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宇 解家安 刘美娟 程梦圆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摘 要:基于青海省4A及以上旅游景区和各等级路网交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可达性模型、相关性分析,对青海省旅游景区可达性水平、空间格局、造成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全省旅游景区总体上呈现“区域集中,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各景区通行时间在2.48 h~11.7 h之间;公路时间可达性格局呈现“强核—弱核”双核空间分布;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与总里程显著性相关,与高速公路里程高度相关,与国道里程中度相关,与省道里程相关不明显。
关键词:旅游景区;公路交通;时间可达性;空间特征;青海省;
基金: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8012;
可达性可以描述为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1],能有效地实现区域资源的空间集聚。研究公路网络可达性对旅游业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Hansen在1959年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2],表征空间相互作用指标之一的可达性,在地理学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今很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旅游景区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潘竟虎等利用GIS空间计量法对A级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3];戴学军等采用分形方法对旅游景区进行分形分析[4];吴必虎等运用空间统计对景区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进行分析[5];程海峰等采用最邻近指数、连接度、通达性、紧密度等方法探讨了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6];刘敏等、吴丽敏等、王美霞等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别研究了对影响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7]、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8] 和武陵山片区旅游景点可达性水平的空间格局[9]。相关研究学者虽然已在旅游景区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结构方面取得不少显著成果[10,11,12,13,14],但将可达性方法应用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仍在不断探索研究阶段,对影响可达性因素的研究也比较少。分析目前的旅游与可达性结合研究的相关成果得出,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客源地相对于目的地景区或城市的可达性格局测度,缺乏旅游景区之间的景区网络可达性分析。可达性度量方法多为栅格距离成本法,少数使用矢量法度量可达性。可达性研究区域多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主[15,16,17,18,19,20,21],很少以受交通条件影响深远的西部地区为例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运用GIS网络分析、可达性模型以及相关性分析,对青海省旅游景区综合发展水平和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整体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丰富青海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内容和方法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并为区域旅游景区开发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1青海省的基本背景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省东西长约1 200 km, 界于89°35′E~103°04′E之间;南北宽约800 km, 界于31°36′N~39°19′N之间,面积72.23万km2。青海有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 000 m以上,垂直变化明显。
“十三五”末,青海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两横三纵两枢纽”的格局。2019年底青海省公路通车里程为83 761 km, 高速公路里程3 451 km, 一级、二级公路里程9 306 km。2019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561.33亿元,较上年增长20.4%。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5 080.17万人,增速20.8%。
1.2旅游景区的选取
根据青海省统计局公布的青海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统计,截至2020年,青海省共有3个5A级旅游景区,25个4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地域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的旅游资源大省。由于4A级及以上级别旅游景区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因此选取这28个主要旅游景区进行研究,分析其公路时间可达性格局。
1.3数据获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达时间和通行距离的测算,第二部分是青海省的宏观统计数据。为了评估各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水平,本研究以青海省主要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为出行方式,从高德地图路线规划模块中获取2020年10月每天8:00~16:00,28个景区之间的通达时间与各等级道路通行里程,得出通达时间矩阵与道路里程矩阵。宏观统计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统计年鉴2020》。
2 评价方法
2.1可达性模型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以区域内某景区到其他各景区的平均通行时间来衡量该景区的网络可达性,具体计算公式[22]如下:
Ai=∑j=1nTij/n (1)Ai=∑j=1nΤij/n (1)
式中:i、j为区域内的旅游景区;Tij为区域内的景区i通过公路交通网络到达景区j的最短通行时间;n为景区个数;Ai 为景区i的平均通行时间,其值越小,表明该景区的可达性越好,即该景区到达网络中其他景区越方便快捷,反之则越差。
2.2相关性模型
把旅游景区平均通达时间与各等级道路里程记为x和y,各指标样本值分别为xi和yi(i=1,2,3,…,n),则平均通达时间与各等级道路里程的相关系数为:
rxy=∑i=1n(xi−x¯)(yi−y¯)∑i=1n(xi−x¯)2∑i=1n(yi−y¯)2√ (2)rxy=∑i=1n(xi-x¯)(yi-y¯)∑i=1n(xi-x¯)2∑i=1n(yi-y¯)2 (2)
其中,x¯=1n∑i=1nxix¯=1n∑i=1nxi,y¯=1n∑i=1nyiy¯=1n∑i=1nyi
式中:rxy为xi和yi的相关系数,它表示的是xi和yi的相关程度,rxy越接近1,那么xi和yi的相关程度越强。
2.3技术流程
