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玉在说戏
《绣河湟》的演员在排练中
9月26日晚19时30分,可以容纳一千多名观众的青海大剧院座无虚席,在人们的兴奋期待中,青海平弦花儿剧《绣河湟》拉开了首场演出的序幕。
《绣河湟》由国家一级编剧孔凡燕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杨君导演,著名京剧音乐家朱绍玉作曲并进行唱腔设计,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平弦剧团和京剧团着力打造。
这部剧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时代背景,将青海平弦、花儿、青绣这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为一体。整场剧讲述了年轻有为的驻村第一书记夏兰,带领众绣娘开拓创新,冲破村中老人的偏见,坚持转观念、办绣坊、闯市场,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经济的故事。塑造了新生代青海人朴实平和、坚忍不拔的形象。
除了在青海大剧院连续三天的演出,这部剧还受到了网络观众的追捧。截至10月11日上午,仅在网络平台新华云直播上,该剧的点击观看量就达到了336.75万人(次)。
一
历史上,青海平弦被称为“西宁赋子”。1954年,原青海省民族歌舞团搜集整理平弦曲艺音乐时,编辑出版了《青海平弦音乐》一书,后来,人们就约定俗成将“西宁赋子”称之为“青海平弦”。1958年,湟中县秦剧团将青海平弦曲艺搬上舞台,由秦腔演员演出了大型平弦戏《赵氏孤儿》,在湟中、西宁、兰州上演,引起热烈反响。1961年正式成立“青海平弦实验剧团”,创作、改编和移植的传统戏、现代戏有30余部,经过精心细致的磨合实验,总结经验,青海平弦戏具备了雏型。
据曲艺界平弦理论家介绍,青海平弦实验剧团成立至今已有整整60年,一直无法摘去“实验”二字,就是因为曲艺平弦曲牌联唱与戏剧叫板唱腔得不到完美结合,广大曲艺人不承认戏剧化的平弦唱腔。而这次《绣河湟》请来著名音乐家朱绍玉担纲音乐创作与唱腔设计,使这一历史难题得到完美解决,正如曲艺理论和音乐家李锦辉所言,“(这解决了)我们一直以来想解决却又无法解决的事情。”
朱绍玉是戏曲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从艺60年来创作戏曲音乐作品百余部。在青海工作的30多年中,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热土,让青海的山川地理、人文风貌镌刻在他心中,青海的民间音乐也深深根植于心,成了他一直以来创作的源泉。对《绣河湟》的音乐与唱腔设计,朱绍玉抱病坚持工作,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不已。
在排练现场,著名电视片编导、词作家刘郎说:“融西部苍凉之美,除了我兄(朱绍玉)还有谁?”
朱绍玉在《绣河湟》中倾注的心血其实是对高原深情爱恋的延续。《绣河湟》当中有平弦音乐的柔美抒情,有花儿音乐的高亢明亮,有秦腔元素的铿锵有力,还有青海民间小调的诙谐欢快以及贤孝如泣如诉的悲悯咏叹。
在《绣河湟》的音乐创作中,朱老怀着对青海的深情,与雷春膏和平弦剧团老一辈艺术家李义安、李彦福及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平弦创作研究室青年作曲屈金轩一同讨论该剧的音乐唱腔,屈金轩说,朱老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匪浅。
为寻找音乐创作的突破点,在朱绍玉和雷春膏两位老人的感召下,青海地方曲艺传承人、民间艺人也一同参与到了该剧的修改提升当中。
《绣河湟》这部青海平弦花儿剧用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使青海平弦戏迎来了蝶变。刘郎说:“青海的文化特色有两块,一是牧野文化,二是庄廓文化,能兼具二者于一地,在全国并不多见,可以说,这两点也是青海的精髓。”《绣河湟》正是基于青海独特的文化,将平行的近景与纵深的远景高度结合,将青海平弦、花儿、小调、贤孝甚至秦腔等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地变奏成一曲辉煌的河湟山水人文交响曲。这一作品的成功将会给青海文艺界注射一支强有力的兴奋剂,启迪、鼓励、包容人们去守正创新,自强自信,播撒希望,收获耕耘,使青海平弦戏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给子孙后代留下不朽的艺术精品。
今年78岁高龄的雷春膏本来已经定居美国,由于思乡心切,他于三年前退了绿卡举家回国。他一回来便着力于青海平弦的传承、普及、推动、传播工作,先后出资、策划、举办了已故青海平弦艺术家、其父雷少云先生的作品演唱会,“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平弦)传承保护座谈会”“2020年新年青海平弦演唱会”“全省青海平弦展演”“大黑沟青海平弦演唱会”等众多大型活动;出版了《河湟雅韵——雷少云平弦艺术纪念文集》,为推动青海平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雷老经常自豪地说,我是青海平弦的志愿者。他对于乡土文化的赤子之情,令人敬佩不已。
朱绍玉、雷春膏二位先生不辞辛苦,经过实地走访、现场聆听后选出具有扎实演唱功底,又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并且经常同台演唱、配合默契的冯德录、韩生辉、卢吉儒、张学义、张英邦等民间曲艺坐唱艺术家参加这部剧的演出,这是青海平弦演唱史上一次巨大的突破,不亚于当年将坐唱曲艺青海平弦搬上戏剧舞台的轰动效应。
二
青海辽阔,青海坚韧。
