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喜欢自驾游,喜欢藏区人文风光的朋友们介绍四川最西北的一个藏区甘孜州石渠县,从成都—都江堰—汶川—马尔康(这段路是高速路,与317国道同一方向)—炉霍—甘孜,或走318国道(成都到康定可走高速路),在新都桥转G248经塔公草原—炉霍 —甘孜,在马尼干戈小镇向西北方向走S456省道,往石渠县方向去,那里的风光也非常美丽,值得去欣赏。我们是2015年7月份去的,从这条路一直到青海玉树,到玛多县的黄河源头鄂陵湖。这条路也可以从玉树到囊谦、类乌齐,再次走317国道往西藏那曲。
早晨从甘孜县城出发,几十公里处,又见玛尼干戈小镇,一年时间,变化很大,向西北去石渠的公路在镇边上修了一条大道,向西去德格的公路也在镇边上通过,再也不在小镇里穿过了。
玛尼干戈小镇— 马尼干戈,一座神秘而凄美的西部小镇,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驿站,一条街道。 小镇上到处都是小牛犊般大小的藏獒,悠闲自在地在大街上来回走动,叫声低沉浑厚。见到没有拴的狗时,你不要害怕,这些狗再大也不会咬人,但是,那些拴起来的狗,再小也不要去招惹。 马尼干戈位于草原边缘,离南面的雀儿山不远,是川藏北线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要地,也是当地居民的商贸集散地。马尼干戈镇处在丁字路口,向南至德格\西藏昌都,向西至石渠县、青海玉树州,向东至甘孜。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及各种宣传,马尼干戈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知名的乡镇。
马尼干戈是四川通往西藏、青海的一个要道,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云南、青海、四川古代藏族商贸的一条重要集镇--茶马古道重镇。马尼干戈草原和镇上居住的主要是藏族,他们以游牧为主,个个彪悍粗犷,都是典型的康巴人,头系红头绳,身佩长藏刀。 其实小镇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当地藏族人很友好,甚至会主动邀请你到家中参观、休息、喝茶,所以马尼干戈又有中国西部牛仔城的称号。左边往西去雀儿山、德格县,西藏昌都,右边往西北去石渠,青海玉树。
行驶在川西北高原这样壮丽的高山大川之间,你的心情一定格外舒畅,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7℃,最冷的时候是-45℃。独特的高原气候和游牧部落文化塑造了石渠美丽灿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石渠,藏语名“扎溪卡瓦”,意即雅砻江源头,发源于石渠西北部巴颜喀拉山的雅砻江,蜿蜒流往石渠东南部。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构成了扎溪卡完美的风景,形成了18个风情独具的草原游牧部落;气势磅礴的色须寺、神秘的志玛拉宫等。
石渠县境内的雅砻江流域丘浅谷宽,水流平缓,草坝连绵,形成了广袤的扎溪卡大草原。甘孜到石渠途中,一路上都会看见藏族牧民们在草原上聚会的画面,开着汽车、骑着摩托车,在绿色的草原上席地而坐。
远处好大的经幡,我们把车停在路边,走近经幡处,看似不远的地方,走过去还是很艰难的,草甸上似乎很平坦,其实一下脚却是小沼泽地,一不小心,户外鞋都会进水的。
还是第一次拍摄这么大的经幡,我们完全钻进经幡里面,躺在草地上拍摄经幡,拍出来的经幡非常漂亮。
石渠扎溪卡草原上的游牧人家,石渠县存在不少的游牧部落,他们逐草而居,在2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由迁徙,过着自给 自足的生活。虽然政府给他们划出定居点,但游牧民族自由的天性让他们难以定居下来。
,可爱的藏族小孩——七月的草原,可穿短袖可穿防寒服。这俩小孩有点意思,一个穿着短袖衣服,一个却穿着冬天的防寒服。
在路途上碰到这一群扎溪卡草原上的孩子们,随着游牧的方式跟着父母到处迁徙,穿白色短袖的男孩,还不忘把他的妹妹也抱着照相。
有人说不到石渠,不知草原之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石渠的居住所均以帐篷为主。帐篷样式多样,特色各异,但以牛毛帐篷为主,石渠帐篷在藏区都享有较高的美誉。
夏天的扎溪卡草原鲜花盛开,草原四周的青山苍翠欲滴,草原上各种色彩的鲜花铺满大地, 石渠县有许多值得去参观和游览的人文景观,石渠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的地方,境内有藏传佛教黄、白、红、花四大教派的寺庙共40多座,规模最大最为知名的是格鲁派的色须寺,还有隐藏于扎溪卡草原深处的 巴格玛尼石经墙和松格玛尼石经城。
一路上走走停停,在中午到达石渠县城,在县城吃了午饭,打听了一下,巴格玛尼石经墙离县城有近二十公里路程,我们马上往巴格玛尼石经墙处去,从县城出去,正在修路,这条路是石渠通往玉树歇武镇的路,也是四川与青海两省交界的地方,还好的是,一路上阴沉沉的天气,到了扎溪卡大草原这里,天气变得好起来了,能够看见一些蓝天了,1.7公里长的石经墙,二个小时时间我们也没有走到尽头,慢慢地边走边拍摄,反反复复的拍摄,海拔4200米的草原上,也不敢快步走的。
在石经墙处。碰到两位带着小孩的藏族妇女,热情地和我们说话,给我们介绍当地的一些情况,和我们合影。
巴格玛尼石经墙;位于石渠县长沙贡马乡,巴格玛尼石经墙总长约1.7公里,宽2-3米,高度3米,全部用玛尼石整齐堆砌,巴格玛尼石经墙是信徒们在石块上一锤一凿刻上经文,再一块块垒上去后逐渐形成的,据说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而且这个长度还在日益增长,因为总是有藏族信众不断地到此奉上新刻的石经板和佛像)。
