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作者: 时间:2022-11-20 13:36:15 浏览量:

2022年3月1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揭晓“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中山西夏县师村遗址、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等,都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五六千年前,远古先民留下的活动遗迹。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3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进行入选项目报告环节

在前面的很多篇文章中我介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史前文化,今天继续为大家介绍黄河流域还未曾讲到的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旧石器时代有距今115万年陕西蓝田人,距今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等。进入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上游有距今1.3万年~5000年的甘肃大地湾遗址,在中游有距今1.05万年~9700年的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在下游有距今8500年~7500年的山东后李文化。

前一篇文章中我为大家介绍了黄河流域在大一统国家夏朝形成前的最后一个史前文化——龙山文化。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甘肃老官台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三足陶盆

当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在晚期与北方的红山文化、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南方的大溪文化交流融合之际,远在黄河上游的甘肃大地有一种新的考古文化也在成长发展着,这就是——马家窑文化。

九,中国灿烂的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存在年代距今约5800年——4000年(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阶段)。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的甘肃,青海境内,其中以甘肃的洮河流域、大夏河流域、以及青海的湟水流域马家窑文化遗址最为集中。影响范围东起渭河中下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马家窑文化的重要遗址有甘肃临夏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以及兰州的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与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马家窑文化是陕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和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后发展出的一种地方类型考古文化 ,曾经被称“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发达的彩陶制造业,出土的马家窑彩陶器据专家估计,大约有10万件。因此,甘肃也被称为“中国彩陶之乡”。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遗址

马家窑文化的不同类型

马家窑文化出现在距今5800多年前,期间经历1800多年的发展,在文化内涵上出现了时间分布上的差异。根据出土典型彩陶器的不同,将马家窑文化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一),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遗址位于天水武山县城关镇,发掘时发现在马家窑类型的地层之下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地层之上存在着一个过渡性的文化层。随后以这个遗址为代表,以这个过渡性的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特征为内涵,提出了"石岭下类型"的定名,这表明马家窑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马家窑石岭下类型存在的年代距今约5800年——5400年。主要分布在天水渭河流域。

石岭下类型陶器以较浑圆造型的泥质橙黄色的彩陶罐、壶、瓶为典型陶器,彩绘图案由变体鸟纹演变而来,以圆点为中心配以旋形分散的线条构图为主。圆形、圆圈和线条搭配是马家窑石岭下类型陶器的主要纹饰。另外也有用弧边三角形来构图。这些匀致曲线的起伏变化和不同组合为特征的图案基调,为马家窑文化出现的旋涡纹、波浪纹、圆圈纹等彩绘图案的流行奠定了基础,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先声。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甘肃天水武山石岭下遗址出土的变体鸟纹彩陶瓶

(二),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石岭下类型经过四五百年的向西发展,在洮河中下游和兰州的黄河岸边稍微出现了不同,在彩陶纹饰方面除了石岭下类型拥有的变体鸟纹、圆形、圆圈、弧边三角形等纹饰外,还增加了垂帐纹、水波纹、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纹、蛙纹等,此时的马家窑先民学会用轮盘起伏来画“波形”的纹饰了。这种类型以洮河下游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址最为典型,因此把这一类型成为典型的马家窑类型或马家窑类型。其存在年代距今约5400年——4900年。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比石岭下时期种类丰富多了,常见的彩陶器有罐、瓮、壶、鬲、尖底瓶,钵、豆、盆、碗等。

(三),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晚期的一个类型,存在年代距今约4900年——435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流域。另外在渭河上游的天水、武山一带和宁夏南部、河西走廊的永昌县以东地区也有分布。其彩陶器纹饰较复杂,但大都绘有几何图案,动感强烈,以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锯齿纹双耳彩陶罐

半山类型的制陶业直接继承于马家窑类型,工艺娴熟,器物主要以泥条盘筑法成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主要有小口细颈壶、贯耳小口壶、细长颈瓶、浅腹盆、曲腹钵、双耳罐、单耳罐、带嘴罐等。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罐

(四),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是继半山类型后发展起来的马家窑文化晚期类型,个别地方与半山类型同时并存,但主流晚于半山。存在年代约为4350年一4050年。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新器型——单把竖锯齿纹彩陶筒形杯

陶器以彩陶为主,也有红陶和少量的灰陶、白陶。器形与半山类型有很多相似,但有发展,新器形主要是单把筒形杯。彩绘用黑、红两色。纹饰有波折纹、圆圈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纹等。夹砂陶器也多饰附加堆纹,只是条带变粗。早期器物器表打磨光滑,晚期只有个别的经过打磨。马厂类型晚期的双耳罐耳部加长,纹饰用单色,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三角纹、菱形纹和编织纹为主。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折带网线纹彩陶鸟形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期是马家窑彩陶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出土的陶器占马家窑彩陶器的60%左右。

马厂类型彩陶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陶器以彩陶双耳罐、小粗陶双耳罐为主,双耳彩陶罐体形矮胖,短颈侈口,长颈彩陶壶多直口,流行黑红两彩和锯齿纹,某些因素和半山陶器颇相似。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马厂类型早期,神人纹彩陶鸟形壶

中期彩陶数量大增,彩陶双耳罐数量减少,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部略微内收。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中期,四大圈纹彩双耳陶壶

晚期彩陶已有衰落的趋势,彩陶数量减少,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仅施淡淡一层红色陶衣而不饰彩的双耳壶十分多,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作风。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出土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掌坪遗址的马家窑马厂类型晚期的彩陶三连罐

我们仍然以马家窑文化各重要遗址的发掘过程来感受一下她的魅力吧。

马家窑文化各遗址的发掘过程

(一),马家窑遗址的发掘经过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洮河岸边,距今5300年-4200年。

