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辖的北小寨村,久负盛名,别看村名叫北小寨,其实并不小。明朝、清朝、民国至今天一直在沿用,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只是到了1983 年地名普查时,为了区别西宁东川小寨村,才在村名前冠了一个“北”字,成为“北小寨村”。但当地人民群众仍把它称“小寨村”。
北小寨村位于西宁市北郊北川河西岸,东面隔北川河与大通县殷家山村相望,西面与湟中县海子沟乡顾家岭村毗邻,南面与本镇的莫家庄村相连,北面与本镇的下孙家寨村为邻。距西宁市区二十六华里。
主要姓氏
北小寨村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姓氏有程、杨、郭、罗、张、陶、姜、晁、马等十个较大姓氏。
(一)程姓。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西宁县儒学庠生程钦撰修的家谱记载,祖籍河南洛邑(今河南洛阳)人,大约明朝宪宗成化年间贸易来到古湟中,住在今互助县曹家堡。其家谱记载:程姓人家大约在清朝初期,顺治十年(1653年)以后,入住北川小寨村。传到现在共十七代。程姓人家在北小寨村人数最多,住得最早,修有程家祠堂。
(二)杨姓。同姓不同宗,来源有两个,一个来源于山西省,称“山西杨家”,一个来源于青海大通县,称“大通杨家”。大通杨家家谱记载:始祖明洪武初年来宁,原为军户,驻防大通杨家寨,以后有功升为正千户。清嘉庆年间(1796 至1820)迁入北小寨,距今有180年左右的历史,繁衍到现在有十三四代人。
山西杨家,据其家谱记载:祖籍是山西省太原市宏农肇基山右乡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杨家村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山西大旱,贸易来古湟中,定居西宁北川小寨。传到现在共有八代。杨家人在村中路西修筑一处宅院,俗称“山西杨家大院”。宅院墙长 80米,宽70米,高7米,底阔6米,顶厚0.30米,无儿女墙,占地8亩多.宅门朝东。院中有井,临街有铺面,有车马店、饭店、铁匠铺。宅院之南,还有一个当铺,俗称“档院”。
(三)郭姓。虽都来源今互助县,但仍然是同姓不同宗。分为南门峡郭家和沙塘川郭家。沙塘川郭家,据《互助县志》记载:北岭、五其村郭氏明洪武年间为军户,从南京应征徙入,初居西宁湟水北岸(今城北区二十里铺镇辖的郭家塔村),后迁至该村。民国初年(1912年至1921年),亲戚套亲戚由互助五其来北小寨定居。从南门峡迁来的郭姓人家是入赘而来,也于民国初年定居。
(四)罗姓。罗姓原是明朝初年军户,后转为民户,与西宁南郊沈家寨、西郊彭家寨,贵德县罗姓同为一个罗家。清“同治之乱”(1862年至1873年)后,在清政府的安排下,定居于此。
(五)张姓。张姓有三个来源,虽都姓张、但分为互助张家、称“互助张”;大通张家,称“大通张”;湟中张家,称“大酉山张”。互助张 家,亦称蒸笼张,祖传笼做得好。据清光绪十五年(1889 )撰修的家谱载:祖籍今南京珠丝巷人,明初奉朱元璋之命移民充边来湟中,定居今互助沙塘川陶家寨。先祖入赘来到北川小寨定居。到今约五六代人。大酉山张,于民国初期,亲戚套亲戚从湟中县海子沟乡大酉山村迁来。大通张家,民国初期(1912年至1921年)前后,从今大通县长宁张寨入赘而来。
(六)陶家。传说是南京人,与今西川大堡子陶家、西宁郊区朝阳陶家、石头磊陶家同为一个老祖宗。据其家谱记载:原住今互助县南门峡老虎沟。大约乾隆年间离开南门峡到今大通县长宁堡做生意为生,后在西宁北小寨村,买了土地和房屋,定居下来。据此推测,陶家人到北小寨的时间当在道光后期。
