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六族,是指历史上居住于塔尔寺周边的申中族、修巴族、隆奔族、西纳族、祁家族和米纳族六个部族。按现在行政区划,该六族分布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大小南川各乡和群加乡、马场和大才等乡、盘道和共和等乡、多巴镇和拦隆口乡、平安区石灰窑和三合等乡以及大通县的景阳川一带。
塔尔寺
塔尔寺六族传统妇女服饰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据史料记载,这一带妇女通常穿条纹布或棉布长袍,长袍的衣袖、领口和衣襟边沿镶以织锦缎和十样锦。头戴缎面皮帽,或用织锦缎、金线镶饰的圆顶滚头毡帽,帽顶装饰有叫作“加拉”的红丝线穗子;夏秋季节,戴礼帽。妇女佩戴用玛瑙、珊瑚镶嵌的银耳环;脚穿藏靴,靴筒用黑条绒布制作,上绣有花纹。
经过调查发现,塔尔寺一带的藏族妇女头饰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丰富,按地区大致分为三类:群加头饰,丹麻和红崖头饰,马场头饰。她们的头饰并非装饰于头部,而是系于发辫上,形制较为宽大,一般披挂于双肩,垂至衣袍下缘。发辫通常固定在腰带上,以减少重量。
群加、丹麻和红崖一带的妇女,头戴一种华贵的头饰,藏语叫做“哈热”,哈热上部分为宝瓶形状,绣有莲花和碎花花纹,绣工精细。其下端镶有数个海螺,末端以红丝线点缀,垂至下衣边。哈热两边的辫套上还饰有银牌和贝壳。
哈热头饰和辫套
相传,哈热头饰是宗喀巴大师母亲曾经佩戴的头饰,由其后人代代相传。族人出于对宗喀巴大师及其眷属的崇敬和怀念,还将哈热供奉在塔尔寺大金瓦寺内。另据丹麻乡索尔加一带的传说,宗喀巴大师的姐姐曾在这一带佩戴哈热头饰放牧,后人为了纪念她,在此地修建寺庙,叫帐房寺。从此,佩戴哈热头饰的习俗流传下来。又有文章记载,传说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就是塔尔寺的大金瓦殿所在地。宗喀巴大师小时候非常喜爱“本巴”瓶。后来,姐姐出嫁,宗喀巴大师入藏求法,姐弟俩分隔两地,久未重逢,为了寄托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姐姐使用彩色丝线绣成“本巴”瓶图,随身携带,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发饰。总之,这些民间传说,说明了哈热头饰与宗喀巴大师有密切关系,而且人们把该头饰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至今到塔尔寺朝拜的信徒,看见哈热头饰时就会向其顶礼。哈热头饰已成为塔尔寺一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待续)
宝瓶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