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美食 > 

悠悠河湟文化彰显西宁魅力

作者: 时间:2022-07-15 12:22:40 浏览量: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湟水河孕育了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湟文化。位于湟水河畔的西宁是河湟文化发源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史前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交相辉映。

“河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青绣、加牙藏毯、花儿、排灯、河湟皮影等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是河湟地区各民族群众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西宁贤孝、湟中堆绣、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更是给河湟文化赋予了新的寓意。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兰西城市群等战略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集中力量打造河湟文化品牌、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部署,秉承生态似水、发展如舟理念,深入挖掘河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凭借良好的生态本底和文化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河湟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推动和实现文旅深度交汇融合,持续加强河湟文化主题艺术创作,不断拓展文化对外合作交流,策划举办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系列活动,让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天下黄河青海清”“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大写意”和“工笔画”中,努力实现以河湟文化繁荣兴盛全面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增强河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

悠悠河湟文化彰显西宁魅力

悠悠河湟文化彰显西宁魅力

保护挖掘 让河湟文化品牌“广”起来

“河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而非遗文化是河湟文化的根和魂。保护好、宣传好非遗传承人是非遗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巴小兰说。近年来,西宁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发掘、整理、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西宁市共有老爷山花儿会、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源排灯、西宁贤孝、湟中堆绣、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大通傩舞老秧歌、湟源陈醋酿造技艺、大通桥儿沟砂罐、西宁八门拳、南佛山花儿会、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等省级非遗项目30项,丹噶尔皮绣、湟源县日月山“六月六花儿会”、湟源石刻石雕技艺、鲁沙尔高跷、塔尔寺藏传佛教壁画、西纳川铸钟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41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4人、省级传承人54人、市级传承人90人。

2013年8月,西宁市成立了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使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与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了步调一致、上下统一的新格局。《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经过起草、调研、专家论证等环节,于2018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推动西宁市非遗保护工作科学开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出台《西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为每一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发放4000元传承补助资金,是全省唯一落实了市级传承人传习补助的地区。

悠悠河湟文化彰显西宁魅力

悠悠河湟文化彰显西宁魅力

传承发展 让河湟文化“活”起来

2020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动中,来自青海湟中的一座高2.8米、口径达到2.01米的巨大暖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巧夺天工的技艺、浓厚的文化气息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花儿”是河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每年夏季,古老的民歌——“花儿”就开遍河湟高山大野,成为一道最动人心魄的景观。“老爷山六月六花儿会”久负盛名,蜚声海内外。大通花儿作为河湟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民间,长于民间,历来深受汉、回、土、藏等各族人民的喜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令”不同,祖祖辈辈的大通人用花儿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以花儿表达着内心的深情爱意,用花儿传唱着热爱家乡的赞歌。

近年来,西宁市按类别特点对非遗资源进行分类保护,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数字化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过去公认的濒危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先后对全市84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项目和160位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关键信息和简介建立了数字化档案。出版发行了《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城之印记》非遗系列丛书等,拍摄完成20集非遗系列专题片《西宁非遗》,实现了非遗影像资料还原与再现中的传承与保护。民间手工技艺类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既传承了核心技艺,又提升了项目的生存品质,各种古老手艺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唐卡、刺绣、金银铜器制作、藏医药制作等手工艺已经取得示范效果,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组织成立了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审定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项目咨询、论证等工作,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走上专业化、规范化道路。

依托新落成的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四馆”文化阵地,挂牌成立西宁市河湟文化传承展示基地,通过整合提炼河湟非遗的优秀内容,开展“河湟八韵”系列文化主题展陈设计制作,全方位呈现河湟非遗文化特色和文化风采。推出的《河湟文化系列丛书》推动了河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河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迸发新活力,全面提升河湟文化影响力。

悠悠河湟文化彰显西宁魅力

悠悠河湟文化彰显西宁魅力

融合赋能 让河湟文化“兴”起来

“西宁作为省会城市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多元文化更是异彩纷呈,通过创新和融合发展,西宁不断构筑河湟非物质文化发展新高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说。西宁市以“非遗项目进校园”为切入点,激发新一代青年保护传承河湟文化。先后在西宁市静雅小学、城中区阳光小学、城东区北小街小学、西宁新世纪职业技术学校、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城中区南大街小学设立了“西宁贤孝”“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湟源排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宁八门拳”“西宁老八盘”传习基地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西宁刺绣”“河湟剪纸”传承基地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期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在传承人和青少年学子之间搭建起了传艺、继承、创新的桥梁。

以传承人研习培训班为着力点,力促非遗传承工作有序开展。近年来,分别赴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举办西宁市传承人素质能力提升研修班2期,2020年先后举办了西宁地区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西宁河湟非遗(青绣)产业发展论坛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等,促进全市非遗传承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以非遗工坊为支撑点,助力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西宁市现有刺绣协会2个,刺绣公司10家,刺绣合作社15个,刺绣传习所8个,刺绣工坊32个,刺绣传承基地3个,其他刺绣经营场所30个,从业者近6000人。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湟中区“八瓣莲花”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等一批刺绣工坊,以家为厂,以师带徒,吸纳周边农户利用农闲接收订单,实现居家就业,致富增收。

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载体,用传播促传承。先后组织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中国(银川)第二届、第三届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武汉非遗艺术节暨长江流域非遗展,成都国际非遗博览会,济南全国非遗联展,昆明全国非遗联展等对外交流展示活动,与上海、武汉等11个城市结成非遗保护联盟。同时,结合重要节点和省市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不断扩大非遗的普及率和影响力。2020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与西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三山湟水间·花儿与少年”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展三个月,接待参展群众11.2万余人次,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当代、融入大众、融入生活,提升了西宁河湟非遗影响力和知名度。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