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大美三江源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被誉为"中华水塔"。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米。区内气候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湿差大、日照时间长。 历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令人警醒。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远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2019年1月,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发布通告,明确将永久性禁止三江源头水域的外来鱼种放生活动。2020年11月,第二次青藏科考三江源冰川科学考察分队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阿尼玛卿冰川开展的综合科学考察及冰芯钻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21年10月21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体制试点基础上,优化调整功能分区和范围,将长江的正源格拉丹东、长江的南源当曲、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等区域纳入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范围,面积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三江源区境内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在东南亚被称作湄公河)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这里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世界著名的三条江河集中发源于一个较小区域内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青海省也由此闻名于世。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米。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三江源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与环境面临着湖泊水位下降、湖泊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草场退化严重、土地沙化加剧,生态功能弱化等威胁和挑战。 三江源必须重返“生态天堂”。 于是,“重要责任”、“绿色发展”、“生态立省”、“不考核GDP”……“十一五”以来的这一系列关键词,无不彰显出举世瞩目的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工程实施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项目各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项目实施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各族群众,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使工程建设不断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彰显出生态立省战略为了人民福祉的深刻内涵。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范围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总面积达15.23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建设内容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防治、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小城镇建设、生态移民、建设养畜、人畜饮水等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等科技支撑项目,总投资75亿元。截至目前,国家累计下达投资40.8亿元,占《总体规划》投资的一半,共完成投资40.5亿元,占下达投资的99%。 至今,20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8个项目的建设投资和任务已完成并发挥效益。在建项目中,沙漠化防治已完成治理面积47.08万亩,湿地保护已完成面积28万亩;人畜饮水45项工程已全面完工,解决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4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养畜场已使1.9万多户牧民群众从中受益,小城镇建设已完成40个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监测已初步构建了三江源生态监测系统,人工增雨已初步建成了综合监测、催化作业、信息传输、作业指挥和增雨作业评估五大系统,科技培训累计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4613人(次)、农牧民和农牧民转产培训近2万人(次),建立和培育科技示范户452户,极大地改善了三江源生态环境和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三江源生态成效已日益显现,绿色的梦想和美好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并且不断向前延伸。 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江河湖泊水域面积共有1970.42万亩,全省分布的各类水生野生动物中,兽类1种、两栖类分属2目5科6属10种、鱼类分属3目5科18属51种。