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西宁市东关大清真寺 艾米/摄
这一天的行程其实不顺利,但是我的收获却不小。
今天我们抵达了西宁,旅游旺季租车公司经济型轿车不够用,直接导致我们的取车时间比预期晚了约半天的时间,影响了后面所有的行程安排。
此次西进北上我们使用了王祖蓝代言的某租车品牌,先后在西安、西宁、兰州三个城市租车代步。不得不说,该品牌在西宁的服务是让我们最不满意的。
所以这一天,我们临时取消了去塔尔寺的行程,将行李寄存在西宁站,乘坐公交车去赴与西宁市东关大清真寺的约会。
我没有预料到在这里会产生一些关于文化的感悟。
死的建筑,活的文化
我此前对“清真”的了解主要来自兰州拉面馆和《穆斯林的葬礼》,这还是第一次走进清真寺。
女儿跑过来跟我要钱,她想放一些到门前的一个乜提善款箱里。我让她为这个乜(niè)字支付了学费。
交“学费” 艾米/摄
走进东关大清真寺,在进入大殿前的广场前,我注意到一个引导牌:请着短裙、短裤和裸露服装的游客,到侧殿免费换穿民族服装。
遇到引导牌无法引导的少数游客,寺里的信徒会走上前再次对她们进行提醒。
不得不说,这比硬邦邦的禁止XXX友好很多,最大限度地为游客和宗教保留了尊严。
东关大清真寺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
我们遇到的那位讲解员带着白帽,是位非常幽默的男士。
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的清真寺 艾米/摄
通过他的介绍,我了解到,东关大清真寺的大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大殿对面的建筑下面有五道拱门,整体是欧式风格,修建于1936年,距今有82年了。旁边的两个小亭子顶端上各有一个金光灿灿的莲花宝瓶,那是由当地的塔尔寺赠送。由于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寺院,所以这座清真寺算是在青藏高原上独有藏式风格的清真寺。外围的一圈建筑则是在1998年扩建的,是拜占庭风格。
融入了汉式、欧式、藏式、拜占庭式四种建筑文化的东关大清真寺看起来特别漂亮。而现在人们看到的圆顶尖塔的清真寺标志性建筑物,则是起源于土耳其的东正教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关大清真寺的大殿 艾米/摄
讲解员强调:伊斯兰教是全人类的宗教,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我很欣赏他这个观点。文化就应该是兼容并包的,求同的时候能存异,才是大家风范。排除异己,唯我独尊,你死我活,是霸权,是独裁,是侵略。
当然,信徒们都坚信,全世界只有自己信奉的那个主才是真主。
东关大清真寺大殿内景 艾米/摄
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但是我认同穆斯林减少浪费、注重建设精神世界的行为。
我认为,铺张浪费是一种暴发户式的宣泄。是想将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自卑都宣泄掉的行为。有一种近乎自我毁灭的病态的疯狂。建设精神世界,其实就是强大内心。人们越来越发现,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我以为,衡量强大的标准太模糊,在内心还没有强大的时候,姑且先充实它吧。不要虚度时光,不要让心灵游荡。
在橱窗里,在生活中
在西宁东关回族民俗文化馆前,一位女讲解员接力了后面的行程。
我对这位女讲解员没有太深的印象,因为我的注意力被眼睛夺走了。
图中男子与正文内容无任何关联 艾米/摄
我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在距离我的家乡2100多公里以外的青藏高原,我看到了儿时常见到奶奶使用的罗筛、杆秤。还有至今仍很熟悉的、我婚礼时我妈给我备作嫁妆的缎面棉被。还有曾在奶奶辈的长辈们口中听说过的、虽从未见但一眼就能识出的小石磨。
挂在墙上的圆形器具为罗筛 艾米/摄
左侧墙上挂着杆秤,柜子中间是缎被 艾米/摄
小石磨与簸箕 艾米/摄
在《社会民俗》展示窗里,我看到了回族的诞辰、婚俗、丧葬和节庆风俗文化。凝视着橱窗里展示节日盛况的照片,我深深感到恐慌。
西宁市东关大清真寺开斋节会礼盛况 艾米/摄
本次旅行前,我已经开始着笔写作《南远识味》系列散文,那是我对养育我的小村庄的一些回忆。触因是7月份返回老家时,妈妈提到,家里人中,只有她记得所有老祖宗的祭祀节点:包括但不限于忌日、周年、冥寿……
我当时开玩笑接了一句:“那以后你们可怎么办啊?我完全搞不懂这其中的讲究,更记不住这些日子啊!”
今天是周六,准时做礼拜的穆斯林们 艾米/摄
然后我愣住了。
是啊,我们这一辈尚且如此,等到我女儿这一辈长大了,谁还会记得,曾经我们除了清明节还有过其他的纪念先辈的仪式?谁还知道“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家祭”是个什么东西?
为信徒准备的地毯,周五刚刚被使用过 艾米/摄
我动了念头,要把我儿时还有幸见过的,各种节庆和祭祀日的风俗仪式记录下来。为了基调不显得那么悲伤,我先从吃食入手,计划写十篇,至今已经完成了一半。
可是此刻我站在橱窗前,只觉得兜头一盆冷水浇到心底:被我们所忽视甚至正在被遗忘的民俗,在这里还完整地保存他们的生活中,而他们仍然注重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盖碗八宝茶 艾米/摄
橱窗中的三盖碗八宝茶据说近年还用来招待过领导人。
而我们的民俗文化,又将在什么时候被岁月装入橱窗?
若只在橱窗中展览而没有传承,那我们的文化还是活的吗?
我相信已经有学者在做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可别说远的,就以我夫家为例,以中国人最看重的春节来说,我们已经不举行任何仪式了。我嫁进门十年以来,每年都是吃年夜饭和看春晚。我无数次地感慨过这种寡淡毫无年味的“年”。
回族民俗文化馆内展示的社会民俗 艾米/摄
我娘家却是一直有祭拜仪式的,只是现在应该已经更简化了吧?而我也已经多年没有看到了。
近几年一直听到一种说法,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有仪式感的生活更幸福。
我多想说,曾经我们都生活在各种仪式里,人们并不觉得很幸福。
大约人总是缺了什么才会觉得什么更珍贵吧。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