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古称西海,自唐代以来,对西海神(西王母)累有封号,其祭祀在古代为遥祭,即在朝廷设坛祭祀,自清代开始才改为近祭和会盟。
清雍正年间,抚远大将军年ト尧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向雍正提出了“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禁约青海十二事”,其中对青海湖的祭海和会盟作了新的规定:“其每年会盟奏选老成恭顺之人,委充盟长,不准妄行私推,以致生事滋扰。”即祭祀会盟活动由政府官员参与操办,不准私自组织。
雍正四年,皇帝诏封青海湖“水神”为“灵显宣威青海神”,同年九月,在湖滨约“会亭子”的地方坚立由满、汉、蒙、藏文刻的“灵显青海之神”石碑一块,并筑碑亭一座,派政府官员致祭,这是青海湖近祭的开始,一直延续了220年,解放后废除。
祭海会盟一般在农历七、八月进行。参与人员为蒙藏王公贵族、千户、百户等重要头目,活佛、喇嘛等宗教要人。这些政要约有二三百多人,每人带领的随从可能有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此外,还有参加祭海的百姓,祭海活动中干活的民众约两千左右,声势浩大,盛况空前。
那时候没有宾馆酒店,而且祭海会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能要持续好几天,这些人住哪?在金银滩搭起帐篷,安营扎寨。每年七八月份本是青海湖最美的时节,天高气爽,白云悠悠,绿草如茵,野花盛开。美丽的金银滩上,一座座帐蓬鳞次栉比,忙碌的人们进进出出,牛哞马啸,热闹非凡。
祭海由青海省级官员、湟源县级官员具体操办。在民国时的一次祭海中,政府成立筹备处,在商会征购茯茶2000多封,酒1000多斤,果品,洋糖、哈达等物品若干,又从刚察千户处借来崭新双层花纹蒙古包8顶,普通双层帐房100多顶,摊派民夫承担运输,准备了一周才算竣事。
祭海之日,在青海湖边设上祭坛,摆起香案,供上祭祀,全体人员依次排列,准备开祭。献祭的祭品有牛、马、羊三牲各一只(即太牢),香楮、蜡烛、帛(或哈达)一条,五谷粮食,酒、茶、果品。龙旗一对,御杖四根,由理番院送来的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写的祭文一纸,经过初献、亚献、终献三项程序,行三跪九叩之礼。
祭祀程序大体上是:一、全体人员肃立。二、主祭者就位。主祭由钦差大臣担任。三、奏乐。喇嘛吹响大喇叭。四、致祭。致祭又分好几个步骤:1、进香。2、进帛,即献哈达。3、进祭文。4、读祭文。5、行三跪九叩之礼。这是主祭程序。五、望祭和燎祭。望祭是向西海肃立凝视,燎祭是点燃祭坛边的篝火。六、燃放烟花爆竹。七、礼成。礼成之时,群众纷纷涌向祭坛,将龙旗、御杖、“太牢”及其他祭品抢夺一空,与此同时,由专人向海中投放活羊一只,表示向海神致敬。
祭海程序完成后是宴会和会盟,一般在祭海的第二天举行,地点在湟源县东科寺的大经堂内举行。宴会时,经堂内上位要设“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钦差大臣、总兵、官员坐主位,各王公贵族按品级入席,左翼盟和各王公坐左列,右翼盟的左右列。
会盟宴会分大年和小年。逢大年的一年,王公的座前设点心糖食,汤羊一只,还有绸缎、袍褂、衣料、马蹄胸、小刀、火镰、鼻烟壶等赠品,赠品按职位大小分配,各有不同。小宴的一年,每个王公宴前只设肉菜八碗,没有羊,其他礼品和大宴相同。赠品虽小,但名义上是皇帝直接赏赐,意义重大。
会宴完毕后,另准备肉菜两桌,抬到院心,由各王公、百户千户的随从进行抢取,名曰“抢宴”,是祭海风俗之一。与此同时,参加宴会的王公贵族拿上礼品,在皇帝牌位前顶礼谢恩,退出宴会。
民国28年的祭海会盟中,参与的活佛王公有52人,每人分得缎衣料2件,礼帽1顶,白米1袋,绵羊2只,白面1袋,点心2斤,洋糖1斤(糖果在那时候是珍贵稀罕的东西),缎手帕1条。千百户109名,每人分得礼帽1顶,白米1袋,绵羊1只,点心1斤,洋糖1斤,手帕1条。还有布料、茧绸若干,估计也就几尺。此外,蒙藏百姓共1882名,各分得茯茶1包,酒1斤,白面、肉、大米若干,估计每人几斤。
至此,会盟还没结束。宴后,王公贵族由盟长领导,要谒见钦差大臣,赠送哈达、马匹、牛羊等物品。礼尚往来,不能只拿政府的赠品,还要回赠。回赠的礼品,钦差大臣不能据为己有,要上缴国库。此外,各王公贵族还要汇报一年来各族内发生的纠纷事件,王公病故,呈请袭职等要事,请钦差大臣裁决处理。当时处理不了的,则定期调查处理或后期派官员到当地处理,这才是祭海会盟的要点。
清朝的祭海会盟,将祭海会盟的主持权从蒙古的首领改变为清廷直接派大员主持,通过祭海会盟落实朝廷的行政任命权和司法仲裁权,牢牢掌握了中央对青海地区的控制。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提高了藏族的政治地位,道光之后,藏族开始参与会盟,得到皇帝的赏赐,地位有所提升。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