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仙海”“鲜卑羌海”“鲜水海”。藏族称“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蒙古族称“库库淖尔”,意为“蓝色的海”。
「龙王坛城」
青海湖祭海,是青海湖地区人们祈祝自然和谐与美好愿望的民俗活动。青海湖祭海活动最早记载是殷墟甲骨文卡辞中“燎祭西王母”之语。唐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封西海水神为“广润公”,并遣使臣祭海。宋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仁宗又加封西海神为“通神广润王”。这种封诏和祭祀都在郊区举行,谓“遥祭”。其意在作为君权神授的封建统治的一种象征性仪式。据《元史》载:“元宪宗四年(1254年)秋,会诸王与库库诺尔之西,乃祭天于日月山;会各王公在青海湖东日月山会盟,祭海于库库诺尔。”这是封建统治者祭海的最早记录。
「龙王唐卡」
在青海湖滨举行大规模的祭海活动,起源于雍正年间。清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奋威将军岳钟琪督师进击罗布藏丹津,在海北境内击败阿喇布坦鄂木布,追奔一昼夜,至伊克哈尔吉河,人马渴甚,求水不得,岳钟琪命令掘地寻水,以获得泉水,便以“青海神显灵,奏闻朝廷。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清廷诏封青海“水神”为“灵显宣威青海神”,遣官至海边以蒙、藏、汉三种文字立“青海之神”石碑致祭,并筑碑亭。这块祭海石碑高150厘米,宽74厘米,厚14.5厘米。碑的正面自左向右为蒙古、满、汉文三行、三体双色阴刻竖文,汉字为“灵显青海之神”,满文、蒙古文均同此意
「制作贡品」
回溯过往,时代的记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礼部奉敕按照名山大川例,清廷在海晏克图垭豁立“筑碑亭”,规定每岁秋间(农历七月十五)以祭四渎之典礼祭青海湖,遣钦差大臣召集蒙古王公、扎萨克至海滨祭海,同时举行会盟。清廷还明文规定,蒙古诸部首领不得私行祭海,必须在清朝钦差大臣主持下进行。各扎萨克、王公、贝勒等必亲自参加,无故不到者罚俸三年。尔后相沿成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清廷遣钦差大臣召集青海蒙古各札萨克、王公等,至青海湖海滨致祭。
祭海时,其仪式主要有奏乐、鸣炮、三鞠躬、诵读祭文等。由钦差臣或派来专人主祭,各蒙旗札萨克、王公等陪祭。仪式是以三牲,香烛、帛为供,上香读祝(祭文),行三献礼。祭毕,将十余只活羊及其它供品投入湖中,当晚参加典礼的各札萨克,王公们争相抢割献祭的牛羊,俗谓“抢宴”;随后齐集于东科尔寺举行宴会,名为“赐宴”。接着在钦差大臣或派来专人监视下举行会盟,宣布政令。再将一年中各旗中发生的纠纷,当面质对清楚,由钦差或专人评断处理,并预定次年各旗朝贡、觐见等事项。最后分发朝廷或政府赏赂的物品,各归牧地。
嘉庆九年(1804年),因碑亭被毁,碑移至今共和县倒淌河察汉托罗亥,遂改在此地祭海。道光三年(1823年)开始,清朝政府仍然派钦差大臣主祭,各王公陪祭,同年陕西总督纳彦成修筑察汉城(今共和倒淌河乡镇,并置兵戍守),环湖藏族群众也来参加祭海活动。道光十二年(1832年)西宁办事大臣恒敬,在察汉城北群科加拉建海神庙,正殿外立牌坊,上书“青海胜景”,内供“灵显宣威青海之神位”,并树立《修建海神庙碑记》。公元1909年至1912年间,祭海典礼一度中断。
「祈福」
清代祭海祭文其程式为:“惟神位协坎,惟法符兑泽。鲸波万顷,萦回环昧谷之乡。费时浪千里,衍溢被流沙之城。属幅员之绵亘,编艺桑麻。沂潮沙之往来,周兹坟壤。囊以天戈奋勇,以后效灵,涌泉惊疏勒之奇,饮马届元冥之候,爱从显号,式捎丰碑。月关眷乃神功,贻兹美报。浦濡布涧,祷祈既洽于舆情;芬苾荐诚,望秩宜归于祀典。抵申秋享,特诏祠官。於戏,配殷祀于渎宗,具助隆文之备;助资生于边缴,永征灵规之长。格奉明涩,尚其来格。”