(七)陈姓。根据《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行政区划概况》一书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有陈氏(安徽风阳府人)从西宁北川小寨陈姓迁居朔北藏族乡下吉哇村。现在的陈姓当为北小寨的老住户。
(八)姜姓。根据《大通县志》记载:姜氏祠建在大通县杨家寨,其先世是安徽风阳府人。洪武二十年(1387 年),世袭其父勋职,任镇海(旧县名,在今浙江省宁波市北部)、威远(今云南省景德县一带)中军。崇祯年间(1628 年至1644 年),赴接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特授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守备。其后裔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乙未之变”过后,从今大通县浑水河寺尔庄迁入下孙家寨上庄(今花园台村北侧)定居。民国时期,从花园台村迁入北小寨村。
(九)晁姓。晁姓原是乐都县晁马口人,民国时晁氏族人在马麒、马麟手下当文书,遂在北小寨购了土地,建了房屋,定居下来。
(十)马姓和冶姓。马姓和冶姓为回族,他们大约在民国时期从湟中县、大通县迁人。1956 年,又从山东迁移来一些回族村民。
(十一)李氏。据《沙陀李晋王及其后裔》记载,李氏系东李土司后裔,世居今民和县上川口,米拉沟。大约到了清朝末年,其一支迁来北小寨定居。
历史沿革
北小寨村现有黄家山、黄家滩、黄家湾、黄家坟、黄家巷和许家巷、许家地等地名。说明了这里最早住的人是黄姓和许姓。村庄位于西宁北川,因寨小、人少、故而称“北小寨”。“小寨”之名起源明初,西宁周边百姓有“十里塘房,五里墩”之俗语。这十里塘房通常说就是比较大的
堡寨,是古时候十里一马站演变而来的
五里墩,是一小马站演变而来。《青海金石录》碑刻中有明代李复初记述了当时汉藏民众增修巴暖三川堡寨山城的情况。文章虽说的是今青海民和县的事,但对西宁周边同样适用,北小寨村同样进行维修。这佐证了北小寨村早就有之。
明朝《西宁卫志》(兵防志)堡寨篇曰:“北川二十里有刘家上寨(今二十里铺村),又五里为小寨堡”。小寨堡就是今天的北小寨村。清顺治十四年(1657 年)苏铣编纂的《西宁志》(兵防志)堡寨篇也写道:“明万历元年(1573 年)都御史廖逄节议题帮筑城堡有北小堡(今北小寨村),城北三十里。”北小堡寨墙高一丈二,连旧墙高九尺,加帮底阔2米,顶阔0.30米,添筑敌角护门、墩台、悬楼、敌角门楼等。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杨应琚修成的《西宁府新志》,在建置堡寨篇中对北小寨也有记载。书中写道:“河西(指西宁北川河)下孙家寨,城北二十五里。附南一里小寨(今北小寨村),西五里孙家沟小庄”。这三本志书的记载,不但说明北小寨村历史悠久,而且说明了北小寨村距西宁城和其它村的距离及关系,还说明了北小寨村是个重要军事防御村寨。西宁周边东川有个村,称“小寨”村(今归西宁市城东区管辖),西边有个村叫小寨村(今归湟中县管辖,过去归西宁县管辖)。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了区别上述村庄的名字,在小寨村前头冠了个“北”字,从而称“北小寨村”,并沿用至今。
流传的历史故事
北小寨村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这与它历史上曾涌现一些生动的故事,广为流传有关。
故事之一:程家人建造罗汉寺。
