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她们“绣”出大美青海

作者: 时间:2022-09-18 12:39:33 浏览量:

央广网西宁3月8日消息(记者汪晓青)“这是一组大美青海旅游纪念品香囊,有青海湖、塔尔寺、日月山、柴达木、门源、祁连等产品,以青海多个著名的旅游地标为基础,每个荷包上都绣上了大美青海的特色元素。”俞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青绣作品。

一针一线 “绣”出大美青海

近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2021青海省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获奖名单,其中,俞兰所在的青海伊人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参赛作品“大美青海旅游纪念品香囊挂件”获得该项比赛纪念品类银奖。

她们“绣”出大美青海

大美青海旅游纪念品香囊(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这款“大美青海旅游纪念品香囊挂件”系列一共包括9个香囊,每个香囊上面都绣着俞兰心目中的“大美青海”。

拿起青海湖香囊,上面绣着蔚蓝的天空和湖水,数只渔鸥围着鸟岛飞翔;在柴达木纪念香囊上,绣着巍峨的玉珠峰和红彤彤的枸杞;在门源纪念香囊上,绣有岗什卡雪峰、金黄的油菜花,高铁在花田间驶过,还有苍翠的原始森林……每一个小小的香囊上,都承载着绣娘的巧思,传递着青海的文化和美景。

她们“绣”出大美青海

枕头、饰品、香囊等种类多样的青绣产品(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以前的刺绣流行于农村妇女间,大家喜欢绣花花草草,绣品主要以鞋垫、枕头、枕巾等生活日用品为主。”俞兰说,如今的青绣结合了时代特色和市场元素,种类丰富,产品多样,青绣作品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而赋予青绣更多内涵的,是通过青绣找到致富路、过上新生活的绣娘们。

敢闯敢拼 巧手绣出“半边天”

2000年,俞兰从青海棉纺织厂下岗,为了谋生路,她走上了摸索创业的道路。“小的时候,妈妈和姐姐就会做一些刺绣,我也喜欢,6岁就跟着家人学。”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中,俞兰一直对手工刺绣、编制很感兴趣。数次的尝试之后,最终,俞兰拾起了自己儿时的爱好,用针和线开始编织自己新的生活图景。

外出求艺,增长见识;四处拜师,精进手艺;参加比赛,积累经验……一路走来,俞兰技能值拉满,她开办绣坊,创建公司,带领下岗女工、无业在家的妇女和残疾人一起,通过双手打拼生活,一点点积累,一步步做强。如今,俞兰是青海省级河湟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青海伊人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俞兰的公司位于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这里也是河湟刺绣传承基地,海东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里有300多名绣工,还有许多学徒,大家一起以巧手穿针引线,通过刺绣脱贫致富。

她们“绣”出大美青海

李化索向记者介绍青绣发簪(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我绣的这款民族特色项链最畅销,精致好看,游客们很喜欢。”李化索笑着说。李化索来自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俞兰的徒弟,也是互助北山化索刺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小时候我会做一些简单的刺绣,最近四五年青绣成为了我的一项事业。我在山里一边放羊一边刺绣,绣花花草草,绣动物牛羊,也会绣很多时髦的东西。”李化索向记者介绍着她的绣品,土族盘绣、土族服饰、藏族服饰,发卡、项链,熊猫、猴子、牛犊,还有熊大熊二……产品时新好玩,精致鲜亮。

因为青绣,李化索原本的放羊生活被“打破”。也正是因为青绣,李化索走出大山深处,凭借着巧手巧思,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思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们“绣”出大美青海

李化索制作的青绣产品(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她们“绣”出大美青海

李化索制作的青绣产品(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甘于脚踏实地 也敢于仰望星空

青绣,是土族盘绣、藏绣、皮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的总称,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技艺繁琐,具有“指尖上的非遗”之称。

近年来,青绣从农家妇女的指尖,逐渐走进人们视线,走进广大市场,出现在文艺表演的舞台上,出现在文化创意的赛场里。而青绣这项产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与青海省“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成为大美青海文旅产业的响亮名片,成为青海省广大农牧区妇女脱贫致富、就业创业的蓬勃产业。

她们“绣”出大美青海

青绣产品结合热点,“熊大”“熊二”成了畅销品(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据俞兰介绍,她公司里的青绣产品销售状况还不错。尤其是近年来,线上渠道的开通和普及,更像是给广大绣娘打开了一扇“窗”。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给我们绣娘提供了网上直播销售的培训,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我们有了线上销售的渠道,也有了和各地绣娘交流的平台。”在网上直播平台,俞兰会在线教网友青绣制作,也会和很多妇女交流创业经验。很多家庭贫困、患有残疾、失业下岗的人在俞兰的引导下,开启了自己的创业路。

“等到今年的旅游旺季,我们打算去青海各旅游景点推销青绣产品,一个小小的香囊,是一个旅游纪念,更是一个宣传大美青海的宝贵载体。”俞兰说。

儿时的爱好成为了事业,闲时的手工活儿成为了致富的“法宝”,与俞兰、李化索一样,在青海各地,还有许多绣娘通过青绣,走出了深山,扭转了思路,拓宽了眼界,开辟了新生活。

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2021年,青海省非遗保护传承系统推进,认定了15家“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和60家“青绣”培育企业,33家非遗工坊带动15万人就业,产值达1.1亿元。2022年,青海省还将继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鲜艳的丝线在绣娘指尖婉转,绣的是大美青海,绣的是美丽新生活。

来源:央广网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