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政府青海办事长官廉新和西宁总兵马麒主持祭煨桑祈福海;1927年(民国十六年),甘肃省主席刘郁芬为安定甘边宁海地区的统治,派甘肃省政府教育厅厅长马鹤天主持祭海(当时青海隶属甘肃省);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国民政府总务处处长陈进修携大批宣传员动身来青海,但由于没有按时赶到,改为由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主祭,国民政府西安绥靖公署代表仲兴哉参加了祭海仪式;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宋子文到青海祭海;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国民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在陕西祭祀皇陵后,与五月到青海进行祭海;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国民党中央派兰州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主祭,马步芳亲自布置参与祭海。中华民国政府派大员主条。1948年(民国37年),时任西北军政副长官兼青海省主席的马步芳,因时局紧张,委派刚察干户华宝藏为主祭,组织蒙藏王公千百户举行祭海典礼。此后,祭海与会盟活动停止。这是自清以来延续一百多年的祭祀青海湖典礼的最后一次。1947至1949年期间,祭海活动在海晏克土垭豁举行。
「诵经祈福」
解放后一段时间祭海活动也一度中断。1982年后,海晏的一些牧民群众自发地进行祭海活动。1998年7月在海晏哈斜麻(即十二营)处,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民间祭海活动。所有的程序都按照古老的仪式步骤进行,修建了一处煨桑台,邀请了有关上层的、宗教的、懂民俗的学者专家参加。由主祭官献三牲(牛两头、绵羊八只)以及藏香、糖果、蜡烛、俎豆等,另有龙旗一对、御仗四根、哈达一条及汉、满、蒙三种文字的祭文各一份。陈列加木措诵读祭文后,将活羊十余只赶入湖中放生,还租了一艘小船,把宝瓶等祭品也全部投入湖中。会后举行赛马活动,欢乐一天,最后还进行了抢宴。
碰撞精神文明
和多元文化融合
近几年来,青海湖祭海多为环湖地区民间流传并恢复,主祭大多是环湖地区寺院里的活佛、喇嘛或法师。祭海时间仍沿袭农历七月十五。祭海之日,在靠近海晏县的海滨搭建有两米多高的煨桑台(燃烧祭品的圣坛),身着节日的盛装,手捧哈达,带着炒面、酥油、松柏枝等祭品,前来参加。
仪式程式开始时,寺院的活佛或喇嘛长者,把松柏点燃,僧侣们齐声诵经,一时间螺号声声,鞭炮齐鸣,众人高呼“宝利特浩!”祭祀者沿顺时针绕煨桑台转三圈,同时向煨桑台献哈达,抛洒青稞酒、糖果、炒面、五色粮食等祭物,还向空中抛撒“禄马”(也称“隆达”,纸做的风马)。
祭祀完毕,由法师手捧五色丝线缠绕的五谷包包,带着僧侣组成的仪仗队向岸边走去,他们各持法杖、宝伞、香炉、净水瓶、幢幡、等法器;奏着唢呐、吹着法号,头戴鹿首、牛首面具的鹿神、牛神拥向岸边。到了海湖边,法师朝着湖水诵经咒语,祭祀者们向湖中投掷自己的祭物,表示对海神的崇拜,并默默祈求海神保佑众生吉祥、幸福,三牲兴旺,地方平安。
「法器」
祭海仪式结束后,湖边还要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摔跤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同时还要表演欠母(即跳神),如《章松护法神》《吉祥鹿舞》等。期间还通过举办图片展示,播放电影,问题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养畜、科技种田,来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生产技能。祭青海湖时祭献的宝瓶,是蒙、藏尊崇的八宝之一,是祭海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祭祀物品。宝瓶内部装有青稞、小麦、豌豆、玉米、蚕豆五种粮食,同时还将珊瑚、蜜蜡、玛瑙等碾成粉后和这五谷混合在一起放入宝瓶,最后还要放入经幡,然后由活佛加持系带。在祭海仪式中,群众将承载着自己心愿的宝瓶投入青海湖,不但祈求自己的心愿能够实现,而且那些五谷杂粮还是青海湖湟鱼的食物。
青海湖祭海是民间自发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民间民众的组织和协作能力,这对保护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是各民族精神文明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体现。这项活动不但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为营造安定、祥和的气氛,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