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藏语称为碌曲(意思为:鲁神之水、神水),古称漒水(因发源于漒台山北(西倾山)),是黄河上游右岸的第一大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由西向东在甘肃省岷县境内折向北流,止于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洮河流域东以鸟鼠山、马衔山与渭河、祖厉河分水,西以扎尕梁与大夏河为界,北邻黄河干流,南以西秦岭迭山与白龙江为界。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是黄河上游第一大一级支流。
自古以来洮河流域的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众多灿烂的彩陶文化。
一、石岭下的文化
1947年首先发现于甘肃武山县城关镇,1962年再次复查。距今6千年。专家考证为马家窑文化到仰韶文化的过渡类型。从石岭下彩陶的器型和纹饰及地层关系分析,有些专家认为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更为贴切。以石岭下命名的鲵鱼纹彩陶瓶名扬海内外。
鲵鱼纹彩陶瓶 高19cm,口径6.8cm,底径7cm,腹径14cm,重430g,为武山县傅家门种谷台遗址出土
鲵鱼纹彩陶瓶属于最精美的石岭下彩陶器。
石岭下类型文化发现于甘肃武山县城关镇,文化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和洮河等,中心区在天水武山一带。
二.马家窑文化
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现在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300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700年—4700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及湟水流域和河西的谷水流域是其核心分布区域。马家窑文化形成后,最先由渭河上游向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传播。
第二阶段由渭河上游向东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向南翻越西秦岭山地,经西汉水上游进入白龙江下游。
第三阶段由白龙江下游经阴平古道、扶文松州道南下岷江上游,由泾河上游翻越六盘山西进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第四阶段由湟水支流大通河下游、黄河支流庄浪河谷、乌鞘岭至河西走廊东部,由洮河下游先后进入洮河上游和白龙江上游。第五阶段在河西走廊和白龙江流域内继续扩展。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河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屋内有圆形火塘。
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曰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的绘制花纹。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
马家窑双耳彩陶罐
马家窑贴塑人纹双系壶
马家窑文化小口尖底人纹彩陶瓶
马家窑文化尖底彩陶瓶,出土于陇西县吕家坪遗址
距今5千年的马家窑中国第一青铜刀
三.半山文化
半山遗址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调查发现的,当时归为仰韶文化。
中国学者后来予以纠正。半山类型的显著特点是,彩陶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显著大增,彩陶中三角锯齿纹大量突出表现在构图中,同时图案以粗线条曲线构图,原来柔和的图案和细线条开始变得粗硬,漩涡变粗,出现大圆圈,后来向圆圈纹演变,还出现了黑红紫等色的复彩构图。彩陶器物造型也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有些陶瓮重心开始向上提高,肩部明显增宽,下腹内收,彩绘也主要展现在肩腹部,并一直到口沿都密密实实充满装饰图案。半山类型开始有了一些与马家窑类型不同的变化和发展,显出较大的区别。因此有学者把半山类型单独提出来,称为"半山文化",或与马厂类型一起称为"半山-马厂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4650~4350年。
半山文化彩陶罐
四.马厂文化
彩陶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有4千多年的历史。彩陶器形以罐、瓮、壶为主,器物瘦高,底小,上腹大,重心上移。彩绘主要是在上腹部或肩腹部,饰红底黑彩或复彩。一般器形都较粗率,缺乏典雅和精致。图案有四大圈纹,较多折线构图,尤以一种称为蛙纹的似蛙似人的变形抽象图形,常单体出现在彩陶瓮腹部上成主体构图,显然具有非同一般的含义,颇富代表性。其复彩继续了半山类型黑红或黑紫或黑红紫多色的线条和色彩构图,宽粗线条运用娴熟,图案豪放、粗犷率性、酣畅不拘,不讲究细腻严密的韵致,而与马家窑类型彩陶风格相去较远,有独特的彩陶艺术风格,因此有研究者把马厂类型分离出来,称"马厂文化",或者以其与半山类型较近的关系,称"半山-马厂文化"。迄今考古发现的马厂类型墓葬较多,居址较少。
马厂文化蛙纹彩陶罐
甘肃洮河流域的彩陶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文化,花绘题材繁多,多与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与信仰崇拜有关。其中又以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最具代表性。洮河流域的这些史前彩陶文化基本囊括了甘肃所有的彩陶文化。甘肃被称为彩陶之乡,那么洮河就是孕育彩陶文化的母亲河。
(下篇将介绍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之所以要单独介绍,是因为这三种文化在甘南地区遗址众多,寺洼、卡约文化是在甘南地区依托齐家文化发展出来的,并且甘南的齐家文化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