青海省受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约束,公路交通成为游客前往旅游景区以及实现景区间中转的主要选择。因此,本研究以旅游景区为网络节点,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道交通连接为网络连线,运用GIS网络分析进行测算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水平及其空间格局。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分为五步。(1)获取青海省DEM数据。在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下载青海省的DEM影像,使用ENVI软件对DEM影像进行无缝镶嵌以及图像处理(图1)。(2)运用高德地图路线规划模块,得出青海省景区间的通行时间成本矩阵与距离矩阵(表1),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每个景区的平均通达时间Ai。(3)青海省行政区划空间数据取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万数据库,将步骤(2)计算得出的每个景区平均通行时间的属性数据与青海省行政区划进行空间分析,得出景区通行时间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图2)。(4)利用公式(2)计算出可达性与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指数。(5)建立景区网络数据库,利用ArcGIS10.2网络分析工具中的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对28个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格局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图3)。
图1 青海省主要景区分布和公路交通线路
3 旅游景区与公路网络空间分布状况
青海省旅游景区总体上呈现“区域集中,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见图1),省内景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形成了“东部旅游景区圈”和“青海湖旅游景区带”的“一圈一带”两个集中分布区。由于此地处于高原、高山地形区,景区分布散落在各种地形空间中,空间直线距离较短,但景区实际道路距离较长。从图1可以看出,景区基本分布在建成高等级公路沿线,反映了交通基础设施是实现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的重要指标。该区域公路交通网络由于受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影响,公路网等级结构较低,区域内高等级公路较为稀疏,总体呈“两横三纵”的格局,东西向公路较多,南北向公路偏少。通过计算高等级公路密度发现,区域内公路线路总密度为11.61/100 km2,高速公路密度为7.37 km/100 km2,一、二级公路密度为1.29 km/100 km2,说明该区域等级公路密度处于较低水平。
图2 青海省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空间分布
图3 青海省旅游景区可达性格局
青海省内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符合旅游综合开发的4A、5A级景区仅有28个,数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省地处我国生态屏障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全省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区域地貌类型复杂,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公路网络密度和结构水平低,对于可开发旅游景区,公路时间可达性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进而导致可开发的旅游景区数量和质量难以保障,严重抑制了青海省旅游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4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综合分析
4.1可达性分析
青海省旅游景区可达性水平可以分为:好(2.48 h~2.993 h),较好(3.054 h~4.639 h),中等(5.157 h~6.411 h),较差(8.646 h~9.868 h),差(11.7 h)等5个等级(见表1)。
表1 青海省4A及以上景区平均通行时间和公路里程
景区名称 |
Ai/h |
C1/km |
C2/km |
C3/km |
C4/km |
|
2.480 |
4 347.3 |
878.3 |
193.4 |
5 558.9 |
|
2.480 |
4 347.3 |
878.3 |
193.4 |
5 558.9 |
|
2.871 |
4 451.7 |
874.4 |
129.8 |
5 608.8 |
|
2.993 |
4 308.4 |
937.1 |
201.0 |
5 616.7 |
|
3.054 |
4 242.1 |
1 135.6 |
110.7 |
5 515.2 |
|
3.114 |
3 942.0 |
1 537.1 |
205.1 |
5 851.2 |
|
3.164 |
4 017.9 |
1 059.8 |
439.6 |
5 882.8 |
|
3.189 |
4 157.1 |
1 055.5 |
439.1 |
5 773.4 |
|
3.217 |
4 374.3 |
873.8 |
145.1 |
5 871.1 |
|
3.229 |
4 300.6 |
1 089.0 |
172.9 |
5 699.9 |
|
3.357 |
4 799.9 |
1 208.4 |
119.0 |
6 195.7 |
|
3.411 |
3 040.2 |
2 721.3 |
213.6 |
6 117.9 |
|
3.439 |
3 656.0 |
2 401.4 |
385.8 |
6 591.0 |
|
3.522 |
4 622.8 |
1 012.2 |
792.0 |
6 496.0 |
|
3.721 |
3 615.0 |
2 564.5 |
581.2 |
7 009.3 |
|
4.011 |
6 854.7 |
1 140.2 |
98.5 |
8 178.3 |
|
4.043 |
4 142.8 |
2 253.0 |
422.0 |
7 069.9 |
|
4.154 |
2 913.5 |
3 871.5 |
550.7 |
7 498.7 |
|
4.366 |
6 843.9 |
1 479.9 |
226.7 |
8 824.4 |
|
4.432 |
7 314.6 |
1 236.7 |
170.0 |
8 994.2 |
|
4.482 |
8 002.6 |
1 116.8 |
57.0 |
9 268.3 |
|
4.639 |
7 246.6 |
1 732.1 |
122.4 |
9 166.0 |
|
5.157 |
4 467.2 |
3 558.9 |
169.0 |
8 273.7 |
|
6.411 |
3 042.0 |
6 002.3 |
1 372.4 |
10 478.0 |
|
8.646 |
15 348.0 |
2 601.5 |
177.7 |
18 394.6 |
|
8.664 |
16 895.7 |
1 514.5 |
172.7 |
19 217.4 |
|
9.868 |
16 808.6 |
4 191.6 |
193.7 |
22 040.0 |
|
11.700 |
17 681.5 |
2 584.8 |
177.2 |
21 570.2 |
注:Ai为该景区平均通达时间;C1为该景区到其他景区高速公路的总里程;C2为该景区到其他景区国道的总里程;C3为该景区到其他景区省道的总里程;C4为该景区到其他景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城市道路的总里程;*表示为5A级景区。
