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88年前青海历险记,揭秘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作者: 时间:2022-12-30 12:24:35 浏览量:

编者按

青海人李自发,解放后湟源县首任县长。因马仲英屠城而被迫离家的他,前往金陵大学求学,1934年毕业后,借西北五省农业考察的机会返回家乡考察。作者一行乘骡车,穿行于西宁—湟源—共和—贵德沿途高山溪水间的小道。虽然山行艰险、荒野万顷,但在作者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中,我们能体味到旅途中青海的自然景物之美和藏民感情之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错觉。其关于藏族同胞生产生活的描写,为我们了解88年前青海百姓的生活状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逃离五载,我又回到了故乡

1934年8月9日,我们自西宁出发,有李林海、马子彦相伴,乘骡车溯湟水西上,行60里过扎马萨桥,入湟源石峡,一路山明水秀,青葱一色,至石板沟响河尔一带,山坡华荫翳,山脚湟水急湍,不禁令人回忆往事,低咏“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之句,描拟询(确实)得其真。

88年前青海历险记,揭秘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由城西北湟水对岸山巅远眺西宁城,绕城者为南川河,1941

西宁是我生身之故乡,湟源是我成长之摇篮,这条潺潺的湟水,是我初时游钩之所在。自从民国十八年春,土匪马仲英屠城以后,我在枪烟弹雨之下,亡命出来游学江南,迄今已5年有余了,而今故里重归,得晤家人亲友之面,亦人生快事也。

我在车中这样想着,不觉日落西山,暮色苍茫。晚上9点钟抵达湟源县城,故乡风光依旧,但此来劫灰零落,市面萧条,不堪回首也矣。

10日,大雨霖霖,畅叙别情。11日雨霁,携李马二君出城调查农业。12日雇骡车二辆,兵士二人护送,开始塞外长征。此来本应多住几日,藉续天伦之乐(家庭的乐趣),怎奈公务在即,同伴又频频催索,那时我也以为“别久见时欢,聚久别时难”,倒不如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好受些;加之浩劫之后,疮痍满目,元气未复,而人民之痛苦变本加厉,苛捐杂费之外,继之派兵要马,生命焦碎(谓心因愁苦而破碎),莫此为甚。山明水秀之故乡,竟成了乌烟瘴气之社会。

88年前青海历险记,揭秘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甘肃入青海之要道——享堂桥,1933

记得去年有位同乡由京回家,在他的来信上说:“进享堂,如入牢笼;进家乡,如入坟墓”。今余身入牢笼坟墓之中,目睹斯艰,有何天伦之乐?那时我们的心中有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感慨,于是说走就走,并无什么留恋。

但是,当我离开故乡,从家人朋友之中分散出来,大哥和妹夫跨马送行,送到城南湟水桥头,道一声再见,他们便勒马缓缓回去,在马背上又不时回头怅望我们,此时我独倚在车辕上,目送着隐隐的故乡,是如何的黯然伤怀!苏曼殊谓:“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之诗句,恰成余当时之写照了。

沙漠中之绿洲——铁盖林

14日向东南行,地形渐低,经长凡40里至山沟,草干水涸,深入不毛(之地)。至共和县府20余里处有温泉,水不甚热,地名“阿一亥”县长魏泰兴君在此扎帐欢迎,少(稍微)进茶酒,前行七八里有沙山,呈45°斜坡,沙粒流动,骡车几乎不能渡。

88年前青海历险记,揭秘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黄河边村庄,青海,1933年

过沙丘则为平川大路,荒凉满目,黄河浩荡横贯中部,地势因其冲击形成三层平原,头道原高燥不毛,二道原田连阡陌,三道原靠近河滨,柳荫蔽日,河中有岛日夹滩,长草没膝,密如水稻。时当夏秋之交,蚊虫甚伙(群聚),不堪久留,居民往来须以皮船渡河,气候景物酷似江南,惟缺一水牛与草屋耳。

共和县府附近考察,于17日乘马出发,兵士4人护送,沿黄河北岸西上,芜野(乱草丛生的地方)万顷,人烟渺茫,天然飞机场处处皆是。行20里至沙漠,沙丘起伏,荒芜人迹。又30余里,遥见沙窝中露出杨柳数株,黑乌乌的帐幕,隐显其间。余等相顾而笑,忽见两只牛犊大的牧犬,如狼似虎地扑将上来,余等拉紧缰绳,一面投鞭打狗,一面策马前进。至帐幕前,番妇笑相迎也,茶话间又和她玩笑了一回,其态度之和蔼大方,颇有欧西女人之意味。

