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太康年间(即280—289年),河南汲县发掘一座战国魏国墓葬,出土简书经整理辑成《竹书纪年》七十五篇,自此两晋名流及后世便兴起一股研读热潮,对于所涉史料及神话传说颇为赞叹神往,其中有《穆天子传》结集为古本六卷,记载了周穆王西行轶事,两晋方术士郭璞注解《竹书纪年》云:“穆王西征至昆仑丘,西见王母。”
《竹书纪年》
据说,周穆王西征战胜俘获5位犬戎国王,且将其部落内迁至太原,此后一度西进九万里至三危山、昆仑丘,也就是在昆仑丘到达了古羌人之西王母国,此地女国主西王母来朝劝其罢兵。所谓“昆仑丘”即是今日的青海、新疆一带,而周天子与西王母相会之昆仑山瑶池,也就是人尽皆知的“青海湖”,“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宴饮对歌甚为亲密”,堪称人间少有之佳话。李商隐传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可见自周穆王返回后,西王母对他的思念之情。
周穆王与西王母
《史记》载,“三苗在江汉、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所谓“三危(地)”即远古所指“青海”,羌人先祖“三苗”与华夏族同源,于尧舜之时从江汉间迁徙至青海,在河湟地区逐水草狩猎游牧为生,史籍称为“西羌”,至商周以降,“羌人”牧养牲畜日滋、势力愈广,民众能自制刀、戈、镞等青铜武器,羌人部落称青海为“西戎氐羌地”,嗣后与秦人、匈奴或战或和,近华夏古雍州者逐渐内附,青海即属古雍州封疆。
青海羌人
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任用贤才由余拓地千里,将农耕文化带到了河湟地区,羌人部落亦由游牧狩猎逐渐定居耕种,而作为文明赘生物的“奴隶”制亦加之于羌人,而今享誉古今的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就曾被秦人抓去做奴隶,后来侥幸逃出生天,为躲避追赶藏身于野地之中,追赶者放火焚烧而不死,又与偶遇的一名受过劓刑(即割去鼻子)的女子结为夫妻,因而被许多羌人当成“神灵”,便推举其担任“豪帅”即首领。无弋爰剑其人虽曾为奴隶却志向远大,又因被迫流离失所见识颇广,且所生诸子皆有才德,因而其治下部落势力逐渐强大,与部落之间争夺人、畜、牧地,俘虏敌人则编作奴隶,羌人自古擅长骑兵作战,动辄十数万骑出战甚为壮观。
无弋爰剑
自秦国扫灭义渠安定西陲后,便专心致力向东方“华夏文明圈”寻求发展,至秦国一统华夏亦未再西顾,因而羌人得以繁衍生息。《后汉书·西羌传》曰:“(秦)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无弋爰剑的嫡系后裔仍于青海湟中安躬农事,其旁支亦有远徙西南游牧者,此间易物贸易、生产技术都有很大进步,利益交织的阶级矛盾亦逐渐炽烈,故而河湟羌人战争增多,“豪帅”亦从一般的部落首领转变为掌握生杀大权的奴隶主“国王”。
羌人铜像
西汉武帝与匈奴争竞决战,为从战略上斩断“匈奴右臂”,出兵占据河西走廊且进兵湟中驱走诸羌胡部落,于青海设县而治开垦两千余顷屯田,此地民众逐渐形成羌汉杂居的格局。至新朝王莽称帝,要挟西海(即青海湖)羌人献地称臣,羌人被迫让出西海周围土地,逐渐迁徙至甘肃陇东、陕西西部、宁夏南部等地,自此以陇东为界分东、西羌,羌人畜养牲畜及粮食颇有巧术,迁徙不久便又安居乐业生聚成落。至东汉与羌人几番争斗,延至三国中原纷乱,而青海一带物产丰富生活安定,汉人多有避祸远走至青海避难者,而魏晋之时稍稍安定,便设置文武统理青海,因而汉、羌之间关系密切,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名将韩遂就曾被羌胡拥戴为首领。
韩遂
“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建康,南国则因王朝弊病迭次改换门庭,北国陷于“五胡”之乱世杀伐之中,朝廷自然无暇顾及青海一带,“五胡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大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此间游牧于辽河西昌黎棘城的五胡之鲜卑首领慕容家族中,兄弟因牧马相互撕咬而嫌隙分离,长兄慕容吐谷浑约于313年愤而远迁至甘肃、青海一带,其族人与羌人、汉人世代联姻杂居相处,其孙(叶延)为首领时势力渐大,遂以“吐谷浑”为族号,至405年吐谷浑已领有青海之地,其首领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至盛时封疆东起今甘南、川西北,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沟通中原、漠北、西域、西藏高原及印度等地。
吐谷浑疆域图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