从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看,可达性为好的景区都分布在西宁市内,西宁市是青海省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高,城市路网较为完善,构建了东西南北向的高速公路路网格局,通达性较好;西宁市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呈“东西长,南北窄”的形态,城市内道路交通受地形格局影响较大,交通的通畅度不高,道路交通拥堵成为常态,公路时间可达性受城市交通通畅水平影响较大。“东部旅游景区圈”和“青海湖旅游景区带”是可达性较好的区域,区域内旅游景区的分布较为集中,景区大多地处同一地貌单元,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景区分布在G6、G315、G109等高等级公路周边,C1(高速里程)与C2(国道里程)占比高。“东部旅游景区圈”内的祁连风光旅游景区和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山地景观特色,地形复杂,与青海省西部、南部地区的景区空间距离相隔较远,不过由于临近东部地区的旅游景区,因此评价指数为中等。格尔木市的景区虽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低地势区,且有G109、G3011等高等级公路通过,但受地形阻隔因素影响,与省内其他景区相距较远,C4(总里程)数值高,因此评价指数为较差,但与称多县景区相比,其境内有3个4A景点分布,区域内旅游资源能相互联系,且景区分布在较为平坦的地区,比称多县可达性略好。称多县地处青南高原,全区地形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并且区域内除G214外其他都为低等级公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全省其他景区相距遥远,可达性为差。
4.2相关性分析
为研究影响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的因素,揭示各要素与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运用SPSS26软件相关性分析得出结果(见表2)。
表2 青海省4A及以上景区通行时间相关性分析
项目 |
C1 |
C2 |
C3 |
C4 |
|
0.905** |
0.507* |
0.012 |
0.98** |
注:Person相关系数r>0,表示正相关;Person相关系数r<0,表示负相关。Person相关系数的显著性采用双尾检验概率p值进行标注:**(p<0.01)表示相关性非常显著,*(0.01<p≤0.05)表示相关性显著,无标记(p>0.05)表示相关性不显著。一般地,当|r|>0.95 存在显著性相关;|r|≥0.8时,高度相关;0.5≤|r|≤0.8时,中度相关;0.3≤|r|<0.5时,低度相关。
(1)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与C4(总里程)显著相关,距离对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起决定性作用,东部地区景区分布较为集中,空间距离相对较近,因此可达性好;而格尔木市景区与称多县景区地处不同的地貌单元,与东部景区空间阻隔作用明显,空间距离远,导致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较差。
(2)从相关性分析结论看,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与C1(高速公路里程)高度相关。由于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且不间断,行车方式封闭、无交叉口,行车速度明显快于普通公路,能大量节约旅行时间,但从结论看出,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与C4(总里程)相关性高于C1(高速公路里程),说明路网的密度是提高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特别是总里程的提高,对区域间公路时间可达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3)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与C2(国道里程)中度相关,说明公路运行速度对区域间公路时间可达性具有重要影响,高速公路运行速度为80~120 km/h, 国道运行速度为60~80 km/h, 说明运行速度下降25%~33%,相关性明显下降,反映了高速公路对于区域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也说明在旅游景区发展中,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旅游景区间空间联系作用明显。
(4)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与C3(省道里程)相关不明显,说明在出行选择中,公路运输普遍遵循冯·诺意曼的大道定律法则,导致景区间出行选择多为高等级公路,但从总里程的显著相关表明,省级道路建设对于区域公路交通网密度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起到主干道辅助联系作用,整体对于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的缩短具有提高作用。
(5)东部地区景区数量多,可达性整体较好;西部、南部地区景区数量少,可达性差。西宁市到达称多县与到格尔木市公路里程相近,但所表现出来的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差异明显,从景区数量组合看,格尔木包含3个4A级景区,称多县仅有1个4A级景区。说明景区数量是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4.3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青海省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分布呈现分别以西宁市、称多县为核心的“强核—弱核”可达性空间格局,公路时间可达性差异对比强烈。“强核”区域景区数量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景区间空间距离近,平均通行时间短;“弱核”区域,景区数量稀少,平均通行时间长,景区间带动关联作用弱。
从东北向西南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逐渐减弱。东部地区形成了以西宁为核心的环状空间结构,该区域是青海省主要景区分布的集中区,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东向西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从中等向差逐渐转变,区域内仅拥有4个4A及以上景区,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虽较为丰富,但由于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区域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和主干交通网络空间分布成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东部区域,高速公路和国道分布较为密集,可达性水平在区域内也占优势;相反,在西部、南部区域,交通线路稀少,景区可达性水平趋于劣势。
5 结论和建议
本文基于公路交通网络从区域内旅游景区可达性角度出发,对旅游景区可达性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5.1主要结论
(1)青海省内景区平均通行时间较长,在2.48 h~11.7 h 之间,平均值为4.565 h。全省低于通行时间平均值的景区有21个,占景区总数量的75%;高于平均值的景区有6个,可达性水平差异较为明显。
(2)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与总里程显著相关、与高速公路里程高度相关、与国道里程中度相关、与省道里程相关性不明显。地理单元中景区数量也是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表现为景区数量多,公路时间可达性相对较好;景区数量越少,公路时间可达性越差。符合距离和数量衰减规律。
(3)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空间格局近似呈“强核—弱核”双核空间分布,由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景区自身地理位置、周边景区数量、建成高等级公路密度,对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5.2建议
5.2.1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