《绣河湟》以创新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时代感,展现了青海河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彰显了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团结包容、乐观向上的精神。请看在第一章节中冯德录的青海平弦演唱:
[赋子]
霞光照在(啊)小路上,
小路上走来了美绣娘。
看她们说说笑笑去绣坊,
笑声传遍了小村庄。
[大莲花]
小路上走来了美绣娘,
霞光照在她们身上。
一股清新无比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赋子”腔的抒情平缓与剧情的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作为青海平弦名家张永清先生的弟子,冯德录优美的唱腔让人们的情绪跟着剧情紧张、揪心、感叹、落泪;忽而“大莲花”明亮的一转如柳暗花明的开阔,让观众耳目一新,期待故事情节的展开,产生了强烈的一探究竟的冲动。
再看第二章节韩生辉的青海平弦演唱:
[花音凤阳]
为提升绣娘的敬业思想,
夏书记带她们走遍河湟,
去过了土回蒙藏各族绣坊,
看到了青绣的发展景象。
[掐菜薹]
今日到撒拉族公司走访,
决心把好经验记在心房。
此时的剧情进行到阵痛后的苏醒,固守中的奋进。青海平弦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刘钧先生的大弟子韩生辉日臻成熟的演唱将“花音凤阳”娓娓道来的叙述表现得恰到好处,给剧情的延展增光添彩,令人精神振奋;而“掐菜薹”以欢快明朗、诙谐幽默的唱腔以及轻松活泼的拉梢子(帮腔)使观众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精神得以放松,似乎长舒了一口气般酣畅淋漓。
第三章节已经到了剧情高潮后的回落平缓期,它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请看卢吉儒的演唱:
[剪靛花]
指间一根银针亮,
七彩丝线绣河湟,
高原赛天堂。
丝线绵长情意长,
绽放世界舞台上,
青海美名扬。
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卢吉儒是曲艺、戏剧舞台不可多得的多面手,他的扮相清新洒脱,唱腔音色明亮,华美清丽,将“剪靛花”演绎得风生水起,如行云流水般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想。在他饱满的情绪和优美的拉梢子(帮腔)呼应下,人们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仿佛进入了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完美诠释了“七彩丝线绣河湟,丝线绵长情意长”的浓郁的乡土情怀。
冯德录的唱腔优雅,韵味十足,突出了其师张永清先生的演唱特点;韩生辉的演唱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正是刘钧先生的风格;在全国比赛中曾获大奖的卢吉儒的演唱发挥自如,融入了较多青海民间艺术的特色,三位民间艺术家演唱风格迥异却又浑然天成,将青海平弦的神韵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幕剧中间贯穿的三个章节的平弦坐唱为该剧的轴心,从整个舞台效果来看,虽然是传统意义上原汁原味的曲牌唱腔,但一改往日自娱自乐时的四平八稳,演员在舞台上形象靓丽,演唱者与伴奏者配合高度默契,互动环节亲切活泼,尤其是著名服装设计师蓝玲团队设计、制作的长款演出服,使平弦演唱者以更加高雅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舞台上,在古朴浑厚的平弦音乐的交相辉映下,使整台演出气势恢宏,流光溢彩。
《绣河湟》的演员中,有父子三人同台演出的,也有兄妹饰演夫妻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女一号“夏兰”的扮演者董媛媛是一位京剧演员,她刻苦训练,为了剧情学说西宁方言,下了不少苦功夫。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平弦剧团与京剧团强强联手,将这样一台艺术精品奉献给观众,值得大书特书。青海平弦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演唱的曲目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以叙事见长,故能寓教于乐,是河湟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曲艺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绣河湟》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将青海平弦戏推陈出新,在音乐与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巨大改革与创新,内容上与时代同频共振,它的意义将会是深远和持久的。
笔者观剧有感而发,填得一阕《醉红妆》词献给剧组和三十万青海绣娘:“湟川两岸好风光。绣河湟,美绣娘。手中丝线诉衷肠。桃花雨,柳花黄。春风潜入绣花坊。绣娘醉,美名扬。振兴乡村当自强,青绣里,闻花香。”诚然,笔者这样粗浅的文字难以道尽《绣河湟》的艺术价值,但其中传递着一种讯息,呼唤热爱青海高大陆的人们走进剧院,现场感受《绣河湟》无限的艺术魅力,领略非遗沃土蕴育的这朵无比艳丽的艺术奇葩的神韵和风采。
作者:文/图 朱嘉华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