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
从称多县歇武乡到结古镇约50公里的路程,被称为玉树高原的“绿色长廊”,绿树葱茏,青稞碧绿,远山含翠,溪流轻绕。一路走来,九曲十八弯的溪流总在我的视线左右,像是舞动在山谷中的绸带闪着粼粼波光,唱着欢乐的歌,顺着峡谷滔滔奔流。
穿行在绿色长廊中,人的心情如天上的白云般悠然明快。茫茫草原被抛在了身后,代之而来的是静谧的田园风光,连色调都变得丰富多彩:碧绿的丛林、多彩的原野,一排排架在木杆上晾晒的青稞,半山上幽静的民居,偶尔走过的荷着农具的村民,不时传来的犬吠声,几只身形娇小的山羊……
正当我打开车窗,贪婪地呼吸着山野新鲜清凉的空气时,忽见前方高高耸立着一座纪念碑,原来,我已进入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了。
脚下,著名的通天河汹涌奔流,巨浪滔天。通天河,是长江流经玉树地段的名称,全长800公里。在《西游记》中,是这样描述通天河的:“师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阵狂风,天色昏暗,雷烟俱作,走石飞沙。但见那:一阵风,乾坤播荡;一声雷,振动山川。一个闪,钻云飞火;一天雾,大地遮漫。风气呼号,雷声激烈……那风搅得个通天河波浪翻腾,那雷振得个通天河鱼龙丧胆,那闪照得个通天河彻底光明,那雾盖得个通天河岸崖昏惨。”
藏民在跳哈达舞
此刻,走在通天河的大桥上,素来怕水的我战战兢兢,不敢俯视。正值洪水季节,前夜一场大雨使得河水暴涨。遥望前方,峡谷之中巨浪排空,狂奔而来,脚下的河水,激浪滚滚,深不可测,卷起巨大的漩涡和白浪,互相碰击着、翻滚着,发出訇然的巨响,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奔流,一时间地动山摇,令人头晕目眩,两腿酸软。
通天河托经神龟
当年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返回时,在通天河经历了最后一难:被老鼋倾入河中,随身携带的经书也被河水打湿。那白净文弱、细皮嫩肉的唐僧,想来比我此番走过通天河时更惊惧百倍,倒是令人佩服。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玉树草原水草丰美,牛羊遍野,凡人的幸福生活就连天神见了也嫉妒。他派一头神牛下凡,并令它三天之内啃光牧草、踏平青山。谁知,神牛下凡后被康巴人的热情和善良所感动,不仅违背了天神的命令,还替人类犁地耕田。天神怒降天火,玉树灾难临头。于是,神牛奋不顾身喷出洁白的奶水浇灭天火,自己却被天神降罪变成了石头。从此,草原上矗立起一座神山,神山中流出清澈的泉水,这就是通天河来源的传说。
玉树素有牦牛之乡的美名。诚然,无论何时,走在玉树的荒野或草原、山巅或深谷,都能够见到这种外形粗犷、桀骜不驯的动物。它们有着长长的披毛、粗大的犄角,奔跑起来四蹄腾飞,撼天动地。然而,这种被称为高原之舟的动物,却和玉树著名的藏獒一样,是人们最忠实温驯的朋友。
在苯教的传说中,许多山神最初的形象都是牦牛,这为后来的藏传佛教所吸收。传说莲花生初到藏地降伏了白牦牛神,使其成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藏族人将白牦牛视为吉祥的象征,奉为神牛。牦牛帮助人们驮运农具帐房,搬家转场,为人们提供新鲜的肉食和牛奶,毛皮被人类用来御寒取暖,编制帐房,就连牛粪也是上好的燃料。它既是藏地人们的生产资料也是物质财富,还是人们供奉敬仰的对象,成为藏族文化最深入人心的象征。
通天河畔经幡飘摇
在神山之巅、圣湖之畔或江河源头,常常能看到人们供奉的巨大牛角,这既是对原始图腾的敬畏,又可镇妖伏魔,禳灾解祸。玉树人喜爱牦牛,敬惜牦牛,赞颂牦牛坚忍不拔的耐力和不畏酷寒、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为自己的牦牛举行“选美大赛”,向全州乃至全省推广优良畜种,还将民间组建的足球队命名为玉树康巴牦牛足球队。
眼望前方,不远处的河畔有一棵虬枝苍劲的古柏,枝叶间缠绕着层层叠叠的经幡,树下一座小亭子,下方立有一块大石。据说,那就是唐僧师徒狼狈上岸后,在河畔大石上晾晒打湿经书的“晒经台”。经历漫漫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小亭子早已显得破败,却更能激起人们对悠悠岁月的遐思。
下得桥来,方才定下心神,细细打量这唐蕃古道上著名的渡口。通天河两岸,高山峡谷幽深奇伟,层峦叠嶂,沟壑纵横,通天河水于那巉岩峭壁之中夺路而出,奔腾咆哮,势不可挡,果然一处极其险峻的隘口!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在这条西宁通往玉树、西藏的必经之路上,通天河渡口都是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天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孜孜于货物贸易的商贾,来往汉藏两地的使者,手摇经筒顶礼膜拜的信众,为谋生四处流浪的手工业者,莫不肩挑手提,望河兴叹。
雄浑通天河
如今,一桥飞架,天堑通途,昔日的艰难险阻,都已成为过去。巍巍大桥代替了昔日的牛皮筏子和木船,犹如壮丽的彩虹飞架在大河两岸。
第一座通天河大桥的设计者回忆说,当时因为春天河流湍急,无法作业,大桥的施工是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冷环境下进行的。200多名工人靠捡拾牛粪烧火取暖,粮食不够了,大伙甚至掏过老鼠窝。修建成的大桥可抗7.5级地震,重80吨的坦克都可以顺利通过。即使是在2010年“4·14”玉树地震时,当地大部分房屋倒塌,而这座大桥却只有桥面出现裂痕,由原本的双向两车道变为单边放行,坚强地维系了生命线的畅通。
如今,往来于大桥上的旅者、行人,每每至此,都要下车驻足在巍然屹立的通天河大桥上,一睹通天河波翻浪涌的雄奇景观。一边是大河奔流,咆哮怒吼,一边是幽谷苍翠,野花盛开,大自然壮丽瑰伟的画布上,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绿色长廊”上的藏寨
通天河的一侧,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碑下的石阶前摆放着三块巨石,上面分别刻着“黄河”、“长江”、“澜沧江”,在天空的映衬下十分壮观。碑的上方是一双张开的手,象征“三江源”的三股水流从指缝间蜿蜒而下,表达了对江河源头圣水的虔敬和爱惜。
“高原极地,一派风光。水塔天成,源远流长。三江同根,与斯滥觞。浩森东去,润泽八方。羽族炫翎,天籁泱泱。蹄类竞走,蓊郁苍茫。自然保护,管育加强。禁猎止伐,水源涵养。万物竞天,澜安土祥。山川秀美,庇佑家邦。”纪念碑的碑记反复在告诉着人们,保护日益脆弱的三江源,就是保护冰清玉洁的雪山,保护涵养水源的冰川,保护高原上稀缺的绿色,保护丰富多样的生物,保护平衡运转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中华民族乃至东南亚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