88年前青海历险记,揭秘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黄河边,青海,1933

复前行,只是“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身临此境,令人意远。约20余里,至目的地——铁盖林该地北枕沙漠,南依黄河,东西十数里,南北五六里,森林茂密,一望苍苍,斜阳低落林梢,辉光反照,云霞似血,与绿荫打成一片,风光绮丽,洵(实在)沙漠中之绿洲也。

余等喜出望外,牵马下沙坡,渡溪流,拨枝穿林,寻觅村舍,忽悠一马误踏蜂窝,刹时群蜂骚动,乱刺人畜,同伴马君文彦受伤最重,叫痛不止,此日循原路而返。

日月山的传说和东巴耕作的藏民

88年前青海历险记,揭秘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青海湟水近黄家店处,1933

湟水绕流湟源城南,源有二:一为西源,一为南源。西源是主源,南源是副源。此南源俗称药水河,由湟源去共和,药水峡是必经之途,狭长十数里,山坡之上,稚松亭亭,青翠可爱,遥望南山(即翠山,俗称华石山),层峦叠嶂,积雪皑皑,不胜凄凉之感。

18日拂晓至日月山,乃为两个馒头式之小山互相连接,中间空凹处,仿佛半轮日月,故名。或曰:“唐文成公主从藏王至此,不胜荒凉之乱,遂遣使入朝,取银赎她,此银形同日月,使者见之,以为奇物,私之,另出假银与之,藏王不收,公主无奈,遂入藏。”日月山之名,由是而起。若唐之言,无足信者,而斯山饶有小说意味,甚觉有趣。山系红色细沙,积结而成,山上绿草如茵,朝光照射山顶,与红沙绿草相映,光彩陆离,更觉神秘。

过山岭,则见草野茫茫,举目无涯,帐幕牛羊,寥落其中,风光凄凉,纯为塞外景象。中午至“茶你哈”地方,在黑牛毛帐房内打尖,羊肉炒面,吃得非常痛快。复前行,至倒淌河,此河由东而西,入注青海。

过河则入柳梢沟,道路狭窄而崎岖,石头满途,骡车颠荡欲裂,沟中杂草灌木极其茂盛,野花开遍,芬芳袭人,沟尽头忽然开朗(开阔明朗),地名拕盐尔大滩,东西50里,南北20余里,水草丰茂,万山缭绕,中成天然牧场。

88年前青海历险记,揭秘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甘肃藏族的房屋,一层住牲畜,二层住人,屋顶放置庄稼。1936

行至尕海滩,冰雹大作,衣履尽湿。闻此去青海海边仅10里许,乃顺便一游,稍施留逮。晚6点钟至共和县属之东巴,居民全系藏族(俗称番子),习汉语者仅一人。因地低气湿,耕作为业者,垂三十年矣。房屋饮食与汉人无大异,惟炕(土床)与锅灶相连,为其特色。

村民见余等至,相率列于左道,举手欠腰,表示欢迎,妇人孺子,皆以好奇的面孔,站在门角张望。夜间杀羊款待,意极殷勤。闻余等来自南京,便再三扣问曰:“中央何时来解我等之倒悬(比喻处境困苦危急)也。”这种被压迫民族的呼声,殊令人心酸气愤,夜不能寐。

曲乃亥的温泉和女孩深夜情歌

88年前青海历险记,揭秘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骑马山间行,1932

19日晨光曦微中,向畦里么山进发,山石错落,苔藓苍苍,山路盘旋曲折,如在画中游。约行30里,始登山岭,四瞩则峰峦高插,似与天接吻,仰天长啸,空谷四应,俯视则削壁悬崖,屹立万丈,石径崎岖其间,令人目眩,众乃牵马蹑足,小小心心,循山水川流过之石径而下,主山麓,红轮(指太阳)已西坠。

复经一高原,下坡即达曲乃亥(属贵德县),依山傍水,风景清幽,暮烟潇潇横锁着两三家,村民纯为番族,不习汉语,耕牧兼营,生活倒也舒服。村之西南5里,许有温泉,约21℃,水崖隙喷射而下,淙淙盈耳。

88年前青海历险记,揭秘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藏族女子田间耕作,1936

欲洗澡,因天晚未遂,夜宿百户家。皓月当空,清风微拂,夜凉似水,万籁俱寂,但闻远处传来番女歌声,时高时低,如断如续,歌曲凄凉婉转,似非发自嗓喉。余虽不解其意,但音调悱恻而动听,不仅引起内心之共鸣,于是侧耳静听,直至入睡,梦寐中余音犹缭绕不绝,殊令人不胜天涯漂泊之感。因为之诗曰:

寒塞月夜拂清风,番女高歌倍伤情。

悲声悠悠荒野外,余音袅袅梦魂中。

青骢芳草难留住,一襟幽思向谁论。

《新青海》1935 年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