经全面修缮后,增建了藏汉建筑风格的山门,汉式牌坊和藏式牌坊各一座,山门前的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塔尔寺简介》。小金瓦殿始建于1692年,是全寺的护法神殿。主殿一层内供奉以赤列嘉布(事业明王)为主的护法神像,另有一副是马的标本,据说是九世班禅大师的坐骑,从拉萨一天一夜赶到了塔尔寺,作为神马供奉。三层楼正中塑有宁玛派创始人莲花生大士金身。
佛殿院内东西南三面二层回廊的墙壁上布满了精美壁画。祈寿殿,建于1717年,为祈祷驻锡在塔尔寺的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健康长寿,故称祈寿殿。因院内菩提树浓荫蔽日,盛夏花香满院,又俗称花尔寺,是一座典型的汉族宫殿式建筑。殿内主供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无量寿佛、燃灯佛和十八罗汉等佛像。院中花园前有一块宗喀巴大师母亲小憩用的绿青色磐石,后来寺院当做护法圣石来供奉。石头上贴满了钱币。时轮立体坛城院内建有目前西藏最大的时轮立体坛城一座,是供修习密法用的时轮坛城。塔尔寺诸佛殿装饰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更是被人们称为艺术“三绝”。
塔尔寺还是藏族地区的最高学府之一,里边有显宗、密宗、医学、时轮四大学院,教授佛教哲学、伦理学、医学、天文学、算学。我还看到一群日本人也来这里参观游览。听导游说,尼泊尔、不丹、緬甸、印度也经常有人来参观。他们不仅是来“朝圣”的,有的还留下来,研究这里的佛教文献。
塔尔寺是一块宝地!
我在这里探到了真正的宝!
2008·2·27·于湖光花园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汝州市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夏风情·观音文化》执行副主编,《大香山》执行主编,《河南报告文学》主编,《鹰城》《尧山》总编辑。现为《文艺界》《智泉流韵》《文学艺术家》《豫西作家》总编辑,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策划并组织了中国作家石人山笔会、中国作家温泉笔会、全国网络作家西安笔会、全国报告文学学会年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天龙山笔会、中原不锈钢笔会、宝丰肖旗笔会、皂角树笔会、平顶山市首届报告文学大赛、“圣光杯”、“中原不锈钢杯、“天晟杯”、“金庚杯”、“孝贤杯”、“慈善杯”、“全国战疫”征文、“老区建设杯”征文大赛等全国、全省、全平顶山市的大型文学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六十岁说》《童趣儿》《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岁月芬芳》等共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500多万字,有19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2011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聘为“世界科教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2013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评为金奖艺术家,业绩被收入《大不列颠艺术家百科全书》大型社科文献典籍,发行全球。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个人传略还被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