巴格玛尼石经墙是信徒们在石上一锤一凿刻上经文,再一块块垒上去后逐渐形成的藏区最长的玛尼墙。巴格玛尼墙也是由一块块刻有佛经的石板堆砌而成。每一块石板上的内容都代表着当地人民内心最诚挚的祈愿。玛尼石墙都是一些不规则的石经板堆放,这些石板上多刻有“六字真言”或“甘珠尔"“丹珠尔”中的经文,在石经墙中还排有一些小窗,通常是摆放佛像的地方。
巴格玛尼石经墙在当地民众的心中的地位,就像藏区的纳木错、大昭寺、冈仁波齐神山一样被视为朝拜的中心,是藏族同胞的信仰和精神家园,历经风雨的石经墙传承着藏族文明的生动历史。
走近了,你会看见砌墙的石片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经文;绵延的墙体上嵌着一个个窗口式的佛龛;每隔一段距离,石墙围出一个回环的空间,类似于城墙上的烽火台;长墙的两端立着高大的佛塔,中段的108座佛塔排成长长的队伍,和长墙并行。
巴格玛尼墙的外形是一道城墙,高达3米,厚约2—3米,全长16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长的玛尼墙,并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从高处鸟瞰,巴格玛尼墙宛若一座草原上的长城,气势恢宏又庄重古朴。
巴格玛尼墙的两面都留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窗口,里面摆放着信徒们供奉的石刻彩绘的佛像- -擦擦,玛尼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座佛塔相连。可以说,巴格玛尼墙是藏区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这座玛尼墙还有一段"善之墙"和一段"恶之墙",都是有来历的。有的石头上雕刻着图画,内容是各种佛像或奇异的神兽,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想像力丰富。这里是一个玛尼石的大汇展,每一块石头都精美、灵性,都有生命、力量。
我边走边拍,我感叹于这经石墙的长度和堆放的秩序与整齐,完全是一块块玛尼石自然地叠放在一起,而这些玛尼石又是多少信众的寄托和祈愿啊!每一块都不简单,每一块都沉甸甸的。
我们在石板雕刻的六字真言旁留下我们的合影
在康巴线上用石经板铺石经墙是很常见的,比如石渠另一座最古老的松格摩尼石经城,青海玉树最大的嘉那玛尼石经城,巴格马尼石子午墙是世界上最长的,全长1.9公里,壁厚2-3米,最大为3米左右,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从远处看,巴格马尼石穿过城墙,像一条长龙躺在扎西卡大草原上,108座白色宝塔高耸入云,金色的尖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而当你走到它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条长长的龙,一眼就看不到尽头。
我们在石经墙的寺庙旁和帅气的康巴汉子合影
傍晚回到县城住宿,刚把行李拿到寝室,我和祝妹的头就开始疼起来了,赶紧喝葡萄糖针剂,吃止痛片,第一次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住宿,还是有点虚,就怕高反严重,总算是挺过去了。第二天一早,大家商量了一下,松格玛尼城离石渠有七十多公里远,从那里到歇武镇也有几十公路路程,并且全是砂石路,我们就放弃了去松格玛尼城,沿着到歇武的省道,顺路先到色须寺参观,再走省道到歇武,就转到214国道了,我们在下午二点钟左右到达青海玉树。
第二天一早,我们离开石渠县城,沿着G345(S456)W往玉树方向行驶,在色须寺路边停车,进色须寺参观了一下。闻名遐迩的雪域名刹色须寺,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位于石渠县城约10公里处色须乡,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是石渠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海拔3980米。
色须寺占地70余亩,寺庙建筑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多为土木结构建筑,寺内壁画精美绝伦,在满殿幢幡和数百上千盏酥油灯的光芒长明下,尽显法门森严,在数百年历史长河中,色须寺收藏了数以万计的佛教稀世珍宝,其中国家级文物有密宗格鲁派创始人宗嘎巴大师牙舍利,是世间仅存的三颗中最大最珍贵的一颗。
它不仅是甘孜州规模最大的寺庙群,同时也是石渠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而且还是康巴地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佛学博士)的佛学院。"色须"意即"戴黄帽子的部落后裔",石渠这个名称就是它的译音。
佛学院教室里 ,老师还邀请我们进入教室参观学员们上课。
离开色须寺,我们行驶在石渠到玉树途中,这里海拔4000米。石渠到玉树全程116公里。沿途经过到达海拔4700米左右的安巴拉山垭口,这是两省的分界线。
这是在两省交界的山垭处,从玉树过来的人们在这里抛洒隆达,祈福平安健康!
安巴拉山是四川和青海的交界地,离开这里,就进入青海省境内了。大家跟着我的镜头游览了川西北高原石渠的美丽风光和人文历史,这是一个值得去的高原风光之地,这段旅途已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远记忆。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