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聚力打造“大旅游”发展的样板

作者: 时间:2022-10-30 11:48:17 浏览量:

从百里花海到林海莽莽,从祁连山大草原到岗什卡雪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了这片土地绚烂丰富的高原胜景,营造出“一山一水一幅画,一步一景一倾心”的美好境界,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得到完美融合,是发展文旅融合大旅游的不二选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藏族自治州文旅产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效果更加凸显。逐渐构建起“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优越的区位、富集的资源、秀美的风光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使海北成为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聚力打造“大旅游”发展的样板

聚力打造“大旅游”发展的样板

聚力打造“大旅游”发展的样板

聚力打造“大旅游”发展的样板

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硕果累累

2016年5月,海北州被确定为青海首个全域旅游示范州。在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登才加看来,全域旅游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处处都是旅游风景,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打破景区围墙化,将全境打造成一个大景区。为此,海北州突出顶层设计,强化“全域思维”,树牢“大景区”观,把文旅融合理念融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州、县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加快资源整合优化,形成点、线、面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和空间形态,推动全州文旅联动发展。

金秋九月,登上浩渺的卓尔山,看秋云翻涌,山川如画,游人如织;入住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民宿,伴着秋景入眠;走进纯真闲适的原始村落,沉浸游牧风情。

乡村游、美食游、牧业游逐渐成为旅游的新业态,在祁连,一条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一个个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让游客流连忘返。

前不久,来自陕西的游客卫杰带着家人到祁连旅游,原本以为只是一场看草原享受清凉的旅程,却让他在旅途中有了更多收获。

卫杰说:“这次来青海旅游,我们一家人都觉得不虚此行。我们看了卓尔山丹霞地貌、黑河大峡谷,晚上在美食街品尝特色美食。第二天我们还体验了黑牛毛帐篷,欣赏了赛马、拉巴牛,还可以自己挤牛奶、打酥油,没想到一个小乡村的旅游项目这么丰富,真是太棒了。”

2020年4月,海北州委、州政府召开了第五次文旅发展大会,会议出台了《关于促进文旅融合推进“三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海北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督查监督考核办法》。7月,颁布实施《海北藏族自治州全域旅游促进条例》,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推进海北州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先后编制完成《海北州全域旅游规划》《海北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将文旅规划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规划有机结合。四县也相继完成了全域旅游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形成覆盖全域、纵深到点的文旅规划体系。

“截至目前,海北州共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1家;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4家,乡村旅游接待点101家;星级饭店35家,这些成果对于我们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登才加说。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近两年,海北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青海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先后制定印发《海北州“十四五”文体旅游广电规划》《海北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保护优先,持续发展”“突出特色,创新发展”“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积极推进海北特色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目标愈清晰,行动更坚定。为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落地见效,海北州积极谋划打造区域样板,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决定在全州范围率先打造环湖北岸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由州党政领导牵头,组织行业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考察环湖北岸各景区(点)发展现状,充分挖掘各景区(点)特色、明确各景区(点)发展定位,经过多次研讨,目前正在制定《环湖北岸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支撑是关键的一环。

近年来,海北州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在2017年—2021年期间,海北州共完成文化旅游总投资124.4亿元,实施了“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祁连阿咪东索景区、达玉民俗村景区、照壁山景区、湟鱼家园景区、州县两级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旅游厕所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全州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此外,海北州还坚持以龙头景区为牵引、骨干景区为依托,整合生态人文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景区景点品质,积极融入青海湖和祁连山人文生态旅游景观廊道、“金岸银边”建设,内部互联、外部互动的优质生态旅游线路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色”资源吸客能力强,风头正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深入挖掘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祁连山大草原为代表的绿色高原生态自然风光、以丰富的民族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民族风情的“三色”文化内涵,实施“泛旅游系统”提升战略,推动传统观光旅游业态跃级为多元化、一体化的高层级业态,精心打造四种不同形态旅游“金字招牌”。

招牌已然形成,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它的引客能力,海北采取的办法是,有侧重、去雷同的方式。即以祁连山草原、百里油菜花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打造“金色门源·花海之旅”;以原生态地质资源、特色历史人文资源,打造“祁连山下·天境之旅”;以措温波藏城为核心,青海湖北岸旅游经济服务带为依托,打造“藏城刚察·圣洁之旅”;以“两弹一星”理想信念培训教育为核心,将音乐文化、体育文化融入旅游,打造“河清海晏·乐动之旅”。

在这四张“金字招牌”的带动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明晰,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等深度体验游越来越受游客的喜欢。

“我们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体系,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特别是以民俗文化、生态采摘、康体养生、花海体验等特色服务为载体,打造了16个省级旅游扶贫村,实施了鱼儿山景区、祁连县麻拉河景区等16个旅游扶贫项目。”登才加介绍。

积极引导祁连县卓尔山景区等7个州内知名景区景点参与脱贫攻坚,广泛吸引贫困人群参与旅游景区服务、住宿餐饮业服务、承包景区扶贫摊位、销售制作文旅商品,2021年旅游业带动脱贫户1635人次实现人均年收入20416.02元,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与此同时,海北州积极培育文旅产业市场主体,全州现有文旅企业124家,其中规上文旅企业3家;文旅产业销售收入从2016年的7439.37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19698.88万元,文旅融合发展效应不断显现。

十年来,依托“三色”资源,海北州累计接待游客6280.12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10.45亿元,旅游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记者手记

倚绿生金 以景换银

多样的地理地貌,丰富的民俗文化构成了海北藏族自治州集湿地、沙漠、草原、雪山、林海、峡谷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旅游要素集聚,海北州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抓住这种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

海北州各级党政领导一直将发展旅游业作为主责主业,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部门协同机制,全州上下统筹推进落实,步调一致,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采访中,记者深感,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一项系统性一体化工作,涉及多方面、多领域,作为文旅部门,应该持续加强与生态环境、交通、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交流合作,统筹各方资金、项目、人才、平台,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实现共建共赢。

为此,海北州积极构建“人人参与 成果共享”良好局面,将生态旅游载体延伸至景区空间外,大力打造优质风景廊道,辐射带动四县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利用“示范区”引领带动“目的地”建设。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广泛吸纳就业,赢得群众支持,带动群众成为生态旅游建设的参与者、生态旅游发展的受益者、生态旅游生活的享受者。

发展旅游产业最忌千篇一律,景点雷同,没有特色。同时,要给单纯的自然景点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有故事才能让游客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产生沉浸式体验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考虑,采访中,我们看到海北州各级文旅部门立足游客对景观原生态性和文化探源性、复古性的需求,坚持“全面性保护、传承式利用”原则,将生态保护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凸显海北“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原生态之美,深挖海北非遗、历史、民族、宗教、农耕、游牧等文化的原真性、可传承性,创造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实物形态的生态旅游产品,打造出一个个具有竞争力的生态旅游品牌。

海北州在全域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有利时机,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同频共振,释放出更多发展潜能,在实现“倚绿生金,以景换银”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前行。(尹耀增)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