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成群结队的信徒一手摇着转经筒,一手捻着佛珠,口中低声念诵着“六字真言”,步履匆匆地走在几条主要的转经道上。转经筒,又称为转经轮,即是将经书装在轮圈与轮筒里,包裹起来。虔诚的信徒认为,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转经筒,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乃至对自己来生的憧憬。
传统转经筒
样式千百年不变
在藏地,常常可以看到村子边或者寺庙里一排排固定在架子上的转经筒。泉水边或河流边有利用水力转动的经筒;垭口有利用风力转动的经筒;在藏族同胞家里,还可以看到点燃的酥油灯上缓慢转动的纸质转经筒;更普遍的是手摇转经筒。以上就是五大佛经轮:水转佛经轮、风转佛经轮、火转佛经轮、地转佛经轮、手转佛经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手持转经筒渐渐分成了两大类:佛教用品和旅游工艺品。但结构都是一样的。
传统的转经筒由金、银、铜等金属制作而成,经筒一般是圆柱形的,表面装饰有精美的图案或经文,有的还镶嵌着绿松石、红珊瑚、蜜蜡等珠宝。经筒被代表天地的两个装饰件保护在中间部位。代表天的部分一般以吉祥八宝图案装饰,代表地的部分一般以莲花图案装饰。经筒上开一个耳孔,上面系小坠,转动手柄,小坠子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这小坠一般是铜质或银质的擦擦模子(也就是佛像或经文的模具),随着转经筒的转动,寓意在空气中印了无数的佛像。
在“地”的下面装了一节空心竹子,竹子的下面垫一块海螺片,海螺在藏语里的发音与“亿”相近,念做“朵”,如果海螺片磨穿了,就说明转经筒转了一亿次了,有人把磨穿的海螺片搜集起来,做成108颗的佛珠,在信徒心目中,这个佛珠的功德是无量的。
转经筒的手柄用实心竹做成,最好的竹子来自墨脱县,墨脱产的竹子,闻名全藏。虽然墨脱已经通车,但进出依然比较困难,冬季大雪封山,雨季时洪水、泥石流往往造成路毁桥断。这不起眼的实心竹,实为得来不易。在实心竹的下端往往也会包裹上金、银、铜等材料做成的保护壳,上面同样饰以精美的图案。转经筒里装有不同的经文,经文卷的方向跟转经筒转动的方向一致,一般是顺时针,苯教信徒则是逆时针。
创意转经筒
精致新颖的艺术品
在藏地,人们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法。在路上,在公交车上,在公园里,四处可见转动经筒的人们。转经筒的大小各一,有的大到手都举不起来,要插在斜跨在肩头的布带支撑转动。大的转经筒上还用华盖来保护,转动时,像打着一把漂亮的伞。这类传统转经筒一般都是手工制作的,价格从几百到几千,甚至上万不等。
在拉萨的八廓街上,尤其是旅游旺季时,出售的大多是纪念品类的转经筒,有来自尼泊尔,印度的;有来自中国内地的。近几年还出现了一部分具有创意的艺术品转经筒。
尼泊尔,印度的转经筒,一般以绿松石为主要材料,手工制作而成,有 手转的,还有可以放在桌子上的转经筒。价格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中国内地出产的转经筒一般是机器批量生产的,价格便宜,小的只需几块钱,大的也不过二三十块钱。
来自甘肃的安多藏族农民白玛扎西跟妻子在八廓街上有两个摊位,他们跟大多数摆摊子的藏族人一样,一边做生意,一边做手工。白玛扎西手工做的转经筒格外引人瞩目,颜色搭配鲜艳,材质上更是有大的突破和创意。他用尼泊尔的首饰盒,加上西藏的牦牛角等材料,重新组合,一个个新颖独特的转经筒出现在了他的摊位上。这个小小的艺术创新,虽然没有得到妻子的口头表扬,但是带来的效益还是令夫妻俩满意的,很多游客都争相购买。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多少年来,在信徒散发着酥油馨香的手指摇动下,转经筒伴随着吟诵的“六字真言”,永无休止地地旋转,传递着他们虔诚的信仰。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