鱼类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且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其中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生物有大鲵、水獭、川陕哲罗鲑3种,省内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有青海湖裸鲤、齐口裂腹鱼等14种。这些土著鱼类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资源,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晶。通天河系长江源头干流河段,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流经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玉树市4县市。通天河流域属高寒气候区,地貌涵盖高山、湖泊、灌丛、草原等,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野生动物迁徙廊道。 通天河流经的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是我国南北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群山耸立中,长江水系的通天河、曲麻河、色吾河、代曲河、勒玛河等,黄河水系的卡日曲、约古列宗曲、扎曲等,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水塔”自然景观。开源长江,起肇黄河,初淌澜沧江,踞青霄以俯大千,造化于青藏高原,称“世界屋脊”、谓“中华水塔”。孕育华夏,播种文明。品读三江源,如读圣贤书。 三江起源,巍峨雄冠。名列前茅,高峻极天。雪峰冰川奇幻:冰角峰直插蓝天,冰塔林耸立谷底,冰洞穴深不可测。冰川融水,江河初流,汩汩涓涓,潜行于草层,游荡于湿地,穿行于峡谷。千流聚汇,万湖星罗。滴水汇成巨川,溪流聚为大河。冰雪世界,温泉蒸腾。江河穿行,云雾相从,显晦之瞬间,展舒而万象。吉祥水源,珍禽异兽家园,野马奔驰山谷,羚羊结队迁徙,牦牛“雪山之舟”,雪豹高原称霸。矿藏富集,国之重宝。中藏药宝库,虫草雪莲驰名中外。草甸绿茵连天,马群、牛群、羊群,流动如云。秘境圣地,传为玉虚之处,瑶池之所。李白登高观河,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陈毅写《昆仑山颂》:“驱遣江河东入海,控制五岳断山横。”《格萨尔王》,藏学巨著,畅叙江河源。唐卡、佛雕、建筑,格调独具;寺庙神秘庄严,藏胞歌舞翩跹;河湟文化,光彩熠熠。序言,江河源于涓流,巍峨起于垒土,生灵始于圣水。 三江寻源,千载传薪。春秋《禹贡》有载:“导河积石”,“岷山导江”。西汉张骞出西域探河源,开丝路先河;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蕃途经三江源,开辟唐蕃古道;元世祖初定大业,遣都实“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明代徐霞客,游记山川,《江源考》首倡“导河唯远”,尊为寻源之则;康熙、乾隆数遣大员寻勘江源,“灵源致虔祭,穷源命必至”。新中国鉴古开今,揭开神秘面纱。勘测考察数十载,漂流探险有接力。尧茂书驾“龙的传人号”漂流江源两千里,日记两万言,中途遇难,“首漂长江勇士”,定格壮丽人生。千载探寻,科学定音。长江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称当曲,北源楚玛尔。黄河正源玛曲,澜沧江正源杂多。江河定源,水系定流,立世有凭。横空出世三江源,冰晶玉洁写大千,千支万脉是其躯体,广土沃野是其肌肤,华夏生民是其儿女,江河文明是其陶铸。 三江护源,昭然盛世。江河源生态脆弱,乱采乱挖,滥捕滥猎,过度放牧,加剧生态恶化。湖泊无积水,林草无鸟群,异兽潜形,灾害滋生。源区生态呻吟,流域血脉病生。民族警醒,举国共识,治理江河源,保护母亲河。天路先行,历五十载之艰,破多年冻土之关,解生态脆弱之难,克“生命禁区”之险,青藏公路通车,青藏铁路铺通,跨越江河源,高路入云端。生态修复,天保造林,治理沙漠,禁猎禁捕,退牧还草,绿色发展,十万牧民迁居,万名管护上岗;卫星通讯,天地一体,远视频检测,大数据管理。体制创新聚合力,国家公园建示范,积累世之功,收治本之效。穷泽生流,枯木荣发,珍禽复来,瑞兽频现;屋脊又见山川绿,高原再现千湖美。调水妙棋,江河互济鼎复兴。国是之初,毛泽东谋划“借水”,六十载论证,六十载生聚,调水蓝图写大地,东线调水,干线三千里,中线调水,自流两千里,滋润京津冀。西线调水,引注黄河上游,万次试验,日臻完善。百姓翘首,生灵期盼。治理三江源,福祉千万代,华夏受惠,环球同享。生态之美,和谐新篇,三江潮涌圆大梦。 夫如是,三江源乃华夏之源,文明之源、生态之源。饮水思源,知江源之恩惠;反哺江源,乃儿女之天责。“青海青,黄河黄,还有那滔滔的扬子江,牛儿肥,马儿壮,昆仑山下好牧场,白云千里鸟飞翔,我们发源在青藏高原,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乡。”这是上世纪40年代,罗家伦先生用《中华民族的故乡》这首诗来阐释青海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青海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一样,是多元文化,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人文景观和绚丽多彩的诸多亚文化;是包容文化,始终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进行情感和文化上的交流和认同,体现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特点。 青海之美,美在丹霞。从西宁赴贵德,迎接游客的第一道美景就是独特的丹霞地貌。由丹霞山形成的阿什贡峡谷,地处黄河北岸,两侧山峦夹峙,高耸入云,红的如火,青的似黛。山崖经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无数道奇形怪状的景致。有的像久经风霜的老人面孔;有的像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有的像动物世界里多种动物的造型;还有的酷似男人的雄器、女人的阴户。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惟妙惟肖的艺术杰作。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大美青海虽不是我的家乡,但它胜似家乡。因为,我的心时常向往之,我的魂始终牵绕之。 |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