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图三角古城东西两面都是悬崖,只有西北门是一座瓮城。三角城三角相犄,若三面受敌,可以各挡一面;若一方受敌,两方可作支援,呼应灵便,既省兵、又利于防守。
浩门河水迤逦而下,带来“一河贯四海,两岸野花香”的自然美景。这里的“四海”,是指云海、花海、草海、林海。
因为牧草丰美,皇城草原还养育出了被称为“龙驹”的浩门马、被誉为“白牡丹”的白牦牛。
似乎大多数人对门源的印象,都只是一片金色的花海。因为拥有高原上60万亩壮观的油菜花田,“金门源”受到无数摄影师、旅行者的热捧。
事实上,这片总面积不足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浓郁的花香,还有许多历史传奇和民俗风情。
在门源境内,屹立着数量庞大的古城遗址,从秦时的羌人故地,到鲜卑、党项、蒙古、撒拉等各民族与中原的融合,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发源于祁连山东段的浩门河迤逦而下,带来动人的“四海”美景。
被誉为“金牧场”的皇城草原养育出“日行千里”的“龙驹”浩门马;苍凉的西北乐曲,被回回人演绎得百转柔肠……
浸染鲜血与花香的门源古城
门源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150公里,这块凹陷于祁连山脉与达坂山之间的盆地,在历史上因为北接河西走廊,南通河湟谷地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各路兵家的必争之地。
战争的频繁,使得门源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征伐者的鲜血,也因此留下了一座座古城遗址:永安古城、完卓口古城(仁多泉城)、黑石头古城、黄田台古城、初马垣古城、老虎沟口古城……其中,史称“古骨龙城”的克图古城因为险要的地势最受瞩目。
克图古城的东西两面都是悬崖,只有西北门是一座瓮城。城垣依照地形呈三角形,又被称为“克图三角古城”。三角相犄,若三面受敌,可以各挡一面;若一方受敌,两方可作支援,呼应灵便,既省兵、又利于防守。
据史书记载,宋朝军队在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进入河湟谷地,克图古城随即纳入宋的管辖范围。
次年,西夏攻占门源,将此城据为所有。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朝战将刘法率兵再次收复此地,并大量屯兵驻守,最多时达到了3万人。
宋朝因此赐名“震威城”,以示对西夏的威慑,而刘法将军留在古城的军队也被更名为“震威军”。
随后几年,西夏军屡次兵犯克图古城,甚至斩杀了据守古城的将领李明、孟津。宋朝监军童贯暴怒,公元1119年,童贯强令刘法出兵攻打西夏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刘法认为时机并不成熟,不该发动此战,童贯质问刘法:“将军在京时,曾亲自领命,声称出兵必定成功,而今为何如此推诿?”
刘法只得率兵两万与西夏军对抗,结果遭到猛烈反击,全线溃败。是夜,刘法在撤回克图古城途中不慎失足跌到崖下,最后竟被敌军中的一个士兵斩首邀功。
而守克图古城的军队,得知刘法的牺牲,悲愤交加,更是死守古城,以至于西夏军久攻不破,放火烧城……现在的城墙遗址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焚烧的痕迹。
其实在这片土地上,命运多舛的还不止克图古城,就连被雍正帝钦点“永保安宁”之意的永安古城,也难逃战乱的袭扰。
永安古城始建于1725年,在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南方向50公里处。古城南北438米,东西353米,城墙高7.3米,厚6.7米,设有城楼2座,腰楼2座,炮台8座。城墙均为黄土夯筑而成,规模浩大,建筑者正是清雍正年间著名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1723年,蒙古族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起兵反清,朝廷派年羹尧前往平乱。随后他在甘肃、青海通道的咽喉之处构筑了永安城,驻扎军士日夜守护着这个甘青门户。200多年来,这里一度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直到1929年3月,人称“尕司令”的军阀马仲英攻河州(今甘肃临夏)兵败,仓皇逃至永安城,眼红永安城的繁华富足,在城内大肆掳掠并血腥屠城,随后逃去。
经历过这场浩劫,永安城基本废弃,侥幸逃脱的永安居民,一部分迁往甘肃民乐,一部分流落到门源县城附近……一座名城就此败落。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