全省东部地区要统筹规划衔接,强化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对旅游景区的服务保障,完善交通站点—景区、景区—景区间公共旅游交通线路,争取实现“零距离换乘”;“弱核”地区应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大力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强多式联运等综合运输政策和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优化旅游旺季以及重点客源地与目的地的航班、铁路配置,推进“弱核”旅游景区与主干高等级公路的旅游通道对接,改善公路通达条件,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路网系统。
5.2.2做好旅游景区特色发展
“东部旅游景区圈”和“青海湖旅游景区带”要突出特色,围绕青海湖景区、塔尔寺景区、茶卡盐湖景区、互助土族故园景区等,强化旅游形象和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凸显差异化旅游特色,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营销水平,合理设计旅行线路,形成综合开发优势,打造区域旅游增长极。西部、南部旅游景区开发程度较差,应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与玉树州内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立足特色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品精品化,扩大高星级旅游景区建设规模和数量。利用综合运输系统,提高区域的旅游可进入性,培育立体的旅游道路环线。加强区域内景区之间,区域与区域景区之间的联系,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5.2.3打破空间地形对旅游景区的开发阻隔
提高重点旅游区、交通枢纽、集散中心等各类服务性地点的旅游交通综合服务能力,帮助游客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旅游活动;打造旅游发展通廊,统筹整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串联重要旅游服务城镇以及重点景区,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系统、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系统和核心旅游产品体系;利用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在高等级公路和景区公路沿线增设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和公路服务区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融合生态旅游、高原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Johnston R J.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3rd ed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4.
[2] Walter G Hansen.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59,25(2):73-76.
[3] 潘竟虎,从忆波.中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区)空间可达性测度[J].地理科学,2012,32(11):1321-1327.
[4] 戴学军,丁登山,许志晖,等.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06-713.
[5] 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1-5.
[6] 程海峰,胡文海.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14,34(10):1275-1280.
[7] 刘敏,郝炜.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学报,2020,75(4):878-888.
[8] 吴丽敏,黄震方,周玮,等.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13,33(8):158-164.
[9] 王美霞,蒋才芳,王永明,等.基于公路交通网的武陵山片区旅游景点可达性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6):187-192.
[10] Kwon Young Hyun,Shin Hye Won.Economic Effects of Changes in Spatial Accessibility on Regional Tourism Expenditure Structure[J].Journal of Cadastre & Land InformatiX,2019,49(2):135-149.
[11] Bogdan-Constantin Ibanescu,Mihail Eva,Alexandra Gheorghiu.Questioning the Role of Tourism as an Engine for Resilience:The Role of Accessib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Sustainability,2020,12(14).
[12] 刘传瀛,黄季夏,王利,等.俄罗斯滑雪场空间格局及可达性[J].资源科学,2021,43(1):197-208.
[13] 王姣娥,胡浩.基于空间距离和时间成本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可达性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7,27(11):1951-1961.
[14] 蒋海兵,刘建国,蒋金亮.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全国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7):58-67.
[15] 靳诚,黄震方.基于可达性技术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划[J].地理研究,2012,31(4):745-757.
[16]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等.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7,26(2):391-402.
[17] 杨丽婷,刘大均,赵越,等.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空间格局及可达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8).
[18] 穆成林,陆林,黄剑锋,等.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12):193-202.
[19] 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7,37(6):895-903.
[20] 朱磊,胡静,周葆华,等.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7):190-198+216.
[21] 李保超,王朝辉,李龙,等.高速铁路对区域内部旅游可达性影响——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9):182-191.
[22] Graeme Galloway.Psychographic segmentation of park visitor markets:evidence for the utility of sensation seeking[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6):581-596.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