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一、地理位置
青海省乐都县曲坛镇是我的家乡,曲坛镇位于湟水河南岸,离县城21公里处,乐化公路窜乡而过,北纬36 21,东经102 17 ,海拔高2600-2700米,南至拉脊山脉乐都岗沟镇为邻,东至乐都南山中坝乡、蒲台乡为邻,西至峰堆乡为邻,药台清水窜乡而过,流向湟水河中,自古以来是通向西域的佛教之路。
曲坛镇是一个藏汉杂居,农牧融合汉文化与藏文化融合的一个半浅山半脑山的贫穷山乡。
二、景观
曲坛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南靠垃脊山脉的青山林地,山顶终年积雪是乐都八景之一的“南山积雪”。山下林地、田野、耕地纵横交错,大南山的“药台流水”流过曲坛镇灌溉着万亩良田养育着这里的勤劳的人们。清水河畔杨柳成荫,农田成行,整个河道两岸大小清泉随处可见,大南山药台林场林壑纵横、山清水秀峰蛮叠嶂,林中狼、狐狸、麝香、山雀、马鸡等飞禽鸟兽今长出没于林间,这里奇特的地理位置及和谐的生态环境滋养着曲坛藏汉儿女。乐都八景曲坛三洞“莲花洞、老古洞、官隆洞是佛教领袖释迦牟尼喇嘛圣僧修仙之地,位于曲坛寺西面2-5公里外,悬崖峭壁之上,十分壮观,道教圣地-福神庙(娘娘庙),在曲坛寺前门旁终年数以万计的信徒上香煨桑磕头祭拜祈求神灵护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位于镇政府北三公里处的龟蛇镇峡(盛家峡)而形成的水库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库中清水灌注着岗沟乡万亩良田,养育着乐都南川勤劳的人民。
四 经济状况
这里的农民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经济体制,自明初以来由于汉民族的迁入定居主要以农耕为主,畜牧为副的半农半畜的经济体制。
由于地处高寒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夏季时间短、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易受霜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害,虽水源充足而无水浇地,适宜种植春小麦、洋芋、青稞、豌豆等早熟农作物。
另外,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耕技术的落后,农民年平均收入在200-300元之间,生活水平低下。
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农村大量的劳力剩余,西部大开发的好处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两面一补政策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至09年年人均收入达1500-2000元,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电视机、手机、电冰箱、摩托车、太阳灶、洗衣机等基本普及。80%的农户修建了新房,少数农户盖起了洋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农村道路的硬化有利农副产品和农民生活用品的运出和运入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五 文化教育
乐都是全国文化县城之一,曲坛是全县文化乡之一,这里人们自古尊师重教,清民国时期先民们办起了乐都有名的曲坛蒙藏小学和曲坛小学,解放后办起了乐都三中。旧时这里有著名的拔贡举人、四人,著名作家谢善述同志名惯全国。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