罗汉寺,又称圆觉寺。《西宁府新志》寺观篇写道:“番寺即圆觉寺”,距西宁市区三十五里在景阳川(小 寨在景阳川口)。在北小寨村西旱台上。这个寺观的建造与小寨程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说的是明末清初年间,住在今互助县曹家堡程氏家族程可吉、程可品兄弟二人,与那里白觉寺的僧人关系密切,称兄道弟,结为朋友。有一天,程家兄弟对僧人说:“我们兄弟在这里起早贪黑,没黑天没白天地干活,只能吃饱肚子,怎样才能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白觉寺僧告诉他们兄弟说,“由西宁城向北走二、三十里,那里人少地多,到那里能发迹。”程家兄弟舍了曹家堡,到北川小寨定居下来。
程家人在农闲时,挑着担子做货郎生意。一年的冬天,程可吉挑着针头线脑到了景阳川,在那里收了一只旧铜火盆,让白觉寺僧人鉴定。白觉寺僧人告诉他,是金火盆,不是铜火盆。程可吉喜出望外,拿金火盆换成银子,在村西的旱台上建造了圆觉寺。佛教圆觉寺占地2亩多,寺门朝东,一进两院,建筑物有山门、有耳房、有厢房、有僧舍、有大殿,有罗汉堂、还有迎壁墙。整个寺院雕梁画栋、重檐飞角、琉璃瓦盖顶,流光溢彩,雄伟壮观。圆觉寺建成后,为了还愿,又请来了白觉寺僧人来寺院当了主持。并让他写了金经四部,从此圆觉寺信男善女摩肩接踵前来拈香焚纸,名称亦远播河湟。圆觉寺主持圆寂后,就葬在圆觉寺的西南汉台上,仍然受到程氏家族的尊敬。
故事之二,杨家的铁匠铺。
山西杨家在北小寨村开设了一个铁匠铺。显示了卓越的打铁手艺,父传子,子传孙,传了数代。产品分劳动工具,生活用具两大类。劳动工具如铁锨、镢头、手铲、镰刀、马掌等;生活用具如火筷、大铲、铁勺、菜刀、门鼻、铁链等。以镰刀为例,每张半斤、轻巧玲珑,淬火好,刀口锋利,不磨手,割麦茬低,割幅宽,独具一格,颇具特色;以菜刀为例,每个重八两或一斤,刀前头厚重,呈弧形,刀后头薄轻,呈直角,刀刃薄而锋利;刀背厚而光滑,刀把坚固耐用,使用顺手。整个菜刀造型美观,与众不同,独领风骚。凡是他们锻打的铁件,都在背面砸上“杨”字样,以示不同。人称“杨家镰刀”、“杨家菜刀”。大通、西宁、互助、湟中、湟源、乃至乐都、海北、海南、贵德前来购制铁件的人络绎不绝。杨家人发了财,在北小寨村建造杨家大院。北小寨村杨家的铁制品镰刀、菜刀一时远近闻名。
故事之三:西宁曲艺名人郭福堂。
清朝末年、民国时期,西宁曲艺鼻祖郭福堂,小名称“老保”,大家都叫他“郭老保”,就出自这里。郭福堂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尤爱钻研曲艺。长大后,为了学会唱好曲艺,他不惜重金,走遍了陕西、甘肃、青海曲艺场所,求师傅、结徒弟、拜名师、访高手,刻苦地学,持 之以恒的练;加上他的嗓子好,身架好,腰腿灵活,手脚麻利,并能博众家曲艺的长处,独创西宁曲艺一门,很快成了西宁曲艺的泰斗。他唱的曲儿人爱听,人爱学,西宁的达官显贵常请他到家里唱堂会。他在唱词中把北小寨村编成曲儿唱道:“小寨庄子四四方,村西有个拴马桩(指小寨沟拐弯处东侧的六个人抱不住的柳树);良马拴在马桩上,生下乌龙体格壮(指畜牧业生产搞的好。去地里路上有牛路、马路之说)。牵到集市去出售,卖下大价惊四乡;前有青龙水好喝(指北川河水),背靠宝山多宝藏(指顾家岭一带的山林好)。只要节俭多勤劳,保你吃好睡的香。由于他到处演唱,使西宁周边的人们对北小寨羡慕向往。
参考资料:
①北小寨村两个《程氏家谱》。②北小寨村《山西杨姓家谱》。③北小寨村《大通县杨氏家谱》。
④《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六辑)614 页。⑤北小寨村《互助县张氏家谱》。⑥北小寨村《陶姓人家家谱》。⑦花园台村《姜氏家谱》。⑧《青海金石录》136 页。⑨《西宁府新志》34 页。⑩《西宁卫志》54 页。
⑪《西宁志》181 页和 183 页。
⑫《西宁府新志》312 页和 376 页。
⑬《西宁府续志》575 页和 582 页。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