1924年,在西北考察的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马家窑遗址上,发现了大量彩陶片和完整无损的彩陶器。他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临夏广河的半山遗存归为之前发现的仰韶文化,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此后,历史学家、考古专家顾颉刚、裴文中、夏鼐等人先后专程到马家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

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在临洮马家窑遗址和寺洼山遗址(属于3千多年前的寺洼文化遗址)考察发掘后,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很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将这类文化称之为马家窑文化。此后马家窑文化在学术界得到承认。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石岭下遗址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甘肃武山县博物馆馆藏

马家窑遗址大规模的发掘是从2014年~2016年进行的。

2014年9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组成的专家组对马家窑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 。

2015年8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专家组对马家窑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共开挖探方20个,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专家组对马家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设探方20个,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灰坑29个,房址3处,沟3条,墓葬1座,窄沟状遗迹2条 。

以上三次发掘陆续发掘了1600多平方米,累计发现陶片、陶器、石器等文物40多万件,以及13处大小各异的房屋遗址群、72个灰坑、7条灰沟。清理出房址60余座,窑穴和制陶窑址100多座,墓葬1600多座。发现罐、瓮、壶、鬲、尖底瓶,钵、豆、盆、碗等大量彩陶器,以及大量陶片和大量石器、骨器和动物遗骸。

出土的器物多数属于马家窑类型的彩绘陶器,彩陶多为橙黄色,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施以彩绘,花纹全部为黑色,主要包括有垂帐纹、水波纹、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纹、蛙纹和变体鸟纹等。夹砂陶多饰以绳纹,某些器物的下部装饰有绳纹、上部施彩 。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2015年,临洮马家窑遗址发掘现场

发现的房址群里有成排排列的大小不一的房址遗迹,各房址面积不同,其中较大一处有50多平方米 。

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是氏族的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西向或东南—西部方向排列。随葬品主要有石斧、石锛、石凿和纺轮等生产工具以及彩陶等生活用具。

经过专家研究马家窑遗址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后期的遗址。

(二)柳湾墓地的发掘过程

柳湾墓地位于青海省湟水流域的乐都县柳湾村。柳湾墓地是中国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随葬品数量之多、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世界史前考古发掘中是极其罕见的。其存在年代距今4500年——3100年。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青海乐都县柳湾墓地

1974年春天,解放军某部医疗队在青海省乐都县柳湾村驻村医疗时,一名军医偶然看到村民在上山挖水渠时,挖出了一些色彩艳丽的彩陶罐,急忙向文物部门做了汇报。经专家鉴定,这些陶罐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的彩陶。而埋藏它们的一片大型古墓群也随之浮出水面。此后,国家文物局组织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青海省考古队等单位进行了连续6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1500余座。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彩陶器

这些墓葬分别属于马家窑半山类型时期、马厂类型时期、齐家文化时期以及辛店文化时期。

在这里向读者朋友说明一下,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发展演化出了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发展出了辛店文化,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时期至齐家文化大约经历了600年以上。加上辛店文化时期约有1000多年之久。墓葬数量多,出土遗物丰富,对研究甘青地区各原始文化的内涵、序列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对当时的社会形态、经济生活与埋葬习俗等问题的探讨都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的圆形墓穴

从墓地的发掘资料观察,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时期,柳湾人使用石器翻土耕种、石刀收割,过着较原始的农业经济生活,但在生产发展方面,纺织业和制陶业不仅有了分工,而且比较兴旺,其出土纺轮就有百余件。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柳湾墓地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晚期的彩陶罐

马厂类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较多的生产工具和粟类粮食,并有宽刃刀镰,表明较半山类型时期的农业经济有了进步。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品种繁杂多样,数量惊人,多达万余件。由此可以想像当时的制陶业的规模是相当大的。马厂类型的陶器与半山类型陶器比较,造型趋向凝重,彩陶花纹繁缛复杂。胎胚薄厚匀称,烧造火候较高,花纹都是入窑前绘在陶胚上的。纹样以黑、红相间的锯齿纹为主,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形图案,结构严密、绚丽多姿,表现出制陶技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彩陶器物上还发现有约139种不同形状的符号,常见的有"+"、"。"等,这些符号有人认为是与文字来源有关,有人认为是陶工的标志等,总之它们应代表一定的客观事物的意义。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柳湾遗址博物馆展出的人像形彩陶瓶

马家窑文化特征

(一),经济

马家窑文化的经济以旱地农业为主,以狩猎和饲养为辅。农作物主要有粟和黍,饲养猪、狗、羊、鸡等家畜家禽。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古老青铜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用于翻地的石铲通体扁薄,略呈长方形,效率很高。收割用的农具很多,主要是石片磨制的石刀和用陶片改制的爪镰,形状有长方形穿孔的和两侧打成缺口的两种。在镰刀中有一种形制很特殊,也是长方形,但在一端刻成锯齿,为马家窑文化居民所独创。谷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

(二),手工业

手工业主要从事陶器的制作。

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文化尖底瓶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三),房屋建筑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接近水源。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10平方米-50平方米左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周围的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临夏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

(四),丧葬习俗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当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却将彩陶文化又延续发展了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她的彩陶器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她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她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八)

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掘现场

马家窑文化进入马厂类型后分两支继续发展:

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沙井文化、四坝文化,向西进入新疆中部,最后消失在茫茫的戈壁大漠。

另一支以青海乐都县柳湾为代表,主要分布于甘肃兰州以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洮河上中游、白龙江上游以及青海地区,此支后来发展为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又发展出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发展出庞大的青藏高原古羌族、狄戎、吐谷浑、吐蕃等众多民族的文化,直至今天的羌族、藏族、彝族等文化都是由马家窑文化一路发展而来的。

明天为大家介绍齐家文化。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